我算是一个记仇的人,我总觉得,善恶对错都应该有始有终,你施了恶,不能在这世上连一点涟漪都不起。
最近读了本书“无为”,一个老外研究中国古代无为思想的结晶,让我想法颇有改观。
今日下班的时候,同事告知我这两天把合同给另一部门同事拿过去,那边今天催了。我想起前两天我就此事与他沟通,想着那会给他送过去,我打他手机,他态度极其傲慢的说:上班时间打我座机,然后就给我挂了,同事之间如此行事,我很受伤,也很生气。
当然,我没有再打过去,现在他急需合同,有求于我,以我往常作风,可不会轻易就这么算了,就算他是上级部门,我也会很严肃的让他自己打车过来拿。你施了不友好,当然就该收获不友好。有时候,记些小仇,算不得人性泯灭道德沦丧。
可我今日,不记仇了,打了个电话,依然打的手机,他态度变得友善,还就上次事件道了歉。约好明天我给他送过去。心里轻松,觉得自己大气,颇为得意。
那为何会与“无为”联结在一起呢?
书中无为指不刻意追求,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状态下特别轻松自然的去做事,这种状态却需要大量刻苦练习。
你经过一个行乞者,第一反应便是深表同情,自然的去帮助,去问候,这便是无为的善。若你第一反应是无感或者厌恶,而后转念一想:我应该善良,应该表现出基本的教养,再回过头去施与帮助,这算不得无为。经过理性思考,刻意为之,善还是善,却离无为有一定距离。在道德层面来讲,无为算是最高境界了。
我并未想去追求这种最高境界的善,我只是想放下刻意追求的记仇,不再去执念善恶对错的结果,当有一天,旁人对我施与恶,我心中起的第一念头便是宽容,那我活的该是轻松惬意的另一番景象。
这本书让我如此喜欢和认同的原因还在于,无为是各方面最高境界的追求。
我爱好篮球,也是我唯一达到过无为境界的事情,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场,我手感异常火热,球沾了灵气一般,让我玩出各种具有想象力的过人动作,而后怎么投怎么进,如入无人之境,我也不知道今天是为何这般厉害,就是这么发生了,没有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像是以往所有的训练积蓄成了今天的能量,让我人球合一。
工作中的无为又是什么样的呢?它比熟练更胜一筹,熟练能让你快速、顺畅的做完一件事,却不会让你精神上有很大愉悦。当你从事的事业符合你的价值观,手头的工作让你充满热情,你便会沉浸其中,你的第一反应是想做好这件事,第二反应依然如此,就会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不需要自控力、专注力来提醒自己,你已然忘我的在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多么重要,意义驱动你工作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我曾看过一个外国教练对中国足球队的评价:球员基本功都很扎实,下底传中的动作做得有板有眼,但意识不行,球员经常跑到一个位置“噹”就是一脚漂亮传中,而根本不管中间那个位置有没有队友已经到位,这就是光有熟练而没有达到无为。国外那些大牌球员,技术不仅娴熟,还能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动作,传球往往十分精准,而这种调整又十分自然,而不是一停、二看、三传那样刻意为之。
所以无为也不是简单的第一反应与第二反应(书中称为热认知和冷认知)的统一而已,而是统一价值观下,第一反应非常自然的去做一件事,而第二反应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拿我打篮球来说,第一反应让我的动作流畅自如,第二反应让我对场面有合理的掌控。
当然无为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一个大前提:需要大量的刻苦训练。毕竟人车合一的老司机们也是日日夜夜不知开了多少路程才达到的境界啊。
古代中国人从小学习礼仪,背诵经典,鞠躬弯腰的角度、进入房间如何迈步、端坐时笔直的腰……这些都经过长久的训练,才成长为一个非常自然文质彬彬的状态。无论何时,经过礼仪训练与未经过训练的人站在一起,你很容易就知道谁比较有教养。那种气质便是无为的状态。
既然我的理性价值观是善,那我就该摒弃记小仇这个第一反应,然后时刻提醒自己不去计较,日复一日训练,一定会达到非常自然的去宽容去忍耐的无为状态。
而工作,我会去找寻自己心中所爱,奔着无为的高境界日复一日刻苦练习。
以上是无为二字带给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