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俗语说:冬至大如年。说明古人对于冬至这个节气的重视,因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是一个新的二十四节气的开始。
这一天做官不上朝,商旅不开市,农人息耕猫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祭祖祭天,安身静体,渐渐的就把节气过成了节日。
今天的人不一样了,或者说没有古人讲究了。就说我所在的北方吧!除了保留着吃饺子习俗之外,冬至的节日气氛,恐怕只能在网络朋友圈里看到了。
历史车轮滚滚,时代大潮汹涌,谁都不能免俗。一大早起来,我不也是煮熟了饺子,光顾着拍照发朋友圈,饺子没吃几口,就赶着上学上班,急匆匆就出了家门吗?
说实话,现今的物质太丰富了。昨天光饺子我就买了三种馅的:芹菜肉、韭菜鸡蛋、黄瓜虾仁。昨天晚上尝了尝鲜,今天早晨味儿都没吃出来。
许多人都在怀念过去的味道,其实不是真的怀念那时候的美食的味道,更多的是浓浓亲情的味道、慢慢时光的味道,还有心无挂碍、恬静闲适的田园味道。
就说这饺子吧!原来是年年吃,过年的“年”,过年才吃顿饺子。如今呢?只要你愿意吃,可以天天吃、顿顿吃。
家里那口子最喜欢吃饺子,原来工作上不忙,买把韭菜就开始包饺子,调馅、和面、擀皮,都是一个人。我嫌麻烦,她说省事儿。看她乐在其中,我只能勉为其难,可无论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俗话说:起脚饺子落脚面。家里只要有人出远门,需要在外过夜的,临出发指定要吃饺子。薄薄一张面皮,做法千变万化,可以包出各种馅料的饺子。下锅煮出来,皮薄馅香,个个透着鲜,溢着油,出着彩。一碗饺子,就是幸福生活的最好印证。
说到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我最喜欢老家河南的传说——
冬至吃饺子习俗的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传说里有医者仁心,也有深深怀念,更有乡亲们的感恩和美好愿望。
说到吃饺子,我的记忆里,最鲜活生动的画面,还是娘包饺子的情景。那年月的饺子,馅料样式不多,我家的只有萝卜肉一种。
记得有一年冬至,爹从集上割肉回来,不多的一块,肥的多瘦的少。娘拿在手里,翻来覆去,最后切下肥的部分,剁碎后在锅里炼出一小碗“腥油”,剩下的油渣用来包饺子,吃起来真是又香又脆。
煮饺子的时候,都是在厨屋的柴火灶上的大锅里。水开了,掀开锅盖,水汽蒸腾满屋子,娘就像站在仙境里,拿一把装了长木柄的铁勺,在锅里顺着一个方向,一下一下地搅,饺子就鼓了肚子,一个个浮上来,推推搡搡,挤作一团。打两滚水,舀上来一个,用手轻轻一按,凹下去的部分随即弹起。
娘对着堂屋喊:“饺子熟了,过来端碗!”我和弟弟妹妹争相越过门槛门帘,抢着端第一个碗。娘总会打一下弟弟伸过去的手说:“让你哥哥端,还要给各神全主的,祷告祷告!”,我就按娘教的话语,一边走一边祷告。走到堂屋,弟弟就只剩下半碗饺子了。
回忆总是美好的,人却还是要向前看。
过了今天,2021年就只剩下最后10天了。过了冬至,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了,俗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一阳生。细数流年,哪一年不是从最冷的日子,慢慢数到暖的。只要心里有念想,生活就不会乏味。只要未来有目标,人生就不会迷失方向。
冬至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