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本不在近期的书单内,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见,似乎也有所耳闻,就多瞄了一眼。因为现在看书实在是很方便,虽然我最喜欢的还是纸质书,但是买书时还是会有所区别,自认为不会再看第二遍的基本都是电子版为主。所以,能作为收藏本放到书架上的,必是有什么地方触动了我的。
石田衣良,我真的不熟,太孤陋寡闻。看完《孤独小说家》还特意去搜索了这个作者,在日本文坛,属于跟我喜欢的东野圭吾齐名的中坚作家。题材广泛,涉及青少年犯罪,经济犯罪,爱情小说等等,我都没有看过。
而这本小说,只看了封面上的一行字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上面写着:十年前的梦想如果还没有熄灭,就让它永远燃烧吧!配上这个书名,我知道一定是我的菜。果然,一点点看完,真的完全没有失望。
个人有个癖好,惊悚电影和悬疑小说,这两类有点像急救的能量,会需要,但是不会收藏,看过就算翻篇。所以,虽然喜欢东野,但是一本实体书都没有,这么想下来,是不是都算不上他的粉丝,哈哈。
《孤独小说家》中的描写,画面感很强,就像宫崎骏的动画,一帧一帧,慢慢的镜头,轻轻的配乐,唯美,但是不会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冲击感。总的说来,也就是一个中年丧妻的小说家带着儿子孤独生活的故事。小说家耕平是主角,可是儿子小驰的个性色彩倒是更鲜明,看完在我的脑海里面目更清晰。
没有任何狗血的情节,就是实实在在温温吞吞的生活。如果不是近期写了近五万字的感触,不知道读这本的心态会不会有现在这么些莫名的贴合感。像是品味美食一般,不舍得一下子看完它,就那样跟着书中的节奏,慢慢地进行。
写了这么些字,也无法开始书中的内容。因为,它是那样的平常,既不需要交代情节,也无所谓透漏结果,有点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的感觉。书是几天前看完的,但是总觉得应该好好写一下,太重视视乎反而做不好了。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会认为能当作家的都是天才,看了这之后才觉得天才可能反而当不了作家。耕平第一次落选直本奖的时候,青友会的花房健嗣说,“能坐在这里,我们就已经很幸运了”。
一行人坐在酒吧谈论到几位曾经出道时一鸣惊人的作家,都是在家喻户晓的鼎盛期,从耀眼的新星归于陨灭。因为起点的完美,有着更为完美的执念,反而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不是所有人的梦想都能熠熠生辉,但是能够坚守下去的都会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从二十九岁写到三十九岁的耕平,在日复一日的写作中,早已放弃了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梦想,十年间写的十五本书的初版印刷量不增反减。
在看到好友矶贝的新作展现的夺目才华,信念瞬间坍塌,桌子不再是桌子,为什么是铅笔而不是钢笔都让他心生怀疑。
你有过这种感觉没?当你怀揣着对画画的热爱,可是你的一笔一划中总是那么生硬,别人总是浓淡相宜,笔墨适中,那种栩栩如生或者温暖可爱的风格,仿佛你永远都无法触及。
当你想下笔写字,可是字字句句都是那么别扭,语言总是那么地浅显,绞尽脑汁也挤不出太多的词汇,而别人随便一写就是洋洋洒洒三五千字,那种深刻,那种细腻,望尘莫及。
你会胆怯么?会怀疑自己么?有些东西可以让人奋进,比如积极地欣赏,有些东西则会让人畏缩,比如嫉妒。
是的,当耕平看到矶贝的《蓝天深处》,产生了极度的嫉妒。和他的《空椅子》是同一个故事,都是描写耕平自己家的故事,妻子车祸丧生,父子相依为命,可是矶贝的夺目似乎无人能敌。
不仅比自己年轻,又有才华,写的书又受欢迎,人品也无可挑剔,还有一个让耕平困窘的羡慕---有钱。嫉妒别人,不会让自己有任何好处,嫉妒之火既不能让你坦然地正常生活,又会让你更加瞧不起自己,憎恨自己。耕平就是如此。
也不能纯粹地理解为嫉妒吧,只是面对极度震撼的作品,深感自己的微弱,自卑怯弱中又掺杂着无能为力的痛苦。如同耕平对小驰说的,写了十年书,接下来要初版第十五本了,现在却发现自己没有写小说的天分。
有没有天分,从那些前辈对他的赞赏之词就能明白,可是看了一本同期出道的作家的书,就可以让人悲观到如此地步。
还好,作为小说家的耕平,虽然孤独地写着一些不畅销的文字,但是有一个十岁的如同小大人一般的儿子始终陪伴左右。自从妻子离世,耕平有时候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个作家还是小驰的妈妈。琐碎的生活占据他写小说之外的思想他的世界实则非常单纯。
小驰,文艺酒吧索芭蕾的女招待椿,把他当成儿子一般的岳父岳母,英俊馆编辑冈本,居皆书店文艺书籍专柜女店员香织....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真心实意欣赏他,喜欢他的人,每一个人给予的温情都是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所以,当你失意的时候,环顾四周,要知道一定还有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你。
有时候,力量就来源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句话。书里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耕平第一次做签售时,队伍中有一个盲人姑娘,姑娘在耕平签字的时候问道,老师,您对我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我从未见过自己的样子。耕平边写边说,我写了一句,人如其名,美丽动人。
姑娘不安的表情瞬间闪耀起来。小姑娘又好奇地问道,老师您有多高呢,头发是什么感觉呢?一向沉默寡言的小说家低下头去,要不你摸摸看?
最后姑娘抱着宝贝似的书扶着义工离去,这一段我看了久久不能忘记。耕平不会忘记她,就像那个姑娘也不会忘记发生的一切一样。
首次签售紧张不安的小说家,面对带着孩子专程坐两个小时等候的女粉丝,面对十三岁的冷静真诚的中学生,面对那么些发自内心欣赏他的人,终于内心宁静下来。我也记住了那句话,“今天永远比明天年轻一天”。
书中两次入围直本奖的青田耕平,心态有着极大的反差。首次入围的忐忑不安,焦虑,恐慌...第二次入围的平静,坦然。第一次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恩泽和厚望反而压力山大,入围前的期翼和揭晓后的落差很是冲击人的神经。那种低沉压抑和悲观失望,作为旁观者的我都能透过文字感受到。
历经十年的惨淡经营才首次冲入重围,下一次会不会又是一个十年?届时已过天命之年的自己是否还有机会等到下一次?人生总是给你一些希望,又加深一点你的失望,周周转转,看你是否能够撑下去看到明日傍晚炫目的夕阳。
正是由于不够夺目的光彩,反而可以踏踏实实地写下去,因为能够这样写下去就已经足够幸福了。耕平从事了自己喜爱的职业,亲人也觉得幸福。幸福真的是可以传染的,爱你的人会因为你的幸福而倍感幸福。妻子去世前的录像解开了他的心结,也给他接下来的人生注入了平静安然的勇气。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做到实则太难。在无望中坚守,难。在鼎盛时静下来,也难。
青田耕平,这么一个无意于世事的人,在面对再次入围直本奖后的风言风语,也是难以自控。在圣诞前夕夜,还特意进入大型网络社区看网友的褒贬,一个个醒目的帖子看完,刺痛的不仅是眼睛,还有温厚的心。
从最初提名的喜悦转为莫名的忧郁,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孤军奋战的心血之作,却要无端地拿来评比,强迫本身不会自发争夺的小说相互争夺,简直就是造孽。每一本小说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犹如每一个作家。
小说的结尾给了一个happy ending。或许是一个重生,或许只是对解开了生活之结的耕平的一个赞赏和鼓励。如果依照小说的本名而言,不获奖也许是最贴合本意的吧,不过历经颠簸之后的平稳也许会走得更远。
我喜欢书里椿对直本奖的描述,这样的奖项就是为了帮助那些不能够畅销但是十分优秀的书籍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我想所有的奖项都应该有这样的一层本意吧。
纵观国产电影界就可以知道,那些优秀的电影和票房总是不能相匹配,虽然商业化的时代,销量和数字总是第一位的,但是内在总要以某些方式得以肯定。不然,唯利是图的世界会恶化的。
忘不了书中的那一片油菜花田埂边上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即使无人欣赏,也能安然骄傲地绽放。小说家耕平感叹那零星的蒲公英多么像不出众的自己,但是倘若让蒲公英去学油菜花,最多也只是像而已,到最后反而会失掉蒲公英原有的美丽。这样一想,反而开阔起来,就做一个像蒲公英一样的作家吧!这是小说家给自己的人生定位。
十年前的梦想还在吗?倘若还没有熄灭,就让它永远燃烧吧!不要畏惧,在梦想的王国里,纵使永远不能光彩夺目也要坚守下去,因为始终要相信,蒲公英也有蒲公英的美丽和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