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了大概两三遍的“心理表征”课程,逐渐从第一次有一点概念,到慢慢越来越有感觉了。
-- 1 --
因为对拆书的可以提高“知识转化成行动的能力”特别感兴趣,所以年前参加了拆书的训练营。
尽管半懂不懂,但是仍然秉持着先抄再超——先按着步骤做,然后再在做的过程中再去理解,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其中,有个拆书步骤写出A1以前的观念,再写出A2看书后改变的观念以及行动,并且还有强调步骤(可以有助于行动)。
那么经过对比(就是书中更高级的心理表征,与自己原有的心理表征作对比)和关联之后(就是对比关联新认知的和原有认知)。
通过固化的步骤来达到改变,原有认知,从而调整改变行为的刻意练习。
老实说,拆书的训练,让我有了新的感受,以前有一些书的内容我会一看而过,但是经过拆书训练之后,感觉跟以前的角度不一样了,发现对我的行动产生了一些影响了……
--2--
《好好学习》我最想在里面找的答案是:如何最快地掌握一个新的领域的内容。
我很羡慕那些跨界之后,能够快速胜任,并且迅速达到出色的人。
我曾经碰到一个女孩,一开始做U盘的销售的,第二年换的保险业,在一年之内业绩做到了深圳的前十,然后又转去经营以自己名字为品牌的银饰,再过一年对养生保健感兴趣,又开了养生保健会馆,然后也做得很不错。
在我心中一直很有疑问,她的切换的频率那么高,但是每一行都迅速做得很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另外一个就是剑飞,自学很多技能,都迅速的达到了行业的前列,速录是,为知笔记的运用也是,还有讯飞语音写作……
因此,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能从这本书里面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一开始没有老大的领读,都我觉得有一点读不进去。后来听到老大的课之后,有了一些感觉,并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并且对有一些话印象很深刻,在某一些谈的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会两联想到另外一些事情。
有两个观点,我印象很深刻:
1只有能改变你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
那天我听了老大的导读,看着我做的导读笔记,就一直想,这里面的内容,有哪一点与我有关呢?哪一点能对我有用了?结果与自己有关联的并不多。让我意识到,即便我做了笔记,稍过久一些,这些学的东西会淡忘掉。如果看了之后改变了行动,才会被记住。
2.临界知识,我把它暂理解为底层规律。
老大提到了甜面包热汤模型,我想到我上次参海尔的老客户的抽奖,中途我跑掉了,因为我觉得浪费时间,而且奖品虽然很丰富,但是全部都是在最后面,而且还有不中的风险。
我当时跑出去的时候,就在想两个小时的路演、促销,如果中间呆到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就都会有一个小奖品之类可以送的,那么以我有可能还会因为有这个小奖品这个“触发器”,我会继续呆下去。
在我走掉之后,我当时电光火石之间,我突然想到了甜面包热汤模型,当时的感受就是,哪怕我从来没有搞过促销、路演,但是我只要懂里面的一些基本原理,我也可以很快上手,知道怎么路演,怎么促销。
-- 3 --
关于心理表征的构架的步骤:
1找导师(不找导师,你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
2从导师处获得关键词、关键点。
3自己尝试把关键词说清楚。
4关联,用自己的认知与导师的认知进行比较,或者是自己的旧知与自己的新知进行比较。
5刻意练习:与更高效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的训练。
6复盘:如果不复盘,留存都只剩10%。
【我的感受】是听这个心理表征构架的步骤,使我想起前两天写的关于收纳的故事,我意识到我的妹妹就是“导师”,我跟她一起收拾,她告诉我哪里不对,为什么不这么摆,都是在对比,都是在关联。然后我写成简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复盘,原来自己这个过程就是在构建心理表征,我即便在按着这个套路再做,也不知我做的是个什么套路?汗!
我还想起以前参加慈济读书会,每次读书会有一个20分钟左右故事分享,都是关于“旧法新知”的,但那个时候,只知道跟着学,没有意识到要主动去用构建心理表征的方式去学慈济的“法”。
这些也让我思考“构建心理表征”的学习方法以前我虽然用了,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是这种方法,并且也没有主动的用这种方法去学习。
很庆幸,我在这段时间里面已经意识到了很多先前我虽然在用,但并不知道的一些本质和底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