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年代生人,那个时候父母给予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我当然也没有逃过,不过所幸的一点是“我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9年时间,我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爸爸妈妈眼中的乖女儿。但是到高中,面对那么多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我一下子竞争不过,心里承受不住,几度想要退学。
就这样,我在中等生里面游走,念完了高中,高考也是正常发挥,考了一个二本,那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复读,因为觉得复读很丢脸,心里想:考不上的人才复读呢。其实自己心里没有梦想,只知道上了大学才是最终目标,哪怕这个大学是二本。
大学四年,我很轻易地就拿了三次奖学金。因为周围的人几乎不学习,不是翘课,就是网吧通宵,好像上大学的力气在高中三年里都用完了。我偶尔也翘课,偶尔也网吧通宵,做坏学生的感觉有点刺激!一方面我想要做爸爸妈妈的骄傲,另一方面,我好像不喜欢学习,因为我连考研的事情想都没想过,就觉得大学就是学习的终点站,多一站都不想要。没有梦想,唯一知道的路就是大学毕业找工作上班。
现在转眼间,我的孩子都上高中了。看到她,就会联想到我上学的时候。
因为小时候在被比较中长大,所以不敢不优秀。不优秀就代表爸爸妈妈不高兴;优秀的时候爸爸妈妈脸上的笑容灿烂,那是我追求的样子,想要爸爸妈妈以我为荣。
但是人不可能一直优秀,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人怎么能跟另外一个人比较呢?)!当我比别人厉害的时候,我就沾沾自喜,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骄傲,对爸爸妈妈的。可当我不如别人的时候,就会无意识的烦躁不安、自卑低落、没有价值感。我的状态被外界的评价绑架了。
直到我当了妈妈,在慢慢学习育儿,学习面对自我,学习无分别的爱当中,才慢慢领悟——
1.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去跟别人比,没有可比性!
2.要给予自己,给予孩子无分别的爱,不管成绩好还是不好,都跟他们表明对他们的爱。
3.觉察自己的内心,不要去跟别人比较,一旦发现又无意识的作比较,立刻看到并回归自己的中心。
所以,在我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不拿他们跟别人比较。哪怕两个孩子之前有比较,我也会跟他们强调:你们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跟别人比较。这样在他们的心里,慢慢会竖起这样的旗帜:我是独一无二的!
我对成绩现在是很淡然的。孩子考的好,我会跟他们说:“不管你们成绩好还是不好,妈妈都爱你们!” 特别是考的好的时候更要说,把“成绩”与“爱”区隔开。因为我知道,孩子现在的成绩分数跟他们以后的幸福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孩子考的好,以后就会幸福,考的不好就不幸福。幸福不幸福是要看爸爸妈妈爱他们的程度,以及爸爸妈妈是怎么幸福的生活的。孩子从小被足够爱着长大,他们在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看着爸爸妈妈是怎么幸福地生活,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地知道和学会如何生活的幸福。
“比较”来自于恐惧,因为怕被别人比下去。可是比下去又能怎么样呢?我和他又不是同一个赛道,有什么可比的呢?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赋不同,不可比较。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不就是追求幸福的生活吗?幸福的生活不是追求来了,幸福的生活即刻拥有。幸福的生活不是拥有多少,而是不管拥有多少,都可以让自己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