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从P2P平台转型到“一站式理财”平台的陆金所,再次传出劲爆消息:试图通过引入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来界定线上资管“准合格投资人”, 进而扩充既有非标市场对于合格投资人的认定范畴,实现抢占互联网理财市场更大份额的野心。
一时间,合格投资者再次成为舆论热点,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所谓合格投资者一直都是传统管理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其被视作保护投资人体系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资金实力、起投金额则是最为基本的界定要素。
以信托为例。其合格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计划相应风险的人: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个人收入在最近3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3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可见,合格投资者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给投资设立了准入门槛,把那些资金实力不足、风险识别能力或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投资者一时拒之门外,只有当他们的各项指标与之相匹配时,才能进入投资,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如今,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尤其是P2P行业当中,合格投资者制度也备受重视。无论是去年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指导意见还是网贷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都不约而同地将合格投资者制度纳入其中。此外,更有专业人士呼吁尽快将合格投资者制度落地。可见,监管层和行业都对合格投资者制度寄予了一定厚望。
然而,与传统财富管理领域大为不同的是,普惠金融内涵赋予了P2P低门槛、低起投金额的性质,使得传统金融行业的合格投资者制度与P2P的普惠金融精神看似相违背。
其实在笔者看来,事实并非如此。首先,风险本身就是相对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有可能会因为风险超出了自身承受范围,而被一时被排斥在合格范围之外。但风险识别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原先不合格的投资者可以经过主动学习从而晋级为合格。对于不同行业而言,风险其实也是相对的,即使在传统财富管理行业亦是如此,在起投金额上,信托的门槛就极高,而基金的门槛就相对亲民,起投金额很低。
同样的,P2P受惠于普惠金融的潮流而迅速崛起,其门槛是极低的,甚至可以说是“零门槛”。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特意设立合格投资者制度呢?这跟我国P2P特有的发展历史背景和行业规律大有关系。我们知道,P2P作为漂洋过海的舶来品,在我国整整用了八年时间,才逐渐被人知晓。而由于“刚性兑付”这种模式,让第一批尝到甜头的投资者,逐渐淡化了投资的风险意识。
我们知道,我国教育体系原本在财商教育方面就是远远落后的,然而理财当中风险却是无处不在的。对于监管仍没有真正落地、行业整体远没有成熟、行业模式仍处于摸索的P2P,当中的风险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了。
于是,我们也就亲眼目睹了一系列因为漠视、乃至无视风险而引发的“血案”。据网贷之家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1341家问题平台,其中不乏一些打着高息行骗的伪P2P平台,这些都是赤裸裸的高危分子,然而却有不少投资者对此毫无免疫力。笔者认为,投资者没有最基本的风险意识是其根本原因。基于此,可以说我国对投资者的教育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知道,风险预警、风险揭示、风险识别、风险匹配诚然是投资者教育不可避免要触及的几大方面,更是平台风控、行业监管极为重要的几大抓手。千里之前始于足下,风险预警俨然就是投资者教育极为重要的第一大步。
笔者认为,基于行业监管日趋完善之下,合格投资者制度可担当投资者教育当中的风险预警大任。一方面,可以在制度上保证投资者进入行业时,就开始提高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该风险预警可以贯穿投资者的整个投资过程,这当然比任何呼吁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口号来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