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这本书之前在看不同的文章中被提及,被很多作者推崇。我用了周日和这周一匆匆看看,之所以看到快,有些内容仅仅扫一眼,是因为感觉这本书写的很一般。他把有些大家知道的道理用新的概念总结和提炼,他是学心理学的,在这本书有叙述还有提问,但感觉不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他同时引用了大量名人或成功人的话和书,让我知道他看了很多很多的书,但罗列太多,让我感觉他读书很多很牛,但引用的话震动我和强烈论证他观点的不多。也许这本书适合刚从校门的大学生看。
如果让我写,我能写出这样的书吗?不能。我没有看多少书,我的知识储备不够,我思考太少。作者是心理学博士,通过写书总结观点和凝练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值得我学习。同时,书中有一些提法和事例适合我,毕竟我读书太少了,需要记录不是看看,就摘抄如下:
一、时间之尺
1.活在全部当下,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孩子在郑重,成年人反倒用戏谑、游戏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人生。
2.对五年后自己的提问。如果你只愿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沿着最普通最一般的人生轨迹往前走,那么你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你想走出不一般的人生,那么以五年为期,制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要处理远期和近期未来的关系,参考2点:是远期5年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降低近期或眼前的便利或投机性、侥幸心理。
3.我们总是重复的抓沙子----要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要做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避免沉迷于对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当然,不是完全杜绝短半衰期的事,毕竟人还是需要当心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不过,它不应是我们生活的重心。
4.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堵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被照亮内心中不同的地方。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随着互联网主宰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难以保留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也只是维持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对泛滥的咨询保持警惕,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5.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时钟最早13世纪欧洲的寺院,公元1345年左右走出寺院。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心流”是指人全情投入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 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当然,有时需要简单地放松。
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如痴如醉,着迷。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减少被动休闲的比例。
二、寻找心中的“巴拿马”,要有更高的标准。
1.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 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2.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
3.四种隐含假设: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性心智、零和博弈。
4.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人在做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景可以更好的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更多是作为社会和外部的期望加之于个人身上的,而不是个人自由探索的结果。
5.在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三、即刻行动
1.对于复杂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没有立即行动,但你还是可以尽早地预作准备。
2.要及时做最小化可行产品。
3.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对待。扭扭捏捏、迟迟不愿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的人,这种抗拒心理起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害怕批评,害怕反对的声音的出现把自己贬的一无是处,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而被攻击和嘲笑。于是成为了绊脚石。
4.工作从核心区开始,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多线程多任务转换损耗。对中断点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巧:分出容忍中断和“无法容忍中断”。很多时候,你只需要一个专注不受干扰,能达到“心流”状态的时间--或者半小时到一小时。
把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这种多线程工作的图层工作法。
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可以减少不同性质的转换损耗。
5,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6。建立即刻处理小事情的习惯。
四、怎样的学习
1.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比如读书,读前要常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读后要“提出深入的探索性的问题”。
2.不要做信息的搬运工。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养成了一种囤积癖,下载收藏了很多东西,但都是粗粗一览。更不用说碎片化时代在手机上看东西本来就不易深入。
3.要对知识解码。简单三个层次: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
它是什么?对我y有什么价值。
它的内容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解码的入口:不只要寻结论,还要寻过程;不只有做归纳,还y要做延展;不只有比较相似,还有去比较不同。
4。学习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但凡学有所成者,都深度学习。
5.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做中学。即时反馈,情景和挑战避免单调枯燥。
认知心理学:调用过的知识,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调用。
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用的记忆腾出宝贵的空间。
自学要获得反馈。
让不同的知识迁移、印证、互补。
五、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1.大脑需要断舍离。
众生喧哗。我们每天要面对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陈词滥调。这些信息日复一日冲刷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充满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们的思考和记忆。
要过滤信息:
疏离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轻观点和评论。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工作记忆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超过了容量限制,那么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忽略或者遗失。图像或视觉处理等参与思维推进与创造。
根据情景选用合适的图形。思维导图、流程图或结构图等。
解决具体问题,只能逼近无盲区的状态。如:矩阵、清单等。清单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固定模式,可以使思考过程抵御情绪化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矩阵、清单等工具可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六、努力
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地,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乔治。莫舍的话: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的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到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可提升的方面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人人都可能是。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比如齐白石。但根据个人,不需要凡事都追求完美。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聒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专注一件事,持之以恒行动,最稀少和珍贵。
2-8开学习。8个小时专注,2个小时自由的学习。
短暂或肤浅的成功自我陶醉。
对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和练肌肉一样,科学增加量。
意志力只是神话,要因努力而热爱,提升“浸润”的深度。增加互动和想象。
把时间主要放在一个领域里,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
七、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
1.彼得。德鲁克《自我管理》介绍20年的方法,叫“反馈分析法”: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对照。德鲁克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友情不能胜任的”,从而确定他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区域”。
2.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间段接受流行信息。
八、总结:摘抄完毕,反复看和践行的最重要的两点:
1.要对知识解码。简单三个层次:
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
它是什么?对我y有什么价值。
它的内容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
2.“反馈分析法”:自己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写下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等待若干个月后,再用实际的结果与之前期望的结果对照。德鲁克认为,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哪些工作是他们友情不能胜任的”,从而确定他们“不具有优势和不能涉足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