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纪一,丙午(公元前255年)—癸酉(公元前228年),共28年
昭襄王
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1.河东太守王稽因为私自和诸侯相互交通往来而获罪,在闹市中被处以死刑。
当初应侯范睢是被王稽带回秦国并推荐给秦昭襄王的,王稽被处死后,范睢每天闷闷不乐,越来越提不起精神。
秦昭襄王上朝的时候深深叹了一口气,范睢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何事。
秦王说:“武安君白起死后,郑安平投降赵国,王稽私下和诸侯交往,这两人接连背叛了我,可见现在朝中根本就没有我能信任的忠臣,但是还有那么多诸侯对我大秦虎视眈眈,我是为这事发愁啊。”
范睢认为秦王对自己有疑心,十分担心自己的处境,然而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位叫蔡泽的人此时正在燕国游历,得知了范睢的忧虑,进入秦国,先托人到范睢面前铺垫了一番,说:“蔡泽是一个非常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人,如果让他见到了秦王,肯定会威胁到你的,估计连你的地位都会被取代。”
范睢被这话激怒,让人把蔡泽叫过来,想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蔡泽见到范睢后,举止随便、态度傲慢,范睢心中十分不爽,责备他说:“你扬言说能取代我的丞相之位,我倒要听听你有什么本事。”
蔡泽说:“噫,您怎么事到如今还没醒悟呀!
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完成自己的使命后都会悄然退去,迎来下一个季节,这就和人功成身退是一个道理。
如果您看不到春夏秋冬,那您总能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的下场吧:
一个被大臣诬陷谋反,处以五马分尸之刑;一个在楚悼王的葬礼上被臣子们杀死;一个在越国胜利后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封赏,反而被赐死。
他们有什么地方值得其他人学习效仿?”
范睢不认可蔡泽的说法,反驳道:“怎么不能向他们学习?!这三个人都是竭尽一生为国家尽力尽忠的良臣。
君子如果能够在世间留下自己的好名声,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算死了也值得。”
蔡泽说:“一个人建功立业,难道不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吗?
既获得了美名又保全了性命,这是最好的;
留下美名和优秀事迹,然而本人却不得善终,这就不那么完美;
背负骂名却苟活于世上,这是最令人鄙视的。
商鞅、吴起、大夫种,身为臣子为国家尽职尽责,功勋卓著,这的确值得后人瞻仰、学习;
然而闳夭(周文王、周武王的贤臣)和周公旦,不也是忠心耿耿、贤德高尚吗?这二位圣人流芳百世,且得到了善终。
商鞅他们三个和闳夭、周公比起来,哪个更值得效法呢?”
范睢说:“的确是这个道理!”
蔡泽问道:“能够对自己的旧臣故友始终如一,不背刺自己的功臣良将,从这个方面看,您的大王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比起来怎么样?”
范睢说:“这我也说不准。”
蔡泽又问:“那么你的功劳和商鞅、吴起、大夫种比起来怎么样?”
范睢说:“我不如他们。”
蔡泽说:“那么你现在如果不赶紧退位避祸,恐怕将来的下场比他们三个还惨。
《论语》中说:‘到了中午,太阳就会向西偏移;到了满月之时,月亮就会渐渐亏损。’
到底是进取还是退让,是扩张还是收缩,这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这可是智慧圣明之人才能掌握的学问。
现如今魏齐已死,您的大仇得报;秦国发展壮大,秦王的恩情您也已经报答——
您想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到了,但是丝毫不改变自己的发展路线,我实在是为您的未来感到担忧!”
范睢将蔡泽当作自己的高级门客并推荐给了秦昭襄王。
秦王和蔡泽相谈甚欢,于是任命蔡泽为客卿。
范睢趁机说自己身体不好,提出退位的请求。
秦王对于蔡泽提出的观点、规划十分满意,让他接替范睢担任丞相。过了没几个月,蔡泽辞去了丞相一职,救范睢于潜在的危机之中,自己也成功脱身。
2.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安排荀卿为兰陵县令。
荀卿,就是荀况,是赵国人。他曾经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用兵之事。
赵孝成王说:“你们各自说说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
临武君说:“时机成熟,地理条件得当;时刻掌握敌人的动向和情报;沉住气,等敌军有了动静之后再出手;先占据优势位置、险要关隘——这些都是用兵的要点。”
荀卿说:“不,我听说古时候打仗最看重的就是让将士们一条心。
弓弦调得不对,箭矢选的不合适,就连善于射箭的后羿都没法百发百中;
拉车的六匹马没有调教好、行动不整齐,就连善于驾车的造父都没法驶向远方;
不笼络将士和百姓的民心,就连商汤、周武王都没法战胜推翻昏聩的前代王朝。
可见善于笼络民心、拉拢百姓的人,才是真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
所以用兵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民心甘情愿地依附于自己。”
临武君反驳:“你说的也不对。打仗时重要的是要分清对己方有利的要素条件,然后采取让对方捉摸不透的军事行动。
善于用兵的人在战场上忽近忽远、忽明忽暗,让敌方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从哪个方向进攻——
这就是孙武和吴起用兵的奥秘所在,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们。
何必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归附于自己呢?”
荀卿说:“你这么认为就错了。
我所说的是仁德之人用兵的方式,同样也是帝王用兵时的思路。
根据你刚才说的,可见你看中的是计谋、局势、利益。
心怀仁义道德的人,在用兵打仗时不会用欺瞒诡诈的手段。
那些能够上当中计的人,原本就是心思不缜密、思想态度松懈之人,就算不用欺诈的手段,他们最终也会袒露上身成为手下败将;或者原本就是君臣之间有隔阂、矛盾,同事之间有怨气、不满,导致团队失去凝聚力后落入陷阱之中。
用夏桀的手段来对付如同夏桀一样的对手,可能还有侥幸赢的机会;然而用夏桀的手段对付如同唐尧一般的圣人,这就好比用鸡蛋碰石头、用手指搅沸水一样,会被对方的仁德与正义彻底淹没吞噬。
仁德之人统领军队,从将领元帅到底层小卒,大家都同心协力宛如一体;臣子对待君主、下级对待上级,能够做到如儿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兄长一般,那么臣下就可以像双手护住脑袋、眼睛、胸口一样保护君上。
使用权谋诈术然后实施袭击,说到底都是先让敌方陷入自惊自扰的混乱局面之后再出兵攻击,用的都是一样的套路。
心怀仁义道德之人,能够吸引大量的同盟和友军,相当于在外多了无数双眼睛:即使只拥有十里大小的地盘,也能掌握一百里以外的情报;如果他们拥有一百里大小的地盘,将能掌握一千里之外的情报;如果拥有一千里大小的地盘,将能掌握天下四海、四面八方的情报——在这样开阔的眼界下,必然能够有更严密的戒备和更高明的作战计划,身边的辅佐提出的方案经过他的综合考量后能得出明确、统一的指挥号令。
所以说,仁德之人用兵打仗,无论聚散都有合适的阵容:队伍延伸开去,如同莫邪剑的剑刃,将围困自己的敌军部队统统斩断;队伍合拢聚集,如同莫邪剑的尖锋,将拦截自己的敌人全部击溃;队伍停驻扎营,如同磐石一般稳固坚韧,敌人袭击我方营垒反而会惨遭挫败。
那些残暴不仁的君主,会带着什么样的人作战?其实说白了这些士兵都是自己国家的老百姓:
这些老百姓看到我方仁德、正义的部队,怎么看怎么顺眼,会像亲近自己的父母一样依附于我们;他们再反过头去看看自己国家暴虐凶残的君主,会将他视为自己的仇人,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就算是夏桀和盗跖(春秋时期鲁国的大盗)也不会愿意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也会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喜好呀!
残暴的君主驱使着百姓攻打我国仁义正直的军队,就如同让这些百姓去杀害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是不会愿意的,就算敌国心怀狡黠欺诈,他们的百姓会争先恐后地跑来把那些计谋陷阱告诉我们,我们又怎么会中计呢?
仁德之君统领国家的思路是十分明确的:保全、推崇先归顺于自己的诸侯;后归顺自己的诸侯拿来立典型,杀鸡儆猴;与自己为敌的诸侯要兴兵讨伐,削弱他们的国力;背叛自己的诸侯将面临亡国的下场。
《诗经》中说:‘讨伐商纣王的军队扬起军旗,周武王手持战斧恭敬地站在前方;正义的军队蓄势待发,没有人能够抵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赵孝成王和临武君说:“说得好!那么帝王用兵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荀卿说:“贤德英明的君王,能让国家安定团结,昏聩暗弱的君王,只能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注重礼法推崇德义的君王,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不讲礼法规矩、看轻德行道义的君主会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国家治理的好,实力就会强大;国家混乱不堪,实力就会大幅削弱。这就是一国强还是弱的本质。
一国之主的德行足够让臣民瞻仰、效法,那么公卿大臣、人民群众都将为其所用;反之,则臣民们都不会愿意为国家效力——
臣子和百姓能够听君王的安排调遣,国家就会变得强大;臣子和百姓不遵守君王的指挥号令,国家就会越来越弱。这就是一国强还是弱的基本规律。
君王尊敬亲近有学问的人,国家就能变强;君王关爱体恤人民群众,国家就能变强;君王推行的政策法令具有公信力,国家就能变强;君王重视军事队伍的建设,国家就能变强;政权牢牢掌握在君王一个人手中,国家就能变强——反之,国家将会越来越弱——这也是一国强还是弱的基本规律。
“齐国十分推崇搏击技巧,用此技巧获取了人头的兵卒,即使部队作战失败,也能获得一锱(重量单位,约等于八两)金的赏赐;然而如果没有靠搏击技斩获人头,即使部队作战胜利,也什么赏赐都没有。
照这样下去,齐国人遇到一些小打小闹的敌人,凭借这些伎俩还是可以对付的,但是一旦遇到劲兵强敌,他们就只能一哄而散、各自逃命了——这些士卒就好像飞鸟一样,是聚是散没有定准,没法统一指挥、临危不听命于号令——靠着这么一支军队作战,只能加快亡国的速度。
最弱的作战部队也就差不多是这样了,这就好比到市集上临时买佣人拉来凑人数打仗一样。
“魏国的武士,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
身上穿的铠甲必须要护住大腿、上身和脖子,每人要拿着承重力为十二石的弓,背着五十支箭,身挎戈戟,戴着头盔,腰系佩剑,装上两天的干粮,从早上到中午要行军一百里。
考核通过的可以不参与国家的强制劳动,不交税,还能够得到农田和住宅的赏赐。
等到这些筛选合格的勇士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再适合出兵打仗,然而他们还是可以不参与强制劳动、不交税;此时国家想再换人参战,则需要经过新一轮的筛选,很难立刻选出合适的人接替。
所以魏国虽然土地面积广阔,然而收上来的税却少得可怜,这么下去国库迟早会被掏空——培养出这样一支军队,反而会让国家在危险的边缘徘徊。
“秦国百姓生活的地区环境复杂、地势险峻,人民受到秦国政权严格、紧密地管治,凭借着天然的地理条件让士卒百姓在险要地段屯兵驻扎;
让兵民以获得奖赏为荣,以承受刑罚为耻,依靠赏赐和惩罚牵制人们的行动,让秦国民众都明白如果想要奖励和好处,只能通过拼死战斗来获取,如此一来赏赐就会激励百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战斗中去——
一个人如果能斩获五个敌方甲士的头颅,就能够让一个乡中的五家人受自己的役使。这样是最能够让部队长期保持高战斗力的方法。
秦国历经四代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这不是偶然,而是他们应得的。
“齐国士兵仅靠搏击技巧无法抵挡住魏国的武士,魏国的武士难以抵挡秦国的精锐士卒,秦国的精锐士卒面对齐桓公、晋文公指挥的部队会难以抵挡,而齐桓公、晋文公指挥的部队在商汤、周武王的大仁大义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谁与商汤、周武王统领的正义、仁德的部队抗衡,就如同用焦炭砸在石头上,只会粉身碎骨、尸骨无存。
上面所说的齐国、魏国、秦国的军队,培养出来的都是些争名逐利的士兵,用的都是些引诱激励的套路,这和做交易、做买卖没什么区别。这样的民众只不过是受到赏罚制度的钳制按规矩行事,没有人真心被领导者的魅力所吸引、没有人真心愿意为了国家付出生命。如果有哪个诸侯能够遵守仁义道德,能够对人民群众广施恩惠,凭此举收获的民心所向,只要他愿意兴兵攻伐,要想兼并这几个国家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设定标准筛选将士,利用计谋巧诈行军作战,制定奖惩措施激励士兵,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和团队建设;学习行为准则、礼法规范,推行仁与义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让百姓的思想逻辑和行事原则都得以统一。
用欺诈的手段对付心怀狡诈的人,还有可能一分高低、一决胜负;然而用欺诈的手段对抗万众一心、整齐划一的队伍,就好像用锥子凿空泰山一样,是根本办不到的。
商汤诛杀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王,他们坐镇军营随手指挥,就能让遭受昏君暴政残害的百姓自发地为自己奔赴战场,让夏桀和商纣王变得势单力寡、无依无靠,最终国破身亡。
《泰誓》中说:‘商纣王孑然一身。’就是这个意思。
“一国军队如果内部思想高度统一,号令十分严明,那么就能够对抗天下的诸侯;一国军队如果只是内部组织略有条理,士卒行动力勉强跟得上,那么也足够对付周边的敌国。
如果只注重人才的选拔,推崇巧变诈谋,看重激励奖赏,那么在战场能否打胜仗就没有定数了,输赢存亡都是有可能的——这只能打造出一支奸诈如盗贼一般的军队,君子是不会这么做的。”
赵孝成王、临武君说:“说得好!那么将领应该怎么做呢?”
荀卿说:“在用人上不要怀疑犹豫,在行动上不要犯错误,在决策上不要让自己后悔。
每次决定采取某种军事行动的时候,只要保证不留遗憾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打赢这场仗。
“颁布号令、下达指挥,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命令的权威;
赏赐有功、处罚有罪,要符合规定,以保证赏罚的公信力;
屯军驻扎、修建营垒,要稳扎稳打,以保证军营的坚不可破;
迁移行军、前行撤退,要沉稳有序,以保证军队的镇定自若,要加快速度,以保证军队高效的行动力;
观察敌人、调查情报,要潜伏隐蔽,要混迹在敌方队伍里,以保证我方间谍不被识破;
临阵交锋、对抗作战,要从我方明确掌握情况之处入手,不要尝试自己不熟悉、有疑虑的策略。
以上六点是将领用兵过程中重要的秘诀。
“不要总是只愿意手握兵权,而不愿意被别人接替;
不要因为打了胜仗就懈怠,忘了失败的滋味;
不要在对自己人逞威风,而轻视外在的危险;
不要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背后的隐患;
凡是做决定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使用物资、钱财时一定要把握好限度,不可短缺也不可浪费。
以上是将领用兵过程中需要权衡的五件事。
“以下三种情况,将领可以不遵守君主的命令:
宁可处以死刑,也不能让人身体残疾;
宁可处以死刑,也不能让人去做不可完成的任务;
宁可处以死刑,也不能对人民群众有任何的欺瞒。
这三点是将领一定要严格遵守的。
“按照君主的指示统领三军,确定好三军将士的人员,确定好每个人的职责,那么一切都将有条不紊的推进;面对君主的赞赏不得意忘形,面对敌人的挑衅不冲动上头,这样的将领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外界情况的影响。
考虑事情定下决策,一定要经过严密审慎的思考和权衡,从战争开始到结束都不要动摇自己的心态和信念,由这样的将领统兵才是军队和国家的福气。
“取得成功,是因为有敬畏之心;一败涂地,也是由于心生懈怠,从而对战局的重视程度不够。
如果敬畏多过怠慢,就能打赢对手,反之则会覆灭;如果理性思考多过随心所欲,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则会惨败。
作战时要如同防守戒备一样谨慎小心;行军时要如同战斗一样迅猛高效;有了战功要戒骄戒躁,把功绩当成侥幸,不能当做自己炫耀自满的资本。
制定谋略计策时丝毫不可怠慢,下达决策命令时丝毫不可怠慢,面对下属军官时丝毫不可怠慢,面对士卒兵众时丝毫不可怠慢,面对敌人时丝毫不可怠慢——
这五点就是身为将领不可松懈的要点。
“统兵时严格践行六个秘诀、五个权衡、三个遵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保持敬畏、不要懈怠,这样的将领走遍天下都没有对手,在敌人眼中就如同战神一般的存在。”
临武君说:“说的真好,那么帝王的军队应该用什么样的制度呢?”
荀卿说:“将领死也不能不遵守进退号令;驾驶战车的士兵死也不能离开战车;各部军官要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士大夫拼死杀敌,死也要死在行军队伍之中。
听到鼓声就应该进军,听到金钲之声就应该撤退,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其次才考虑立战功的事。
下令撤退但是仍继续向前进攻,这就跟下令进攻但是临阵撤退的罪过是一样的。
“不杀老人和弱者;不毁坏田里的庄稼;不追击尚未交手就撤退的敌军;不赦免拼死不降的敌人;不俘虏前来投奔的敌兵。
战场上讨伐诛杀,杀的不是平民百姓,杀的只是那些扰乱百姓生活、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如果有百姓包庇、帮助这些挑起动乱之人,那么这样的百姓跟敌人也没有区别。
“投降顺从就能够保全性命,顽强抵抗就要处以死刑;前来投奔的人应当带去面见我军的高级将领,提供优厚待遇,用来吸引更多人不战而降。
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投奔周王朝,后来被分封在宋国;商朝的将军曹触龙在与周王朝的战争中奋力抵抗,最终战败身死。
由此可见,臣服于周朝的商朝人民,会受到与周朝子民相同的待遇,所以才会有人愿意歌颂周王朝,甚至有人愿意大老远前来投奔。
无论是近处的臣民,还是远在天边的小国,都在周王朝的统治下安乐和谐地生活着,宛如一个大家庭。
受到周王朝恩泽的人民,没有一个不愿意依附归顺,这样的帝王才能够带领人民群众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诗经》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都愿意归顺周朝。’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
“帝王的用兵策略如下:
只诛杀敌方首领,不轻易发动战争;如果敌人坚守城池,就不采取强攻措施;如果敌兵顽强抵抗,就不予以镇压打击;如果敌方团结一心、氛围和谐,我方也要表现得为他们高兴;不屠杀;不偷袭;不逗留部队;不拖延作战时间。
使用这一策略,如果敌方国政混乱、君主残暴,那么敌国的百姓感受到我方的仁德与关爱,会宛如久旱逢甘霖,他们将不再愿意接受自己本国君主的统治,巴不得我方军队能够推翻那些混乱的政权。”
临武君说:“说的好啊!”
陈嚣问荀卿说:“先生您谈论军事,总是说要把仁义当作基本原则。
仁慈的人对人民是博爱的,遵守道义的人做事是按照规矩来的,打仗是违背他们行事逻辑的呀!
只要是发动战争,目的不都是为了夺取和争斗吗?”
荀卿说:“这你就不懂了。
仁慈的人爱护百姓,就不允许邪恶残暴之人伤害他们;
遵守道义的人做事守规矩,就不允许奸邪无理之人破坏秩序。
仁义之人发动战争,是为了防止百姓被侵扰,是为了除去危害国家之辈,并不是为了夺取和争斗。”
3.燕孝王去世,儿子姬喜继任。
4.西周王都的百姓都往东迁徙,不愿成为秦国的子民。
秦国夺取了西周王都的镇国之宝,把西周公迁到了惮狐聚中。
5.楚国夺取了鲁国的地盘,把鲁国人赶到了莒地。
五十三年(丁未,公元前254年)
1.秦国的宰摎(音“纠”)讨伐魏国,攻取了吴城。
韩釐王入朝拜谒秦昭襄王。
魏国从此听命于秦国。
五十四年(戊申,公元前253年)
1.秦昭襄王在雍县祭祀上帝,采用天子规格的郊见之礼。
2.楚国将国都迁徙到巨阳。
五十五年(己酉,公元前252年)
1.卫怀君觐见魏安釐王,却在魏国被抓起来处死了,人们拥立他的弟弟为卫国国君,也就是卫元君。
卫元君娶的是魏国的公主。
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
1.秋天,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继任。
昭襄王的妾室唐八子成为了唐太后,秦孝文王确立华阳夫人的儿子嬴楚(即 嬴异人)为太子。
赵国把嬴楚的妻儿送回了秦国。
韩釐王身穿丧服,头戴绖(音“叠”)巾,前来秦国吊唁。
2.燕王姬喜派出栗腹出使赵国,相约结盟,花费五百金为赵孝成王买了酒。
栗腹回国后,对燕王说:“赵国那些年轻力壮的人当初都已经死于长平之战,小孩子们都还没长大,现在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时机。”
燕王叫来昌国君乐间,问他这计划可不可行。
乐间答道:“赵国四面八方的邻国都是强敌,他们为了抵御诸侯入侵,国内的百姓早就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力是很生猛的,目前还不是讨伐赵国的时候。”
燕王姬喜说:“我用比他们多五倍的兵力打过去怎么样?”
乐间说:“还是不行呀!”燕王有些不满。
朝中的大臣们都认为可以出兵攻打赵国,于是燕王发动两千辆兵车,让栗腹带兵攻打鄗地,让卿秦带兵攻打代地。
将渠说:“大王您之前明明派人出使赵国与之结交,还花了五百金为赵王买酒,使者回来轻描淡写汇报了一句您就决定进攻赵国,这也太不地道了!这回您是打不赢的。”
燕王姬喜不听将渠的劝告,亲自带了一支部队跟着前两路主力部队出发了。
燕王出征的那天,将渠上前拉着燕王的绶带想让他停止出兵,却被一脚踢开。将渠落下泪来,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王您啊!”
燕军到达了宋子县,赵国将军廉颇带兵迎战,在鄗地击败了燕将栗腹,在代地击败了燕将卿秦和乐乘。
廉颇追讨败军一直向北追了五百多里地,将燕国国都蓟城团团围住。
燕国只好请求和解,赵国放话:“让将渠过来讲和!”
燕王姬喜任命将渠为国相,然后安排他出使赵国求和,赵军便撤去了包围圈罢兵回国了。
3.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去世。
孝文王(名 嬴柱)
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
1.冬天,十月份己亥日,秦孝文王即位。
三月份,秦孝文王去世,儿子嬴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
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2.燕国攻下了齐国的聊城。
有人在燕王姬喜面前搬弄是非,说燕国将领要留在聊城,不准备回国。
齐国的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了也没将其夺回,于是鲁仲连写了一封信,将信射入聊城之内,信中为燕国将领分析了一下目前的局势:“眼下将军您不如归顺齐国,别回燕国了。您一个人守着这座城池,齐国的救兵源源不断地赶来,然而燕国根本就不派兵作为您的后继补充,您难道看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吗?”
燕国将领看了这封信,一连三天以泪洗面,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回到燕国,但是燕王听信了谗言对自己产生疑心,已经回不去了;投降齐国,然而自己在此次战役中杀害的齐国人数不胜数,担心自己投降后会面临无尽的羞辱。
只好无奈地叹气:“与其让别人杀了我,还不如我自己做了断!”说完就自杀了。
燕军失去了统领,聊城顿时乱成一锅粥。田单趁乱攻克了聊城。
田单回到齐国后,向齐湣王推荐鲁仲连。齐王准备给鲁仲连加官进爵。
鲁仲连逃到了海上,说:“拿人手软、吃人嘴短,我要是接受了这些荣华富贵,就等于甘愿屈服于他人了;我宁愿贫穷一辈子但是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地活着。”
魏安釐王问子顺(即 孔斌)这世上有哪些品行高尚的贤德之人。
子顺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但是如果把标准放低一些,估计鲁仲连能够算得上吧!”
魏王说:“鲁仲连纯属扭捏做作,这根本就不是他的本性。”
子顺答道:“人活在世间,或多或少都有些事情是做给外人看的。
您认为鲁仲连的清高是‘做作’,如果他能够一直保持这些所谓的‘做作’,那也是君子啊;
如果他始终都不改变这种清高的处世方式,渐渐的就会形成习惯;
养成习惯就表明已经与自身的本性融为一体,这早已成为他天性中的一部分了。”
庄襄王(名 嬴楚;原名 嬴异人)
元年(壬子,公元前249年)
1.吕不韦担任秦国丞相。
2.东周君和诸侯计划讨伐秦国,秦庄襄王派丞相吕不韦带兵击败了这支联军,把东周君迁移到了阳人聚。
周王朝无法再举行天子级别的祭祀大礼。
周王朝即将覆灭,还剩下七座城邑: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地、缑氏城。
3.秦庄襄王将河南、洛阳中的十万户分封给吕不韦,赐予爵号“文信侯”。
4.蒙骜讨伐韩国,夺取了成皋县、荥阳县,设置三川郡。
5.楚国消灭鲁国,把鲁顷公迁移到了卞县,贬为平民。
二年(癸丑,公元前248年)
1.发生了日食。
2.蒙骜攻取了赵国的太原,夺取了榆次城、狼孟城等三十七座城池。
3.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对楚考烈王说:“我国淮北与齐国接壤,现在情况危急,应该把淮北地区更改为郡级行政管理区划,把我的封地转移到江东地区吧。”楚王同意了。
黄歇到了江东后,把早已废弃的吴国城池当做自己的都邑,在其中大肆修建宫殿,屋宇装修得极为富丽堂皇。
三年(甲寅,公元前247年)
1.王龁(音“合”)夺取了上党地区的城池,设置了太原郡。
2.蒙骜带兵讨伐魏国,攻下了高都县和汲县。
魏国频频打败仗,魏安釐王对此十分担忧,便派人到赵国把信陵君魏无忌请回来。
魏无忌生怕魏安釐王这么做是为了和自己算账,不愿意回到魏国,跟自己的门人宾客说:“谁敢替魏国使者说话,我就处死谁!”于是宾客中没有一个人敢吱声。
毛公和薛公面见魏无忌说:“公子您如今这么受诸侯们的重视,就是因为您是魏国的贵公子呀。现在魏国陷入危难之中而您却不伸出援手,如果秦国军队攻入魏国国都大梁,把魏国先君的宗庙全部夷为平地,你还有什么脸面活着?”
这两人话音未落,魏无忌早已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敦促车驾向魏国赶去。
魏安釐王见到魏无忌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任命他为上将军。
魏无忌派出使者找诸侯求救。
诸侯们听说魏无忌再次成为了魏国的将领,都纷纷派出军队救援魏国。
魏无忌带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河外之地击败了蒙骜,蒙骜慌乱逃走,魏无忌一路追击到函谷关,把秦军打得不敢反抗,然后回师魏国。
魏国的安陵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负责守卫管城。
魏无忌打不下管城,让人对安陵君说:“你把缩高派来,我让他做五大夫(爵位),作为我的执节尉(拥有符节、兵权的军官)替我出使。”
安陵君说:“安陵只是一个小地方,我没办法调遣这里的百姓。您还是自己派人去找他吧。”
魏无忌让吏导使者(负责带路的小官)到缩高的住所,使者宣布了魏无忌的命令,缩高说:“信陵君让您来我这,目的是为了让我去攻打秦国的管城。我作为父亲竟然要去打我儿子守卫的城池,这岂不是被人笑掉大牙?万一我的儿子见到我就投降了,他岂不是背叛了自己的君主?
作为父亲居然教唆自己的儿子背叛君主,估计这也不是信陵君愿意看到的吧!恕我不能从命!”
使者回去将这些如实汇报,魏无忌非常愤怒,让使者对安陵君说:“安陵是魏国的一部分,现在我拿不下秦国的管城,不久就会遭到秦军的攻击,如果我抵挡不住,魏国就危险了。
你把缩高绑也得给我绑来,如果他不帮忙打下管城,我魏无忌就发兵十万掀了你的安陵城!”
安陵君说:“当初是魏襄王命令我的父亲成侯守卫安陵城,他亲手接过国家的宪法,宪法的上篇写得清清楚楚:‘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君主,一律不予赦免。就算遇到了国家大赦之时,逃兵和献城投降的人都不在赦免的范围内。’
如今缩高拒绝了您的请求,是为了践行父子君臣之间应当遵守的准则,您却说‘绑也得绑来’,我如果对城中的子民做出这种事,还算是好好守住安陵城吗?
您这是让我违背魏襄王的命令和国家的宪法啊!我就算死,也不敢这么做!”
缩高听说了安陵君的这番话,说道:“信陵君强悍勇猛且固执己见,安陵君的这些话肯定会给这座城带来麻烦的。
我已经无愧于自己遵守的道义,不能再对不起我的君侯,怎么能让信陵君对他刀兵相向呢!”说完便前往使者的住所,在那儿抹脖子自杀了。
信陵君魏无忌得知此事后,穿了一身素服,离开家中正厅,另住别处,表现自己的不安和愧疚,并且派出使者向安陵君道歉:“我魏无忌只不过是一个卑劣之人罢了,是我想的不够周到,给您造成了麻烦,现在我诚恳地向您谢罪。”
秦庄襄王让人带着一万金到魏国去,找人离间魏安釐王和魏无忌之间的关系。
之前魏无忌杀了晋鄙,并夺取了他的军队出兵救援赵国,秦国的使者找到了晋鄙的门客,贿赂他金钱,让他去跟魏安釐王说:“信陵君在外流亡了十年,现在您再次任命他为将领,他振臂一呼,诸侯纷纷响应,这就说明了天下人只知道魏国有信陵君,而不知道魏国有魏王啊!”
秦庄襄王又让人前去恭贺魏无忌,说:“君侯您什么时候当上魏王啊?”
每天都有人在魏安釐王面前诋毁魏无忌,以至于他多多少少相信了一些,于是找人接替魏无忌的军队,把魏无忌给换了下来。
魏无忌很清楚这些谗言让魏王再次不再相信自己,只好借口生病从此不再上朝,从早到晚沉迷于饮酒作乐之中,身体逐渐被自己折腾得垮掉,四年之后去世了。
韩釐王给魏无忌吊丧,魏无忌的儿子认为这是件很光彩的事情,便将这事告诉了子顺(即 孔斌)。
子顺说:“你一定要恭敬的拒绝韩王的吊唁。
‘邻国的国君奔赴丧事,应当由本国国君来主持丧礼。’
如今魏王并没有下令安排你来主持信陵君的丧礼,你是不能够私自接受韩王的吊唁的。”
魏无忌的儿子听从了子顺的建议,婉拒了韩釐王。
3.五月丙午这一天,秦庄襄王去世,儿子嬴政即位。
此时嬴政十三岁,国家大小事务都交给文信侯吕不韦处理,并称他为“仲父”。
始皇帝(名 嬴政)
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
1.蒙骜攻下了晋阳。
2.韩国想了一个主意,准备让秦国百姓投身于大工程之中,从而没有精力和体力向东攻伐,于是派出本国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到秦国当间谍。
郑国建议嬴政从仲山修一条人工渠,引入泾水,让其流经北山,向东一直汇入洛水。
这一工程进展到了一半,郑国的阴谋露馅了,秦国人准备杀了他。
郑国说:“我在秦国开展这项工程,虽然确实是为了给韩国多拖延几年时间,然而等这条人工渠修成了,将来对秦国的好处可是无穷无尽的呀!”
最后这条人工渠真的修建完毕了。
把混杂着淤泥的水引入这条人工渠,水流灌溉着每一寸途经的盐碱地。有四万多顷的土地变得更适合种植粮食,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每亩地能收上来的粮食足足有一钟(大约150公斤)之多,关中之地逐渐富足丰饶了起来。
二年(丙辰,公元前245年)
1.麃(音“标”)公带兵攻克卷县,斩杀了三万人。
2.赵国安排廉颇作为代理相国,攻下了魏国的繁阳。
赵孝成王去世,儿子赵悼襄王继任后,让武襄君乐乘代替廉颇的位置。
廉颇气得带兵打跑了乐乘,然后自己也出逃到了魏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不到魏安釐王的重用。
赵国的军队多次被秦军击败,赵悼襄王又想起了廉颇,想让他带兵抗秦,廉颇正好也想回去为赵国效力。
赵王让使者去打探打探廉颇的近况,看看他还有没有能力带兵作战。
廉颇和郭开多有仇,郭开多不想让廉颇被赵王起用,贿赂给使者一大堆金钱,让使者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
廉颇见到赵悼襄王派来的使者,十分开心,心中知道赵王有要重新用自己的念头,于是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上铠甲跨上战马,以展示自己仍然不失当年雄风,仍然可以为赵国带兵出征。
使者收了郭开多的钱,回去向赵王汇报:“廉颇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是很能吃啊,不过他和我坐了才不到一会儿,就跑了三次厕所,说明身体还是大不如前啦。”
赵悼襄王认为廉颇年纪太大,没有能力像以前那样作战,决定不再把廉颇请回来。
楚国人暗中把廉颇接了过去。
廉颇在楚国当将军,没有立下任何战功,总是说:“我还是想统领赵国的士兵啊!”最终在寿春县去世。
三年(丁巳,公元前244年)
1.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2.蒙骜攻取了韩国的十二座城池。
3.赵悼襄王让李牧担任将领讨伐燕国,攻取了武遂县、方城县。
李牧,是赵国北边地区的优秀将领。
他之前镇守在代地、雁门关,防备匈奴入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官吏,市集的租金赋税都征入军府之中,充当将士们的日常经费。每天都会杀牛犒赏将士,抓紧士兵的骑射训练,密切关注烽火台的情况,安排了很多间谍深入匈奴获取情报。
李牧下令说:“如果匈奴入境劫掠,大家都把牛羊等牲畜关好藏好,各自保住各自的财产,不准出去抓捕匈奴,违反号令的处斩!”
每当匈奴攻入赵国北边境内的时候,烽火台能够及时地燃起烽烟传递敌情,大家看到后都各自把牲畜和财产牢牢收起,坚守营垒不与匈奴交战。
就这么过了几年,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匈奴认为这是赵军怯懦的表现,甚至连赵国边境的这些士兵都认为自己的将领软弱无能。
赵悼襄王因此批评过李牧,然而李牧仍然坚持这么做,赵王气得不得了,让其他人把李牧换了下来。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接替李牧的将军带兵与匈奴作战频频失败,边境的损失越来越多,以至于都没办法种地放牧了。
赵王再次请李牧守卫边境,遭到了李牧的称病拒绝。赵王强行要求李牧守边对抗匈奴,李牧说:“您如果非要用我,那我只能还是像以前那么做,您保证不怪罪我,我才敢听令。”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了边境之后,仍然用之前的“自保不战”策略,匈奴一连好几年什么都抢不走,心中看不起赵军这种看似怯懦的行径。
赵国的边境将士们每天吃好的喝好的且能够拿到很多福利,但是一身本领没有派上用场的地方,于是大家都强烈要求和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见时机已经成熟,选出了一千三百辆战车和一万三千匹战马,挑出五万名有勇力擒敌杀将的士卒和十万名精通射箭的弓弩手,对这些人开展军事训练,为战斗做充分的准备。
李牧让人漫山遍野地放牧,吸引匈奴入侵。
匈奴派出一小波人马前来试探,李牧假装战败,故意让匈奴抓走了几十个赵国士兵。
单于(匈奴首领)发现赵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弱,便带着大部队一齐进攻。
李牧变换了很多巧妙的军阵,又安排一部分人从左右两侧夹击匈奴,将匈奴十万多人的骑兵部队全部击溃。歼灭了襜(音“掺”)褴胡,击破了东胡,收降了林胡。
单于被打回了老窝,十多年都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早年间,有七个诸侯国身处中原地区,以讲礼仪、习礼教、戴帽穿衣为习俗;另有三个诸侯国靠近戎(指西方少数民族)狄(指东方少数民族)地区:
秦国从陇县向西有緜(音“棉”)诸戎、绲(音“滚”)戎、翟戎和豲戎;岐县、梁县、泾县、漆县的北边有义渠戎、大荔戎、乌氏戎、朐衍戎。
赵国的北边有林胡戎、楼烦戎。
燕国的北边有东胡戎、山戎。
这些戎狄之人各自分散地居住在溪流旁、山谷中,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老大,一般来说一个部落聚集了一百多人,然而这些部落都没有人来进行统一管理。
后来义渠戎修建防守用的城池,在秦军的进攻下这些城池被破坏了一部分,一直到秦惠文王时期,秦军已经攻夺了义渠的二十五座城。
在秦昭襄王时期,宣太后用计策诱骗了义渠王,把在甘泉之地的义渠戎都杀了,然后发兵攻打并消灭了义渠,之后在陇西、北地、上党郡开始修建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赵武灵王在北边击破了林胡戎和楼烦戎,从代地沿着阴山脚下一直到高阙修筑长城,作为边关关塞,在那里设置了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
再后来,燕国将军秦开在匈奴那儿当人质,深得匈奴人的信任。秦开回到燕国后就发兵将东胡戎击退了一千多里地。燕国也从造阳修筑长城一直到襄平县,在那里设置了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东郡用来抵御匈奴。
直至战国末年,匈奴的队伍才开始逐渐壮大起来。
四年(戊午,公元前243年)
1.春天,蒙骜攻取了魏国的畅县、有诡县,到三月份才撤兵。
2.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回国,赵国太子从秦国回到了赵国。
3.七月份,发生了蝗灾和大面积疫情。
嬴政下令缴纳一千石粟米的百姓,可以进一级爵位。
4.魏安釐王去世,儿子魏景湣王继任。
五年(己未,公元前242年)
1.蒙骜夺取了魏国的酸枣城、燕城、虚城、长平城、雍丘城、山阳城等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
2.早先,剧辛替燕国出使赵国,在赵国和庞煖(音“宣”)的关系很好,之后又回到燕国做官。
赵国多次在秦国手上吃瘪,廉颇又离开了赵国,现在由庞煖担任将领,这一切都看在燕王姬喜的眼里,他准备趁赵国疲弱的时机起兵讨伐,咨询剧辛的意见,剧辛回答说:“庞煖很好对付。”于是燕王派剧辛攻打赵国。
赵国将军庞煖带兵迎战,杀了剧辛,并俘获了两万燕国士兵。
3.秦国四处攻夺讨伐不知何时是个头,诸侯都担心各自的安危,对秦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六年(庚申,公元前241年)
1.楚国、赵国、魏国、韩国、卫国联合起来讨伐秦国,楚国作为合纵联盟的盟主,由春申君黄歇带队,攻取了寿陵。
合纵联军一直攻打到函谷关,秦国派出军队与之交战,将这五国的军队全部击败。
楚考烈王把责任归咎于黄歇,导致两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了。
观津人朱英对黄歇说:“大家都认为本来楚国挺强的,只是在你的带领下才越变越弱。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
楚国在上几代的时候,和秦国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秦国足足有二十年都没有攻打楚国,这是为何?
秦国要攻打楚国,如果走黾阨这一险隘的关道,是很不方便行军的;如果从东周、西周的地盘借道,那就意味着背着韩国、魏国私自攻打楚国,会引起韩、魏的极大不满,这也是不行的。
如今却不一样了,魏国眼看就要亡国,保不住许县和鄢陵县,只能将其割让给秦国,这么一来秦国军队只需要跨越一百六十里就能攻入楚国的陈都(即 巨阳)。
所以在我眼中秦国和楚国现在的这场纷争是必然的。”
楚考烈王于是把国都从陈都迁徙到寿春,将寿春命名为郢都,将吴地分封给春申君黄歇,授权他执行相国的职责。
2.嬴政派兵攻下了魏国的朝歌县和卫国的濮阳县。
卫元君带着宗族们迁移到了野王县,凭借着山川等险要屯居在魏国的河内之地。
七年(辛酉,公元前240年)
1.嬴政派兵攻下了魏国的汲县。
2.夏太后去世。
3.蒙骜去世。
八年(壬戌,公元前239年)
1.魏国把邺城献给赵国。
2.韩桓惠王去世,儿子韩安继任。
九年(癸亥,公元前238年)
1.嬴政派兵攻下了魏国的县垣、蒲县。
2.夏天,四月份,发生了严重的寒灾,有百姓被冻死。
3.嬴政到雍地暂住。
4.己酉日,嬴政举行成年礼,完成了加冠礼,并佩戴宝剑,象征着能够亲自处理国家政务。
5.杨端和攻下了魏国的衍氏县。
6.嬴政刚刚即位的时候,年纪还很小,太后和文信侯吕不韦私下有不正当关系。
嬴政长大后,吕不韦害怕此事泄露牵连到自己,把自己的侍从嫪毐当作太监献给太后。
嫪毐很得太后欢心,两人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亲密关系,并生下了两个儿子。太后把太原分封给嫪毐并封他为“长信侯”,国政都由嫪毐决定,大批的人都争着给嫪毐当家里的侍从。
嬴政身边的人和嫪毐发生了口角,告密说嫪毐根本就不是太监,嬴政下令调查此事。
嫪毐生怕露馅,于是盗用嬴政的玉玺调动军队,准备在蕲(音“齐”)年宫发动叛乱。
嬴政让丞相昌平君和昌文君带兵攻打嫪毐,在咸阳交战,斩杀了几百个人。
嫪毐战败逃走后被抓获。
秋天,九月份,嫪毐被处死并诛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他的党羽也都被五马分尸,宗族之人全部处死;他的侍从牵扯程度较轻,然而也有四千多家被发配到蜀地。
嬴政把太后打入雍地的萯阳宫,将她和嫪毐生的两个儿子都杀了,下令说:“谁敢替太后求情,我就将其处死并分尸,丢到宫楼下面!”然而仍然有人求情,陆陆续续地处死了二十七个人。
齐国人茅焦在秦国游历,听说这事后请求面见嬴政。
嬴政的传话官对茅焦说:“宫楼下的那些尸体你是看不见吗?”
茅焦回答:“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地上也应该有二十八具尸体,现在还差一个,我并不是不怕死,只是为了凑上这个数字罢了。”
传话官把这句话告诉了嬴政。
茅焦的同乡饭搭子帮他把衣物财产打包好,全部带走跑路了。
嬴政勃然大怒,说:“这人竟然敢来冒犯我,赶快把锅烧热,把他给我煮了!还想堆在宫楼下?门都没有!”
嬴政握住宝剑坐在宫殿内,骂得唾沫横飞。
传话官把茅焦叫进宫殿,茅焦慢慢地走到嬴政面前,拜了两拜之后起身,说:“我听说能保全自己性命的人从不忌讳谈论死亡,能保全自己国家的君主从不忌讳谈论亡国;
忌讳谈论死亡的人一般都活不长,忌讳谈论亡国的君主一般都离灭亡不远。
死亡还是活着?保有国家还是破败亡国?圣明的君主会想急切的明白其中的规律,不知道陛下您愿不愿意听呢?”
嬴政说:“你说说看是怎么个事?”
茅焦说:“陛下您的行为放肆残暴,您自己还没发觉吗?
把嫪毐五马分尸,把两个弟弟装进麻袋里打死,把母亲迁移到遥远的雍县,把劝谏的臣子全部处死,这样做和夏桀、商纣王有什么差别!
如果让天下的百姓听说您的所作所为,那可就没有人再愿意成为您的子民了,这对您是很不利的呀!我的话说完了,请陛下您好好想想。”说完边把衣服解开,趴在腰斩用的垫子上请罪。
嬴政走下殿阶,亲手将茅焦扶起,说:“先生您快起身把衣服穿上,我愿意接受您的建议。”然后赐予茅焦上卿的爵位。
嬴政亲自驾车,把左边的座位空出来,前往迎接太后回到咸阳,母子俩重归于好。
7.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黄歇为此十分担忧,找来一堆很会生养的妇人进献给楚王,然而一直也没有人生出儿子。
赵国人李园想把他的妹妹献给楚考烈王,得知他妹妹生育能力不行,害怕她进宫后生不出儿子,得不到楚王的宠爱,想先确保自己妹妹已经怀孕后再献给楚王。于是他想到了黄歇,便请求成为黄歇家里的侍从。
李园出去办完事故意没按时回到黄歇家中,黄歇问他怎么回事,李园说:“齐王派人来找我想求娶我的妹妹,我和使者喝了点酒,所以回来晚了。”
黄歇问:“你答应了吗?”
李园说:“还没有。”
然后黄歇就把李园的妹妹据为己有了。
过了不久,李园的妹妹有了身孕,李园让她对黄歇说:“大王重视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亲兄弟,如今你身为楚国的国相已经二十多年了,然而楚王到现在还没有儿子能够成为他的继承人,一旦楚王身故,将来被立为楚王的一定是他的兄弟,他们肯定会把国相这种高贵的官职留给自己宠爱的人,到时候您还能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吗?
不仅仅是这样,您已经掌握一国大权太久了,在大王的兄弟面前有时候忽略了礼数,他们暗地里对您多多少少都有些意见,等到兄弟中有人成为新一代楚王,您到时候就大难临头了呀!
我刚嫁给你不久,现在又了身孕,基本没人知道这件事,您凭借着自己在大王心中的地位,把我进献给大王,大王看在您的面子上必然会宠幸我。
如果我有幸生下男孩,那您的儿子就是大王的儿子,将来就是新的楚王,到时候整个楚国都会属于他,您还愁地位不保吗?”
春申君黄歇听了之后非常赞同。
于是黄歇居住到别的屋子里,不和李园的妹妹同住,然后将她献给了楚考烈王。过了不久,李园的妹妹就得到了楚王的宠幸,如愿生下了一个男孩,立为楚太子。
李园的妹妹被立为王后,李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他怕黄歇会把这件事捅出去,暗中培养了一些为自己卖命的勇士,准备杀了黄歇灭口。
楚国中有些人得知了李园的阴谋诡计。
楚考烈王生了一场病,朱英对黄歇说:“这世上有意想不到的福气,也有意想不到的灾祸。您现在的处境生死无常,楚王的脾气也喜怒不定,您身边怎么能缺少随机应变的人呢?”
黄歇问:“什么叫意想不到的福气?”
朱英说:“您在楚国当了二十多年国相,虽然担着国相的名头,实际上跟楚王也没什么差别。
如今楚王病重,过不了多久就会身故,等楚王去世,您就能够辅佐年幼的君王,一国政权将彻底掌握在您的手中,等到小楚王长大了,您再把政权交还给他,如果他没有掌管国政的本事,您就可以自己称王,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福气。”
黄歇问:“那什么又是意想不到的灾祸?”
朱英说:“李园接触不到核心政权,他一直把你看作仇人,对军事活动根本不上心,反倒花大量的时间私下培养勇士、侠客。
等大王去世,李园一定会独揽大权然后杀了你,这就是意想不到的灾祸。”
黄歇又问:“随机应变的又是什么人呢?”
朱英说:“您安排我做郎中(王的护卫),等到大王去世时,李园肯定会率先进入寝殿,到时我就为您把他杀了,这就是随机应变之人。”
黄歇说:“算了吧,李园根本就没这么大本事,我跟他关系还不错,何必闹成这样呢!”
朱英看出来黄歇算是听不进自己的劝告了,怕自己说的这些话被李园知道后找自己算账,于是赶紧逃走了。
过了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抢先一步进入寝殿,让自己手下的勇士埋伏在棘门(寿春城城门名)之中。
黄歇闻讯赶来,进入城门,被李园安排的勇士刺杀了,头被砍下来扔出棘门之外。
李园让官吏把春申君黄歇的家人、宗族都抓捕了起来,拥立太子为楚王,也就是楚幽王。
杨雄的《法言》说:
【有人问我:“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对自己的国家有益处吗?”
我说:“他们的所作所为让自己的君主失去了对国家政权的掌控,让朝中的奸臣把持了本国的权柄,这也叫对国家有益吗?”】
8.嬴政念在文信侯吕不韦对父亲秦庄襄王有拥立之功,一直不忍心将其处死。
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
1.冬天,十月份,罢免了文信侯吕不韦的丞相一职,让他离开国都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
宗室、大臣们提出建议:“从其他诸侯国前来我国做官的,要么是为了自己的君王游说,要么是来当间谍,应该把这些人都赶出去。”
嬴政下令大规模搜索,并将这些外来户都逐出秦国。
有一个叫李斯的客卿,是楚国人,也在这次驱逐的名单中,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给嬴政写了一封奏书:“我听说曾经秦穆公招贤纳士时:
在西边,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很欣赏由余并将他留了下来;
在东边,从宛县得到了百里奚,把国政交由他全权管理;
百里奚推荐了友人蹇叔,秦穆公将他从宋国接到秦国,授予上大夫的爵位;
丕豹的哥哥丕郑被晋惠公杀害,丕豹投奔秦国,秦穆公接纳了他;
秦穆公还求取了晋国的公孙支;
靠着这些人的帮助,秦穆公兼并了戎地的二十个国家,开拓了一千多里地盘,成为了西戎的霸主。
秦孝公推行商鞅制定的法律,诸侯一个个都亲附于秦国,国力越来越强大。
秦惠文王听取了张仪的计策,瓦解了六国合纵的联盟,让他们向秦国俯首称臣。
秦昭襄王起用范睢为秦国的丞相,严厉地整治朝廷,遏制了自己的宗亲把弄朝政、肆意妄为的局面。
这四位秦国的先君,能够带领秦国日益强大,少不了外来臣子的帮助。
照此推断,外来的臣子哪里对不起秦国?
秦国本来也没有什么美女、雅乐、珠宝、玉器,然而陛下您却到处搜罗这些供自己赏玩享乐;现在正是您选人用人的关键时期,您却不了解其人到底有没有才,也不分辨其人对秦国是真心还是假意,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一律驱逐出境。
这么看来,在您眼中美女、雅乐、珠宝、玉器比治国贤才更加重要。
我只知道泰山不挑一土一木,才能够成为群山之首;河流大海不嫌弃一溪一涧,才能够深不见底;称霸天下的王者,只有不排斥一民一夫,才能够彰显他的德行——
这就是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无人可比拟的原因。
如今陛下您驱逐自己国家中的外来百姓、宾客,那么这些人只能被赶去效力于您的敌国——这完全是把人才资源都让给对手,把仓库中的粮食亲手交给盗贼啊!”
嬴政看完这份奏书,立即召见李斯,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取消了逐客令。
当时李斯已经走到了郦邑,接到诏书后就马上返回了。
嬴政采纳了李斯的计策,暗中派遣能说会道的说客带着金银珠宝到各国游说,尽可能地结交收买那些诸侯国中有名望且看重金钱之人,如果有人不愿意接受秦国的贿赂,就立刻用剑杀了他: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离间各国的君臣关系,消灭这些国家中的忠臣良才。
等到君臣上下互相不信任、朝中局势动荡之时,再派出优秀的将领带兵打过去,这样就会宛如摧枯拉朽,一击即溃。
几年后,嬴政最终成功兼并天下诸侯。
十一年(乙丑,公元前236年)
1.赵国出兵讨伐燕国,攻下了狸阳城。赵军还没来得及从燕国撤退,嬴政就派出将军王翦、桓齮(音“已”)、杨端和带兵攻打赵国的邺县,夺取了九座城池。
王翦攻打阏与城、轑(音“老”)阳城,桓齮攻取了邺县、安阳城。
2.赵悼襄王去世,儿子赵幽缪王赵迁继任。
赵幽缪王的母亲是一位倡伎,很受赵悼襄王的宠爱,以至于让赵悼襄王废掉了自己的嫡子赵嘉而立赵迁为太子。
赵迁为人很没有品行,在赵国的名声很差。
3.文信侯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一年多,来自各国的宾客、人士都纷纷前往请求拜访,由于找吕不韦的人实在太多,嬴政担心会发生变故,于是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说:“河南洛阳作为您的封地,有十万户人家的赋税供养着您,敢问君侯为秦国立下了什么功劳?
大家都叫您‘仲父’,敢问君侯和秦王之间是什么关系?
您还是和自己家里人搬到蜀地去吧!”
吕不韦知道这封信是嬴政对自己的警告,担心自己会惨遭杀害。
十二年(丙寅,公元前235年)
1.文信侯吕不韦喝鸩酒自杀了,家人偷偷地将他埋葬了起来。
吕不韦家中的侍从为他哭丧,都被驱逐发配了。
嬴政宣布:“从今天起,如果有人像嫪毐和吕不韦那样操弄国事、大逆不道,全家的下场就跟这一样!”
杨雄的《法言》说:
【有人问我:“吕不韦难道不聪明吗?凭借着嬴异人,为自己带来泼天的富贵。”
我说“谁说吕不韦聪明?身为秦国的丞相,却换来了宗族被夷灭。
吕不韦的行事风格,和凿穿墙壁入室盗窃的人有什么差别?!
穿墙盗窃的人,只见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想到被主人抓住后的下场;而吕不韦,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和无尽的财富,却没想到最终会在洛阳自杀收场!”】
2.从六月到八月都没下过一场雨。
3.嬴政发动关东四个郡的兵力帮助魏国攻打楚国。
十三年(丁卯,公元前234年)
1.桓齮攻打赵国,在平阳城击败了扈辄,斩杀了十万人并杀死了扈辄。
赵幽缪王任命李牧担任大将军,在宜安城、肥下城再次和秦军交战,秦军战败,桓齮逃回了秦国。
赵幽缪王封李牧为“武安君”。
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
1.桓齮攻下了赵国的宜安城、平阳城、武城。
2.韩王韩安献上土地和玺绶,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属之臣,派韩非出使秦国定下称臣事宜。
韩非,是韩王的宗室公子,擅长研究刑法。他眼看韩国一天天衰弱下去,多次递上奏书给韩王出谋划策,然而并没有被采纳。
韩非十分不认同治国的重心不放在选贤任能上,反而提拔那些祸乱朝纲之人让他们在功臣良将的头上作威作福;国家稍稍安定,就宠幸重用那些一心追求名望、谄媚讨好的人,等到国家陷入危急,才想起任用那些为国出力的将军——
宠爱的人对国家丝毫没有贡献,对国家有功劳的人却得不到重视。
清廉、忠直的大臣被邪辟、罔顾法律之人排挤,这让韩非感到非常痛心,他根据过去的历史经验成败得失,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篇著作,一共有十万多字。
嬴政听说了韩非的才能,十分想见见他。
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给嬴政写了一封奏书,说:“如今秦国占地面积有好几千里,拥有一百万名士卒,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天下没有哪个诸侯能达到这样的实力。
我哪怕背叛韩国也要冒死面见大王,就是为了告诉您如何瓦解诸侯们的合纵联盟。
您用了我的计策,我能让您击破合纵、攻下赵国、消灭韩国,让楚国、魏国都归顺于您,让齐国、燕国亲附于您,助您称霸天下,令四面八方的诸侯都来朝见您。
以上但凡有一件没有达成,就用我的性命作为交代,告诫那些为您出谋划策的人,让他们不敢对您欺瞒不忠。”
嬴政对韩非感到十分满意,但是并没有给他安排一个官职。
李斯忌惮韩非的才能,生怕嬴政重用他而轻视自己,于是对嬴政说:“韩非为您制定兼并诸侯的计划,其实最终还是为了韩国,这是人之常情,毕竟他始终是韩国的宗室公子。
您没有起用他,又留他一命、放他回韩国,您这是给自己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啊!不如随便找一条罪名把他杀了比较好。”
嬴政认同李斯的看法,让司法官员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趁早自杀,以免受皮肉之苦。
韩非还想为自己辩解,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再次见到嬴政。
过了一阵子,嬴政后悔了,下令赦免韩非,然而那时韩非已经饮药自杀了。
杨雄的《法言》说:
【有人问:“韩非写了一部著作为《说难》,就说明他很清楚游说面临的困难,但是最终就是因为游说嬴政而丧命,他为什么没有践行自己的理论?”
我说:“这本《说难》就是他丧命的原因呀!”
问:“这是为何?”
我说:“君子做事的时候,所作所为都合乎礼法、准则,违背道义仁德的事是不做的:在交谈过程中,如果对方认可自己的看法,就可以进一步劝谏;如果对方不认可自己的看法,就默默退去,不再谈论此事。完全不会担心对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
然而游说他人,就是要将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扭转过来,让其同意、认可自己的观点,这样是很容易给自己招来麻烦的。”
有人说:“韩非担心嬴政不认同自己的看法,这样也有错吗?”
我说:“游说的内容违背了处事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就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不采纳自己的说法;
如果游说的内容符合基本道德与正义,只是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不合,就根本不会有这种担心。”】
司马光点评:
【我听说君子不仅爱护自己的亲人,也能够将这一份关爱覆盖到其他人的亲人身上;君子不仅热爱自己的国家,也能够将这一份热爱推及到别人的国家之上。
正因如此,才能够立下功勋,在人民群众中具有盛名,以及享有各种各样的福报。
如今韩非作为韩国的宗族公子,给嬴政出主意时,竟提出让秦国消灭韩国,让韩国宗庙夷灭、后继无人。
韩非为了让嬴政采纳自己的计策,竟然背刺自己的国家,这样的罪行赐他自尽都算轻的,有什么值得同情!】
十五年(己巳,公元前232年)
1.嬴政集合大规模部队出兵讨伐赵国,一支部队到了邺城,另一支部队到达太原,攻取了狼孟、番(音“婆”)吾,遇到了赵国将军李牧的军队,秦军向来畏惧李牧的勇猛,于是撤兵回国。
2.早年间,燕国太子姬丹曾经在赵国和嬴政一同做人质,两人的关系很亲密。
等嬴政即位当上秦王后,姬丹又到秦国做人质,嬴政对他的态度变得很差,姬丹对此感到非常不满,找机会逃回了燕国。
十六年(庚午,公元前231年)
1.韩国献上南阳之地。
九月份,嬴政派出军队到韩国做土地交接。
2.魏国献上本国土地。
3.代地发生了地震,从乐徐的西边,一直向北到平阴,其间地区的房屋、高台、城墙一大半都倒塌毁坏了,地面由东向西开裂了一百多米。
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
1.内史(管理京师的官职)胜消灭了韩国,俘虏了韩王韩安,韩国至此灭亡。设置了颍川郡,把韩国国都阳翟县作为颍川郡的治所(地方长官办事处)。
2.华阳太后去世。
3.赵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4.卫元君去世,儿子姬角继任。
十八年(壬申,公元前229年)
1.王翦招募上郡到西河之间的兵力,带着这些士卒出兵井陉(音“型”),杨端和带着河内地区的士兵,与王翦合力一同讨伐赵国。
赵国将军李牧、司马尚出兵抵抗。
赵幽缪王十分宠幸郭开金,秦国人贿赂给了他很多钱财,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李牧和司马尚,造谣说这二人准备谋反。
赵王听信了郭开金的诽谤,派赵葱和齐国人颜聚将李牧和司马尚换了下来。
李牧拒绝交出军队,赵王派人将他抓起来处死了,然后废黜了司马尚。
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1.王翦将赵军彻底击溃,杀了赵国将军赵葱,颜聚也逃走了,于是王翦攻克了赵国国都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迁,赵国至此灭亡。
嬴政来到邯郸,把那些与赵太后家族有仇的人都杀了,然后从太原、上郡这条路线返回秦国。
2.太后赵氏去世。
3.王翦在中山之地屯兵驻扎,准备休整一段时间后攻打燕国。
赵国的公子赵嘉带着几百个宗族之人逃到了代地,自立为代王。
赵国被消灭后,有一部分赵国的旧臣到代地归附于赵嘉,赵嘉整理军队,和燕国的部队相结合,在上谷郡驻扎。
4.楚幽王去世,楚国人拥立他的弟弟芈郝为新楚王。
三月份,芈郝的庶出兄长芈负刍杀害了芈郝,自立为楚王。
5.魏景湣王去世,儿子魏假继任。
6.燕国太子姬丹对嬴政心怀怨恨,想要报仇,将自己心中所想问了问自己的老师鞠武。
鞠武认为应该向西联合韩国、赵国、魏国,向南联合齐国、楚国,再向北连结匈奴一起打击秦国。
姬丹说:“老师您说的这个办法实在是耗时太久了,我等不起呀!”
不久,樊於期(音“乌机”)犯了罪逃到燕国,姬丹接纳了他,并给他安排了住所。
鞠武劝阻道:“秦王如此之残暴,对您的态度又不好,这已经够令人胆寒的了,现在您收留秦国的将军,万一被秦王得知樊於期在您这儿,那可怎么办呢!
这就好比给一头饿极了的老虎扔去一块肉,老虎岂不是一下就扑过去将其蚕食殆尽了吗?
太子您还是赶紧把樊将军发配到匈奴去吧!”
姬丹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跑来找我,我必须收留他,就算死了也是我应得的,您别再提这样的建议了。”
鞠武说:“一边做危险的事情,又一边想求得保全;一边为自己制造灾祸,又一边想求得好运;思虑不周全,导致与他人结下更深的怨恨;为了充实自己的阵营,先随便拉个人凑数,之后再去了解他的为人——
这简直是置国家存亡安危于不顾啊!岂不是会招来更深的仇恨、加速灾祸的降临吗?!”
姬丹没有接受鞠武的劝告。
姬丹听说卫国人荆轲很有本事,准备了很多礼物,态度谦卑地召见他。姬丹对荆轲说:“现在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又大肆出兵讨伐楚国,又大兵压境准备往北攻打赵国。赵国如果无法抵御秦军,那么接下来就是燕国遭殃了。
燕国只是一个小国,军事能力也很薄弱,怎么扛得住秦军的进攻!
那些诸侯一个个都畏惧秦国的强大,没有哪个敢发动合纵联合抗秦。
我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招募有勇力的刺客,派他出使秦国,挟持秦王,强迫他把抢夺的地盘全都还给诸侯。
如果能做到像曹沫在柯地逼迫齐桓公那样,让其成功归还鲁国的土地,这是最好的;如果秦王不同意,就把他杀死。
秦国的将领都在外统兵征伐,朝内发生这种劫持、刺杀等动乱之事,一定会让秦国的君臣都不知所措,朝局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动荡,趁此机会,诸侯们再联合起来,一定能够一举击破秦国的。
希望荆先生您能好好计划一下,顺利完成此次任务。”
荆轲答应下来后,姬丹把他安排居住在高级馆舍,每天都去拜访他,给荆轲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
后来王翦消灭赵国,姬丹听说此事后万分惊恐,想派出荆轲去实施劫持嬴政的计划。
荆轲说:“我如果就这样什么信物都不带,秦王一定不会信任我。
我希望能够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之地(此地土地肥沃)的地图,将这些进献给秦王,他看到这些一定会乐意接见我,到时候我就有机会出手了,您就等着我回来汇报工作吧!”
姬丹说:“樊将军在穷途末路之时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杀了他呀!”
于是荆轲私下去面见樊於期,对他说:“秦王对你实在是太过分了,你的父母、族人全都被杀了个一干二净。我听说秦国正用千金和一万户城邑的封赏来悬赏你的脑袋。这下你准备怎么办?”
樊於期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泪流满面地说:“该怎么办呢?我也不知道!”
荆轲说:“我把你的头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到那时,我用左手拉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这样不仅为将军您报了仇,也替燕国一雪之前被欺凌的耻辱。”
樊於期说:“我做梦都想报仇,每天都气得咬牙切齿,如果先生您真的能做到,那就把我的头拿去吧!”说完自尽了。
姬丹听说樊於期自杀,跑去大哭了一场,但是人已死,再怎么哭也没用了,只好用盒子把樊於期的头装起来封好。
姬丹大面积搜罗各种各样锋利的匕首,让炼刀师傅混合着毒药淬炼匕首,做成后拿人做实验,匕首割破皮肤血刚刚寖出来沾到衣襟,立刻就倒下断气了。
荆轲带着物资装备准备出使,燕国勇士秦舞阳作为他的副手,一同向秦国进发了。
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六·秦纪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