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岁月匆匆,任不得任何人的撒野,它始终都将指针指向前方。很多毕业学子怀揣着偌大的梦想,自信满满,不带一丝伤感地展望着前方的路途;依然有些许毕业学子却忧郁地怀念起曾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时不时地向前一步却退后两步。
这就是鲜明的校园毕业季特色,总有些个体像未来学家般憧憬着未来,也总有些个体像历史学家般迷恋着过去。(从以上所说所述,听起来稍有点文艺范儿,可就是十足的别扭。)
四年里,我们总能够找到一个聚拢独立个体的轴心,独一无二的班集体可能是最佳载体。我不想把简单的逻辑说得如计算机程序那般复杂,因此还是抛开那些具有浓烈文学色彩的范式。
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一个公司都具有相同的范畴,因此它们在地位上理应平等(从来不认为局部应该完全服从整体利益),在社会评判标准上大略统一(诸如,在经济抉择中应该以稀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主要考虑点)。
此处就不再细究其细微处的差异,还是用人类共享的普世价值和经济常识来解构我的班级——金融04班。
这是《四问金融4班》(连载)系列文章,请参看:
目录
-
信息机制不透明、公开,信息传递不流畅
信息在现代社会是何其的重要,以信息经济学作为新型时代的宠儿为立论根据最为有力。信息是价格的先导,没有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价格机制就不能得以正常的发挥。
计划经济的低效率突出显示在其低透明度的信息上,其造成的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给人类的经济福利以偌大的损失。起初,我们处于各个零散分离的角落,通过手机信息的方式将信息流分享开来。
乍看起来,似乎信息能够正常流动,理应非常透明和公开,难道是我无理取闹?
这里的主题与信息的分享渠道没有任何关系,我想诉说的是信息源头的信息供给与信息终端的信息需求之间的信息缺口。很多班务正如上文所言根本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因为专业关系,只有涉及资金方面的经济事务才值得分析一通),这样,学生主体就只能在事后进行评价和监督,将集体的看法反馈给决策层以便为其下次的更为英明个人主义打下地基。
很多事情都是老生长谈,自觉毫无新意,但不得不为之。很多信息,我丝毫不知情,尽管我有一个时常开通的手机。这里我不得不控诉那些所谓的班委会成员,是你们将集体资源一再不经过纳税人的允许而过度消耗和浪费。
市场经济能够高效运行的基石是建立在民主程序和民主决策上,制度设计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已成为经济学分析时尚。即使程序民主会消耗一定资源,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时间、精力等),但对经济的正常、高效运行却力道十足。
小金额开销的班务在可以衡量其效益和代价的情况下,应将决策权集中在班委会和辅导员手中;但大金额开销的班务却因其最终的效益(正或负效益)巨大,程序民主所消耗的资源却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理应将决策权释放到每个成员手上。
在大二时期的班服设计、制作,是信息透明、民主决策的经典案例。班委会首先以短信的形式将有班服需求的个体统计起来,如果同意制定班服的同学占更大比例,那么就实施第二步。
接着是以怎样的风格和款式制作我们自己的班服呢?以短信的形式让班级成员都建言献策,“众数”落在了有设计班服能力的成员设计出自己合意的班服款式,尔后交予其他成员审核以便其投票表决。
再者每个班级成员在听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后,结合自己的欣赏水平和价值理念将手中的一票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生活委员(在我的班级,生活委员被赋予信息联络员的角色)。
最后生活委员统计出结果将整合的信息以文档的形式发送给每个成员的信箱中,班服设计图案终成正果。此般公开透明的信息流动机制,赋予了每个成员参与决策的权利,也就伸展了自己的利益诉求。那套班服是集体的结晶,大家都喜欢穿在身上的感觉,都觉着这是集体合作的共同财产(不过因为可供选择的设计图案过少,导致最终的定案风格也显得平淡,而没有能够时常被大家穿在身上)。
反观毕业季节的班服,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设计到分发完全被操纵在班委会成员手中(况且很多班委会成员都将权力委托给最高决策层)。当大家领到班服后,议论声不绝入耳,讨伐、抱怨、抗议都在不断地静默上演。
分发过来的班服都是统一的规格,很多高个子、壮个子同学就算使尽浑身解数都不能很好地套上那别扭的服装。直接的后果是,毕业素装照未能统一服装,各自穿着自己喜欢的服装出镜,让班服失去任何预设的意义。
我等成员完全不知班服的价格、质量等指标,更不知道去采购班服的成员有没有用挪用公款的嫌疑(理应不用怀疑同伴的诚信,但这纯属分析假设),一切都在暗箱操作,都在集权者身上预想的情景中真实上演。
决策者以为他自己喜欢的就能够获得别人的喜欢,以为自己为班级鞠躬尽瘁的精神会让别人完全将权利托付给他行使,他以为自己不会发生道德风险就认为别人不会这样假设。那样的决策者只不过是一精神崇拜狂,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凌驾在其他独立个体上,其严重程度难以想象。
造成的偌大资源浪费,与将公款挪移到自己私有账户有和差异?很多人觉得班委会成员对同学有上佳的人文关怀(分离的时候,含泪相送,热泪相拥),因此他们从来不考虑这些因个人威权主义作用所引致的不良后果。
可能写此片段会遭到同学们的不屑,认为大丈夫何必斤斤计较,况且都已分离;但丝毫不能阻碍我发出内心的声音,只因他们违背了简单至极的经济常识。
信息的不对称让资源的配置遭受到严重的效率损失,以致影响到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这里就不讨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所发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论和激励理论,发展到后面的机制设计理论。
就拿一个发生在我眼前的事件来探讨一番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同制度安排。市场主体因为掌握的信息资源不等,你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关于我自己的事,我也一样不知道你所知道的关于你自己的事。毕业季节的6月7号,班级里有一个DV拍摄项目,其中有一个情节需要男女牵手走过镜头。
那自然就需要考虑谁与谁牵手来走过镜头,鉴于大家的常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遵循自由选择原则,男女自由组合、自主搭配。但是有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咱们班级男少女多(还有很多男生没有前来拍摄,女生几乎如数到场)。
按照市场的逻辑,应该是男生受到追捧,毕竟男生供应相对于女生的需求偏少;但文化因素(没太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面子思想所缔结的博弈策略,让绝大多数男生女生都失去自由选择的基础。
女生当然如果主动前来牵男生的手,那第一个勇敢的巾帼英雄就必须承担因不知晓她所愿意牵手的男生却更钟情于牵手他所愿意牵手的另一个女生的风险(假设似乎不够合理,女生勇敢地冒丢失面子的风险来牵一个她所愿意牵手的男生,却会被男生拒绝,实属罕见)。
那就抛开上面的假设,我们有一个新情景是如下展开的。女生因为人数少,如果不稍稍主动和积极点,最后就会面临和一个自己不那么放得开和谈得来的男生牵手的结局(那个男生必定是喜欢被动,沉默寡言者)。
女生一改传统中的保守形象,却丝毫未见大胆示爱的举动,男女牵手配对成功的组合寥寥无几(情侣当然的一个牵手组合)。女生为什么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博弈中却依然不敢向前一步呢(这里完全抛开了文化因素,绝对不能用女生的保守是美来解释)?
还是回到那个情景中,女生如果都积极踊跃地与自己喜欢或者仰慕的男同胞表达愿意与之牵手走过镜头的意愿,那会出现一个让你为之诧异的博弈局面。很多女生的喜欢或好感的男生都有一些共同标准(不是任何人都会走所谓的特立独行的道路),也就必然有某一个男生受到女生们集体的追捧。
当一声令下,大家可以开始自由选择搭配的另一半时,若有4、5个女生都向同一个男生发出邀请,博弈的结果会损害每个参与人甚至未参与人的利益。都规定了一个男生只能与一个女生牵手,那接受女生邀请的男生必定只能选择一个他喜欢或有好感的女生牵手。
其他的3、4个女生此时的尴尬局面,让她们更不堪承受冒第二次被某一个男生“替代拒绝”方式拒绝的风险(替代拒绝,主要是考虑到没有直接拒绝,在约束条件下只能选择某一类而相应放弃剩下的类)。
那其他没有被女生主动表达邀请的男生,也就很难会主动与前面那些被“替代拒绝”的女生发出邀请(男生们心里知晓了那些女生们传递出来的信号,他们会想既然不选择我,那就让你们承受点损失,并且男生主动选择那些女生还可能被她们拒绝(那些女生们被她们有好感的男生替代拒绝,承受了些许痛苦和面子损失感))。
此时的博弈局面就处于均衡局面,但并未达到所期望的全部牵手匹配成功的画面。这样的因为信息不能够完全公开流动,每个个体都在心理层面进行预估博弈对手可能的行为举动,造成了最终的资源分配机制通道受阻的局面。
因此在这样的逻辑推演中,我们需要改变资源分配策略,而非依靠所谓的市场制度。其实从效率的角度考量,从整体效益的角度考量,先将一拍即合的男女队伍依照自由组合(可以省去此步骤),接着最重要的是依照某一个标准男女各自排成一个队列(如高矮次序、学号次序等作为排序标准),然后依照队列顺序强制男女组合(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行政强制命令会损害社会福利,就算依照这样的规则进行组合,那些一拍即合的男女生也会自动地一起牵手)。
这样看似有行政强制因素在里面,但是那些真正能够有畅通信息交流机制的男女生依旧凭借市场力量一起牵手了。因此信息的不透明、不公开程度不同,会使得不同的制度安排有不同的作用。
中央计划经济就类似上面的男女牵手组合,因为决策层掌握不了所有的个体信息,就不能依靠市场的自由选择原则分配资源,往往行政因素在那里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效率也更高。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