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匆匆交了作业,这次继续……
作业又拖到最后,感觉懒癌又加剧了,真是无药可救的程度。头脑中晃荡着无数个“不想写,不想写......”
好久没看电影了,上次去影院还是和闺蜜一起去看的《驴得水》。民国时期的故事,现实的影射让两个姑娘在黑暗中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静。人性的种种,那么赤裸裸的铺陈在面前,虽然头脑明白、懂得,心里还是觉得痛得刺骨。这样的感觉太过强烈,这次就不去触碰了吧。
想到最近因金马大热的《七月与安生》,故事似乎并不陌生:两个性格迥异的少女在十三岁那年宿命般的相遇,之后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
七月乖乖女的人设,是生活中大部分普通女孩的写照,听话乖巧,按照家长安排的人生轨迹成长,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压抑自我,隐忍克制,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
叛逆女孩安生,脆弱、敏感,辛苦、折腾、洒脱不羁。激烈的与这个世界接触、碰撞。
如果故事按照这样的节奏发展,七月与安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还好作者让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因为一个男孩走上不同的道路,以为狗血实则不然。看似是外在的因素导致其实想想这样的走向又是必然,因为这个契机曾经彼此相互羡慕的两人交换了人生,各自都活成了自己渴望已久想要的样子:一个拥有了安定的生活,一个终于摆脱了被设计好的人生。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回首过往我们谁不是这么一路走来。只是走过之后,你到底是变成曾经讨厌的样子,还是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活出完整自我的人,另一种是压抑了自己一部分天性的人。那些活出完整自我的人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备受争议,这简直是必然的。因为既然是完整的就会是独特的,独特的必定是别人所没有,别人所不能,别人所不敢,这些特立独行的部分必定遭遇各种质疑、非议、挑战、攻击。只要你坚持做自己,就要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独特的你必然会坚持,会反叛、会抗争、会落寂,会历尽艰辛。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的坚硬的部分也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整合,我们对自我认识也会越完整、越彻底。
最后七月的离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功课:丧失。失去是我们面对的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小时候我们都急着长大,我们以为长大就可以得到很多,就可以更自由。但是长大之后发现,眼前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美好,长大了并不是得到更多,而是失去更多。失去亲人、失去伙伴、失去健康、失去自由,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曾经以为失去的反义词是得到,但其实不是,看着电影的结尾安生用七月的名字记录她们的故事,我们会明白。失去的反义词是面对。我们不可能一直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人生就是那么不如意,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你能做的就是去学会如何面对。面对伤痛、面对离别、面对回忆,把对方收藏在心中,带着彼此的爱坚定前行,才不辜负这个多样的世界。
七月与安生彼此的意义是彼此陪伴,相互成就,完成各自独立的角色与功课,又共同修行让彼此在对方的心灵层面得到更多扩展与整合,获得更加饱满的人格面向。七月与安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他们彼此挣扎与牵绊其实是每个人内心与自我的对抗与和解。是我们经历的一切的过往,是你我走过的曾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