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通过经验和知识垒砌的墙,很多人把自己禁锢在自己建造的密不透风的小屋里,用这幢高高的墙把自己圈进舒适区。他们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听别人劝说,他们活在自己思维的墙里,虽不甚如意,但好歹不用风吹日晒。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对现状不满,他们渴望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资更赏识自己的领导。然而,当你给他们抛去可能改变自己的橄榄枝,他们或者毫不犹豫,或者稍作怀疑,还是回到自己的墙里,安然舒适——就这样吧,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他们叹气,他们伤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认为成功的人都运气有背景。这样的安于现状,又不满现状,这样的自我矛盾,又自我麻痹,何苦来哉?
通过对身边人的观察,我发现躲在墙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生活或工作环境封闭而无法跳出高墙。一种完全是自作(zuō)自受。
第一种人,比如我的同学,供职于一家国有企业,成日里只跟机器打交道,单位里全是工科男,由于工作繁忙劳累,基本和外界不通。天长日久,认识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无趣,直男,业余生活匮乏。久而久之,思维僵化,做什么事情都是一个套路。连他自己都觉得与世隔绝,赶不上社会潮流。可是小伙子们都只是三八年华啊。
而身边三十加的同事们也很奇怪,每天谈论的都是谁考上了公务员上班多悠闲,喝个饮料刷个淘宝,出去溜达溜达就下班了。难道三十出头就向往的是这种生活?难道在小城市的男男女女眼中,成天上班睡觉打麻将喝大茶就算好工作好生活?难道不应该是有目标去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充实每一天才是精彩的人生吗?在小城市中的很多人,深深地受到父辈影响,思维固化到去艳羡别人的百无聊赖,既做不好本职工作,又达不到别人的境界。关键是,很多人居然不约而同的都持有这类想法。
之前读过一篇文章,讲到谷歌培训员工的例子,发现中国的工程师们都很勤奋但是不出成绩,而在美国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却效率极高。这就奇怪了,一做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小伙们做事方式很单一,看起来很勤奋很辛苦却毫无成效;而在美国公司,大家一起思维碰撞,总能迸发出闪亮的火花。因此文章告诫我们,和谁在一起工作,在什么样的环境内工作真的很重要。在一个体制僵化的工作环境内呆的久了,思维也容易僵化。
第二种人,他们时时刻刻都想要逃离现有环境,却不愿付出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他们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固有思维麻痹自己:“我没有别人的资源,我改变不了自己”“你看别人都这样,也挺好的吧”“别的地方说不定还不如这里呢”他们总是给前方设定一万种障碍,告诉自己不要多想了。
在他们的思维里,改变意味着痛苦,跳出这个墙,就没有遮风避雨的屋檐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样的心理,是畏惧?是懒?
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呢?跳出去,会有更广阔更多彩的天地啊!为什么一定要把关注点集中在种种不确定的问题上?既然有不确定的困难,当然也会有无法估量的机会和资源啊!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任何行为都有或好或坏的结果,转变角度,从另一个方向去思考,并不会走进死胡同。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呢?因为更新认知太痛苦,用已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很省事。畏惧前进的根本原因就是懒。
当然,懒是可以治愈的,疼痛业有药物去舒缓的。当下,更新认知,迭代思维是改变现状,抓住机会的唯一方案。
只有跳出思维的墙,才能走向未来的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