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敦刻尔克》通过海、陆、空三个视角,再现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国士兵的真实言行,使战争的血腥和冷酷更鲜活具体。电影中没有凄美故事,没有虐心泪点,没有煽情细节,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热血沸腾,没有悲壮牺牲,只有一个真实的奢望:回家。对待历史,不需要虚构,真实才是最好的呈现方式,为诺兰导演点赞。
一、无处不在的挣扎和绝望
影片中,船是回家的唯一希望,但现实是人多船少,而且上有空袭、下有鱼雷,祖国就在对岸,可是有心无力。乌泱泱的几十万士兵,被德国炸弹吓得只能伏地卧倒,把生的可能交给运气。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印象深刻,溺毙前一只即将够到爬梯的手,着火的海面下一个因缺氧手脚乱扑腾的人。什么是战争?这就是战争——窒息、挣扎、绝望。
二、战争激发出人性之恶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一个冒充英军的法国士兵被质疑是德国间谍,几个大兵红着眼、吼着嗓子逼其离开,帮其解围的英国小士兵被警告下一个就是他。和电影《釜山行》中一个桥段异曲同工,连亲姐妹在生死考验时都会先选择自保,人性又能经得起考验?
评价一个人的品行需要结合具体的条件,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穷山恶水出刁兵”,没有一个人不想表现出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只要条件满足。是什么让人性之恶暴露,是战争———你死还是我死,这不再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人性之美——勇气和善良都是选择的结果
影片中,老船长响应国家征用民船的号召,和二儿子出现在生死未卜的海上,虽然大儿子三周前才刚牺牲,但他没有形于色的恐惧、没有视死如归的悲壮、没有自我催眠式的激励,平静、坚毅地上路了。记得看过一个电视采访栏目,问救人的英雄当时想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没想,就去救了。”老船长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心态?他和那名海军士兵的对话让我动容“我这样年龄的人发动的战争,却让年轻的孩子去送命”这是怎样的觉悟?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真正的勇气,是,即使恐惧颤栗,依然会为心中坚守的东西去尽一分力。
影片中有一小段对话,一名情绪不稳定的海军士兵在和17岁的乔治推搡时,失手将其推下一楼甲板致其摔死。当冷静下来的士兵问皮特(老船长的二儿子)“他会没事吧?”我以为年轻气盛的皮特会冲上去挥舞着拳头咆哮“为什么你要把战争的创伤发泄在一个无辜的人身上?”可是他回答“会的。”大家都是战争受害者,为什么要在他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上再增添终生的内疚和负罪感呢?这时的欺骗是一种选择的善良。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人性的美好。
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需要像《敦刻尔克》这样再现真实历史的影片,时刻提醒自己“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生命,努力过好每一个白天和黑夜,并对曾浴血奋战在前线的人心怀感恩。
❤️愿世界不再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