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档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大型科普节目《中国青少年科学总动员》播出后好评如潮,也让更多的家长和老师看到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人民网在介绍这档节目时列出了一组数据,表明的研究结果是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初的创新思路都是在27岁以前形成的,可见儿童科学教育十分重要。而这一点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被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洞察。他指出,“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为此,先生专题论述了有关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列举其中的一些要点供大家交流学习。
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设置,首要要考虑的就是贴近生活,其次是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的成长特点。
先生终其一生都在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在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设置方面,他尤其强调要从儿童身边的实际生活就近取材,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单纯的让幼儿学习科学会枯燥乏味并且难以理解,科学教育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价值。经常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让孩子们在享受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培养起真正的科学兴趣,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习得真正的科学。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诸如领小孩子看钟表匠修表,请木匠师傅来学校做凳子,让孩子们从旁学习的实例,生动的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现实生活引入到教育中去。
此外,先生还提出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他说幼儿园四五岁孩子可以玩一些科学把戏,但不必勉强识字读书;六七岁低年级学生,不但可以玩许多科学把戏,还能识字;八九岁的中年级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实验;十岁以上的高年级孩子可以在实验室中去追求真知识。可见,先生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设计是非常严格的。
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儿童科学教育,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教学做合一”教育法在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在他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只会把儿童教成无益于社会的小“书呆子”。科学实验一定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读科学书籍,听科学讲演,而不亲手去做实验,是洋八股而非真科学。他经常举爱迪生和富兰克林的例子,讲他们都是因为从小喜欢玩科学的把戏、做科学的小实验,才有日后的伟大成就。同时,他也希望所有的中国家长,尤其是教师,都能做富兰克林的父亲和爱迪生的母亲,改变传统的观念,不要把爱玩把戏的孩子看作坏蛋,相反要积极鼓励他们玩科学的把戏,甚至要加入到孩子中去,玩给孩子们看。
另外,先生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提供儿童玩科学把戏的工具。儿童科学的受教者通常年龄小,有实物的支持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辅助他们的学习。如果教育经费有困难,利用一些废物,哪怕是些废弃的竹头、芦杆、破布、烂棉花资源也是很好的。例如,教小孩子肉眼观星宿学天文,“从不花钱的地方干去,这是很有兴趣的。如果推而广之,学校之外,也可给你去干,那么兴趣就更浓了。”
儿童科学教育的要点
陶行知提出在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科学道德的教育。先生认为儿童科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为国家和民族造就“科学的孩子”,而“科学的小孩子”不仅要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懂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还能求善,懂得科学是用来养生而不是杀生的。他讲生物科学如果要研究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就得杀生,把活的生物变成标本去研究,那么教育就会增长儿童残酷的心理。为此,他举例英国生物实验中想要解剖一只蛙,也要向政府去纳护照,就是希望在我们的儿童科学教育过程中,也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明白科学是用来为大众谋幸福,解除大众苦痛的,而不是徒供少数人的利用和享受的工具。未来的科学家应该是个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提倡科学教育最为紧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