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中国人的大事。无论是婚嫁丧娶还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吃,可谓是吃中有真意。食物,活脱脱养着一个人的脾胃和德行。
作为一个生于闽中水乡,少年求学在南越的人儿,承这两地山水的调养,我对食物,有着热忱和执念,个中风味这辈子念念不忘。
长辈常教导说:人间百味,各有滋味。这无论每一种味道,无论家常小食还是珍馐,一口口的咀嚼、品尝、回味,各有各的好处、滋味。这是人间烟火里老一辈人的智慧,对百味中倾注生活的态度。
而馋人,多见诸评价: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这一点也不夸张。为一份好的小吃风味、吃食饮品,不计时间的寻觅、不计工本的烹制,为了这舌尖的曼妙滋味也是无所谓的。
梁实秋先生,作为美食大家,当为馋人典范。笔下的《雅舍谈吃》不知被多少好食者奉为“美食圣经”,惹得一面翻阅着,一面馋得直咽口水。无论是平易近人的老北京豆汁、皮薄实在的菜包,还是留春坞的叉烧火腿、闽南馆子的黄鱼松鼠,文字投影出食物的美好,给人眼口的无限遐想。
梁实秋先生的笔下,这些都是雅趣,文字里留存下心底无限的底色。从“味是故乡浓”到“吃中有真意”,道不尽吃中风流。
“今天吃什么?”-这个几乎每天三问的问题。如今,不少人会随手打开外卖APP或混迹外卖群里来份差强人意的外卖填自己的肚子;却很少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
很不想承认,我有时也是大多数中的一份子。因为觉得时间宝贵,不该在吃饭这件事情上花费太多心力:吃饱就好。关于这个问题,曾经一度自诩于“吃货”的我,深感为名不副实的过错羞愧。
一俯一仰中竟叫人忘了,人生来就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来争取生命的美好,吃饭这件事,本来就该被享受的。马云就说了,本来人不是为了工作本身而工作,而是为了美好去生活,这是商人的智慧。
事实上,按一个人活到70来说,细算下来一生也就吃76000顿饭。
难怪张小娴在散文里提到,多年前和蔡澜一起吃饭,一个晚上跑了八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坐下,菜上来了,只要说一声“不好吃”,蔡澜就立刻说:“不大好吃就不吃,我们到别处去,”倪匡解释说,“在我们这个年纪,吃一顿就少一顿。”
可不就是吃一顿少一顿。对吃的态度,也是衡量生命重量的一杆秤砣,一啄一饮尽露心中本色。
人这两脚兽,可不得好好享受食物,珍惜更广的乐趣。因为食物,我与知己结缘,在烹调中交换意见,享受时光的缱绻;失意时,一个人,一碗热面,上好的浇头,啜完最后一口汤,整个人也就热气腾腾;每到一个新的城市,走走停停,那些城市光影里的故事沟壑都在食物里......
大着胆子,起了写贪食录的念头,大多是稀疏平常的食物,记录下来,那记忆里的故事也一并和盘托出,这大抵就是缘由了。将这藏在人间烟火里的百味,和着对人世的粗略看法慢慢生火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