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教育工作者们在细究“什么是教育”的时候也会觉得“明明就在嘴边,却总是说不太清楚”。那么我们从小到大经历的所谓的“教育”,和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处的行业上的“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和阐释呢?
一、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其实,在人类认知发展到线下的阶段,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一个概念就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所有概念的形成来源于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发展。我们看待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深度上、纵向、横向以及内因和外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所以,要了解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一词的来源。
(1)“教育”的词源
①从中国的教育历史发展来看
我们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篇,里面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一句,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教育”这个词不是固定搭配,和现今的“教育”一词的含义有明显的差别。咱们中国古代在说到教育问题,一般都用什么来形容?—用“教”和“学”,那么在这两个词中,“学”所占的比例又最大,所以咱们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都集中体现在人们关于“学”的论述上:如《学记》、《大学》、《无名氏》、《进学解》《劝学篇》等等。
②从西方“教育”一词的词源上看
都来源于拉丁文“ēducāre”,对比我们英语的“教育”:education。我们再结合英语的词根词缀分析法可知:“e” 又“从......出”的意思,而词根“ducāre”有“带领”或“引导”的意思,二者结合我们可得到“引出”的概念:那么所谓“教育”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③“教育”一词在我国的使用
源于甲午战争之后,早期留学日本的的一些人开始了翻译日文教育学书籍的工作。那时候日文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所以翻译过来的相关的活动和理论就被称为“教育”和“教育学”。在那时候学术界的影响下,这个词既那件取代了“学务”、“学部”、“兴学”“劝学所”等等,在1906年民国颁布“教育宗旨”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了传统的“教”和“学”成为了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有哪些?
根据当代教育学的标准,我们说教育的要素大致分为三种: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我们这里一个一个来理解。
①教育者:我们一听到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老师。但是如果要理解为老师的话,这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还可以站在“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角度上来理解“教育者”,那么这个“教育者”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新闻记者;也可以指政治家等等。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将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一切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政治觉悟的人都是教育者。还有一个角度我们可以思考:就是如果说将教育定义为“引起学习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说现在一些手机 app里面售卖或免费的网络课程也可以算作“教育者”。
②学习者:这是教育的第二个要素。说到学习者,我们第一时间反应到的就是学生。但如果只是理解为学生的话,不免有些狭隘了。个人一直认为,认可“要素”之间都可以互相转化,都有其中的“灰度地带”,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者”,那么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就不能是“学习者”了吗?显然不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从现今的角度来看“学习者”,更是一个能够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③教育影响:这是教育的第三个要素,这个涉及到了“相互关系”的层面。这里面既包括了教育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教育信息的形式。它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从内容上而言,教育影响就是指教材、教科书等;从形式上来说,就是教育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我们综合来看,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是什么?
要分析教育的形态,我们需要考虑几个纬度。
①从“深度”来看,就是以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来看:可分为“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在人类学校产生前,多是指这种“非制度化教育”,从学校诞生之后,就大多是“制度化的教育”。
②从“空间”角度来看,教育形态又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③从“纵向”纬度来看,教育形态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以及信息社会的教育。
以上为本文所分享的内容,拓叔教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