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大名伴随着她的作品,几乎隔一阵就会在眼前飘过。然而,一直到今天,才第一次去读她的书——大名鼎鼎的《情人》。
开篇第一段便如此动人: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开头一定能列入“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开篇……”之类的榜单中。它告诉你了整篇小说的基调,一位气质独特的美丽女子在老去的岁月里回忆起自己的年少时光……
不得不说,如果带着看小说的心理去阅读,可能会失望,因为这本书所要讲述的故事,寥寥百字便能描述清楚。
是的,我就是在这种心理下一开始觉得失望。而后,当慢慢地看下去,发现它的文字如此迷人,它所带来的颓废、孤独感,令人觉得惆怅。不得不感谢王道乾先生的翻译,将人一下子就带入到了那个忧郁的氛围中。
故事情节其实十分简单:在越南居住的十五岁法国少女,从小生活在氛围压抑的贫困家庭里,某天偶遇了一位三十岁的中国富家少爷。虽然双方都知道他们的交往是没有未来的,但在暧昧的相处中,爱情悄然诞生……
整个小说都笼罩在一种绝望、沉闷、窒息的氛围中,而作者的写作手法,不是通俗的叙事模式,而更像一位旁观者自由、散漫的独白,画面在她的家庭以及她与中国男人的交往中随意切换着。
《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与杜拉斯本人的经历相似。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14年出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的父亲是一名数学教师,1921年便去世了。她的母亲波雷诺(柬埔寨)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杜拉斯在16岁那年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李云泰,那个男人帮助她家渡过难关,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经历正是《情人》创作的源头。
而进一步了解杜拉斯的一生,会发现她本人一生都在追求爱情,而她所理解的爱情,显然不是常人看来的“忠贞不渝”之类的。1939年,杜拉斯与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罗贝尔成为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1942年,她认识了迪奥尼·马斯科洛,觉得他是“美男子,非常美的美男子”。半年后,玛格丽特引见迪奥尼认识了昂泰尔姆。接下去的10年之内,这两个男人都先后离开了她。在杜拉斯70岁的时候,她认识了不到27岁的大学生杨·安德烈亚,他成为了她的最后一个情人,一直陪她走完了82岁人生。
杜拉斯一生复杂的感情生活,让人无法理解她所追求的“爱情”到底是什么?也许是《情人》中所透露出来的那样,“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我的理解是,不管她十八岁、二十八岁、三十八岁……八十八岁,他都依然爱她。当她年华已去,白发鬓霜时,他依然觉得她是最美的。她追求的是心与灵的契合。
所以,杜拉斯的每一段感情都令人愕然。她说,“爱,之于我,不是一饭一蔬;不是肌肤之亲;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一种不老不死的欲望。”
《情人》里没有直接直白的你爱我、我爱你,所有的爱恋都显得十分隐晦。一开始,他以为她是因为钱才和他交往,她也以为这样,毕竟贫穷带给她的家庭无穷无尽的争端和矛盾。
自始我们就知道我们两个人共同的未来未可预料,当时我们根本不谈将来,我们的话题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内容相同,推理相逆。
他们看似轻松的交往,却迎来了爱情。女孩等待着摆脱家庭的那一天,男人却懦弱得后退了。“我发现,要他违抗父命而爱我娶我、把我带走,他没有这个力量。他找不到战胜恐惧去取得爱的力量,因此他总是哭。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的父亲的金钱。”
在这个故事里,若是以今人的眼光来看,男人担得起“渣男”的名号。但是杜拉斯大篇幅地关于她的母亲、两个哥哥的记载以及西贡、湄公河区域殖民地环境的描写,在那样贫穷压抑的生存环境中,很难看到生存以外的其他追求。说到底,他们也都是为了生存。
于是,这样的一段恋情无疾而终。
小说结尾,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带着中国口音: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我认为,这是最美的结局。
2017.08.27
PS:在小说看完有点迷糊的情况下,找了梁家辉、珍·玛奇主演的改编电影《情人》。电影拍得真好,对小说的还原度也相当高,关键是小说中两个人之间从相遇到相爱的细节描述,电影都超级完美地呈现了。
珍·玛奇简直太美了,出演的十五岁少女,从一开始带着小心思地和富家少爷相处,再到后来看着富家少爷结婚时的落寞、失望,一直到最后离开西贡时在船上的低泣,既有小女孩的灵气,又有遇到爱情之后的成熟感。超级赞!
梁家辉出演的懦弱少爷,形象上似乎比小说中所描述的要刚硬一些,相比之下,觉得还原度底了一些。
下面来几张电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