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相信大家钱包都空了不少,看看天猫的1207亿交易额就知道。但是买完后,你真的感觉爽么?还是买东西的快感在拆开快递的那一刻就消失了。只是买回来一大堆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双十一的时候,恐怕多是冲动性购物,相对于计划性购物,冲动性购物是一种突发的、具有强迫性的购买行为,通常缺乏深思熟虑。我不禁想,哪些心理因素可能会导致疯狂“买买买”的行为呢?
1.当我们挫败感强烈的时候
《你不断地买东西,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一文提到:“与恋人分手什么的痛心事,让心灵出现缺口,需要拿食物与货物来填满。”当我们失恋或者挫败或者大考之后,负面情绪爆棚,急需发泄,这时“买买买”或者暴饮暴食就是个很好的渠道。结果,东西是买了,钱是花出去了,但是挫败感并没消失,只是暂时转移和缓解了。不知道有没单身狗跟我一样,是出于对孑然一身的悲伤而在双十一这天疯狂购物的。人艰不拆。文中还提到,我们的自尊心受挫,会促使我们购买彰显自己能力的物品。当失去权力,觉得不够自由的时候,我们往往喜欢购买尺寸更大,品牌标示更大、稀缺的产品。
2.当我们缺乏认同时
被关注,被看到,被需要,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更多的时候我们缺乏别人的认同。根据鲍比的依恋理论,不少人小时候都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小孩,只有当妈妈主动关心自己、在视线范围之内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一旦妈妈离开,就似乎永远都没了一样。长大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妈妈的象征。我们想要别人主动找我们,主动跟我们聊天,主动点赞,我们才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我们在双十一买很多有炫耀显眼标识的衣服和鞋子,是否有想过获得别人的认同,让别人看到我们希望展现给别人的样子呢?我反思自己买了标新立异的风衣,多半也是为了弥补被忽视的需求。另外,《越自恋的人,越会止不住买买买?》一文认为,自恋与冲动性购买是有直接的关联的。我的理解是自恋的人更需要通过冲动性购买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自恋的人具有冲动性、较高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等特点,非适应性自恋程度越高(表现为权力感、剥削他人、爱出风头)的人越倾向进行冲动性购买。
3.当我们安全感缺失时
看到双十一各种限购,各种优惠,你是不是感觉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然后手痒想一键下单呢。《双十一限时抢购利用了你哪些心理弱点?》一文提到,根据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我们更容易针对危险信息的发现行为改变。“囤货”象征一种“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的有备无患心理,满足了我们对于安全性的基本需求。“现在买了,等到时机就用得上”,“产品是稀缺的”,让我们容易掉入“囤货”的陷阱,变成爱囤货的小白鼠。我自己一看到放入购物车的商品显示“货架上只有几件”时,基本会中招。
总的来说,购物的欲望就像挠痒痒一样,不抓一抓就感觉浑身难受。但当我们冷静下来,会发现我们只是为了补偿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或是挫败感,或是认同,或是安全感。其实我们不去挠,痒痒的感觉也会自行消失。最后,用叔本华的语录来结尾: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