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够经常问:“我的优势特长是什么?对于我服务的机构,我能贡献什么?”,会使得管理者会将注意力从自己的专业、工作转移到机构的使命和愿景上来,然后思考:我们机构的使命是什么?我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和优势特长?我还能为机构的使命达成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样的思考,会使得管理者不再是听话照做的下属,他们主动思考企业的未来和机会。
就会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里所描述的案例一样,一个银行代理部,因为问了一句”“我们代理部究竟能做出什么贡献?”他们发现,代理部经常与各大公司的高级财务主管来往,这些人掌握着公司的存款、贷款、投资和拨存退休金等的决定权。当然,以代理部本身来说,其本职工作必须先做好。但新任经理却从这里发现了一项重大的机会:该部门可以成为银行其他部门的“推销员”。从此以后,本来只是一个文件处理性质的部门,一下子变成了该银行最成功的推销部门了。
“我能贡献什么?”能够发现尚未被挖掘的机会。 一个经理人来到一个机构,通常他会问:我的任务是什么?我的优势特长是什么?大家期望我贡献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会使得这个经理人找到工作的方向。如果这个经理人理解,企业里伙伴们的期望,他会继续思考:我们机构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什么?我的优势特长是什么?为了机构的使命达成,我还能做出的贡献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尚未挖掘的机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只是有些经理人纠结:万一我做出了更大的贡献,但是组织并没有给以对应的报酬,我是否吃亏了。有这样纠结的经理人,是不会做出更大贡献,当然也不会挖掘到机会的。我经常提醒一些经理人:一定要有做出更大贡献,赢得发展机会的信念。曾经有人问德鲁克:我要怎么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德鲁克说:你问错了问题。你应该思考的是:“我应该如何发挥我的优势特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当你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成功就伴随而来了。于是,这句话逐渐成为我经常问自己的话“我应该如何发挥我的的优势特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不担心贡献不会有回报,我坚信:做出贡献,得到对应的回报,这是天道。只不过,有些回报也许会迟到。
前段时间,与好友在一起聊到类似的话题:好友问我,为什么有如此的信心。我对好友说,努力并不一定会有回报,原因是,努力如果方向错了,方法不对,所做的事情对别人没有什么价值,甚至还浪费了很多资源,所以没有回报是应该的。而对机构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么回报是一定会有的,如果没有表现出来,贡献所产生的“功德”也会被记录下来。这个信念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以前,我曾看到詹文明老师说过这样话:如果他女儿问他:有两个男朋友,她同样喜欢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詹老师说:那就要问:你的优势特长是什么?他们各自的梦想是什么?你能够为他们的事业做出的贡献,哪个更大?对谁的贡献大就选择谁?对于詹老师的这个观点,我深表认同,曾经也说过:如果我女儿问我自己,我也会这样问女儿,你能为谁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许说到终身大事,首先应该考虑感情的事情,但同样喜欢,那么我就应该考虑的是“贡献”了。如果我女儿问我:有几家机构都乐意聘请她,应该选择哪一家?我也会回答:他们各自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什么?哪一个机构能够发挥你的长处,做出更大的贡献?那么你就属于那里,报酬、环境是次要的。
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思考,因为有这样的信念:为他人做出贡献,创造发展机会。稍微改一下,那就是我的商业信仰:为顾客创造价值,赢得发展机会。
昨天,与6个企业家一起交流讨论,其中有位企业家在通过社群发展的方式,来运营一款好酒,他们社群的模式强调了一个共创未来的概念:以15万封坛1000瓶酒的模式,好酒是需要共创的,共创的过程包括一起生产、保存、调制、传播等过程,现在的价格是600,5年之后,15万增值按现在的价格也是4倍,也许更多,我们一起共创。这个概念非常好,我对此非常赞赏,当时有好友就邀请我也参与。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能贡献什么?”好友一下子答不出来,我仔细想了想,我的优势特长、我的使命,使得我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再好的项目,我也不能参与。
昨天的交流,我也聊到了“重视贡献”的理念运用于联盟的概念,未来,组织发展最有效的模式是联盟,而联盟的基础,一定是彼此为对方的事业做出贡献。因此,我们需要经常问:对于对方的事业,我能贡献什么?只有能够为彼此的事业做出贡献,联盟才会共赢。从另外一个维度说:只有当我们都各自的认真思考:我能贡献什么?才会创造机会,或者说挖掘尚未挖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