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技术的话题,请理论实践通透的人讲,和请只知道操作不知道原理的人讲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讲在Word的时候,如何使不同的页面有不同的方向,或者不同的边距,或者是不同的页眉页脚,普通的技术文档总是讲具体的操作,很多人看着文章,一步一步的跟着做能做出来,但一旦脱离技术文章,很快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实际上,在讲这个技术的时候,如果能跟大家提到,这里面用到的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分节符,而分节符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在一个完整的Word文件当中插入一个分节符之后,分节符的前和后这两部分文档就等于是虚拟成了两个单独的文档。既然是单独的文档,它们就可以具有不同的页眉页脚以及页码编号。当然,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在分完节之后,还要知道如何取消页眉页脚之间的链接,所谓链接也就是一种继承性,就是让后面的一节继承前面一节的内容,我们打破这种继承性,也就是取消了链接,在这之后就能够给两个节的文档指定不同的页眉页脚以及页码编号了。
同样道理,在讲解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时候,如果是单纯从减法论的角度讲,一开始就讲如何建项目,如何把文件导入如何翻译,如何导出,固然能够使很多人了解如何使用它,但是这种了解的代价是一旦放下一段时间,重新学习的时间成本仍然高昂,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学习了之后可能很快就把软件放到一遍,并不认为这个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
我从2005年开始,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至今已经有12个年头,在CAT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发现在讲授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技术课程的时候,基础理论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面临的学员都是成人,具有着更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时候把背后的道理讲清楚,往往能够让大家掌握得更好。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学习,要从理念上先掌握并且接受这一体系,再去学习软件的应用;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软件其实都是一回事儿,它们的界面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导入导出文件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操作基本的功能是都具备的,只不过安排的方式不一样罢了。了解了这一点,了解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最基本的要素,我们就能迅速摸索清楚这些工具的功能,为我所用。
从一开始,我主讲的软件就是Déjà Vu。这款软件很倔强:要想用它来翻译,必须老老实实一步一步来,创建项目、创建翻译记忆库、创建术语库、导入文件,一步都不能少。正是软件开发者的这种坚持,迫使初学者必须稳扎稳打,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我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一个品字形示意图来说明,使用CAT软件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项目、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之间的关系(图)。其中,Déjà Vu的翻译项目是一个容器,可以装下(导入)各种该软件所支持的文件;TM和TB为项目的进行提供辅助,减轻译者的负担。在指导学员创建翻译项目、执行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强调这个品字图,就能迅速让学员建立起利用数据库来支撑翻译工作的思想。至于插图的虚线箭头嘛,这个以后再说……。
一些CAT软件为了吸引用户,提供了直接打开待翻译文档进行翻译的功能,躲开了有点繁复的项目创建过程,使CAT的学习曲线似乎变得平缓了。但实际上,学习CAT的陡峭的曲线仍客观存在,这样做只是推迟了陡坡出现的时机。无论如何,如果CAT用户不知道创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不知道这两个库保存在哪里,就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语言资产。
从语言资产的角度讲,Déjà Vu的设计非常不错,用户只需要具备良好的文件夹管理习惯,那么,在创建了一个翻译项目之后,就能在项目文件夹里看到下图所示的三种文件:术语库,以蓝色柱状图表示;记忆库,以红色柱状图表示;翻译项目,以带有多国国旗标志的文件夹表示(很有说明性是不是?)。这是DVX的文件图标。DVX2和DVX3延续了同样的设计元素,只不过到了DVX3变得扁平化了。
这样的设计,特别容易让用户知道“文件去哪儿了”,有利于用户主动掌握管理语言资产的能力。白璧微瑕的是,当我们把一整个翻译项目的文件夹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比如拷到另一台电脑上),重新打开翻译项目,DVX1-2-3这几个版本,都不能识别相对路径,会丢掉翻译项目和术语库以及记忆库的匹配链接。这是后话,我计划在一份“DVX愿望清单”里,详细说说我对这款软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