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会提问》(作者 尼尔·布朗/斯图尔特)精读版的阅读笔记。Day-3/6。
昨天能够记住的:1)用问题来寻找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它想证明什么,它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等。2)能用大白话将一件事讲清楚说明白。
Topic 1:找到理由。
1、找到理由的第一步是:为什么是这个结论?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没有理由支持的结论,只是一个观点。
2、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
3、论证=理由+结论。
4、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
5、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
6、在准备评价一个论证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支持其论点或结论之前,必须先确定对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一个意思。
7、寻找理由过程中,我们应该宽容大度,先不去计较作者给出的理由本身是否合理、无懈可击,只要是作者用来支撑结论的陈述,都应该挑选出来。
Topic 2: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1、结论虽只有一个,但理由有很多种。结论不是理由,而是由一个和多个理由支持起来的陈述。
2、描述性问题是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
3、规定性问题比较复杂一点。但要避免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近寻找看法,装扮成结论,但是逻辑性大打折扣,逻辑质量也很难保证,容易给人留下说话不靠谱的印象。
Topic 3:避免歧义。
1、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理解对沟通影响特别大。比如自由,民主等等。为了减少歧义,对方没有尽到解释清楚的义务,我们就需要使用质疑和追问的权利。
2、寻找那些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词语或者词组。我们要找到:1)检查论点/题看有没有关键词;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能够影响你接受对方结论的词或者短语;3)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4)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来判断对方如何定义特定的词或短语。
3、凡是对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在作者解释清楚之前,贸然接受其结论,显得盲目。
4、联系上下文,确实它的真实含义。
5、字典定义并不等于情景含义。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关键词语可能有的含义,一般而言每个词的解释,大概遵循3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标准定义”。
6、为了避免歧义,还需要警惕被“激发情感”,情感上头,理性下线。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对引发感情偏好的词语保持警惕。
7、想要说服我,你就有必要解释我的每一个疑点和质问。
Topic 4:对个人写作的启示。
1、先探讨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之后再做结论,避免逻辑漏洞和理由陈旧。
2、寻找围绕你的论点的专业杂志和刊物,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结论。
3、心系读者,公开列举自己的理由,让读者一目了然。
4、展开一场对话,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和同学。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注意他们使用各种术语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显差别。
今日小结:1)凡结论必问“为什么”,找出支撑它的理由。2)陈述理由要注意词语或短语可能的歧义,同时避免被感情性词语迷惑。3)陈述理由,心系读者,力图讲清楚说明白。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