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祥
郭中,重庆市綦江区郭扶中学,即原来的綦江县郭扶 中学。
1985 年 9 月至 1986 年 8 月,我在这里求学过一年,是我的母校。
1985 年 9 月 10 日,那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
(一)新中国第一个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教师节
全国千万教师,心心念念盼了多少年、多少人做了无数多的努力、法律专家十年磨一剑,在这年的三月,终于尘埃落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正式颁布实施:规定每年的 9 月 10 日为“教师节”。
教书育人的老师们,洋溢着幸福与自豪,感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艳羡的目光。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市、区以及学校自己,都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当时的綦江县郭扶区委、区政府、区教办,积极响应国家“尊师重教” 的号召,在郭扶区礼堂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全国第一个教师节。
全区教师齐聚礼堂,鸣锣击鼓,大张旗鼓表彰当年评选出的优秀教师,发放慰问金、纪念品,献鲜花佩绶带,极力营造“隆重庆祝”的声势。
(二)我第一次踏进郭扶中学的大门。
郭扶离我老家并不很远, 20 里,步行,大约 2 个小时。
郭扶场,去过很多次,但郭扶中学,从来没有去过,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
于是,请王守环带我去。王守环,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从出生就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劳动,我们无话不谈,至今,我们已经有着五十多年兄弟般的情谊。
那天一早,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沐着晨曦的薄雾,经过 2 小时的跋涉,仆仆风尘,来到郭扶。
我们先在街上转了两圈,去看了第一个教师节的庆祝活动,然后才进入郭扶中学。
老师们都开庆祝大会去了,学生也放假了,整个校园静悄悄的。
天很蓝,树很绿,风很轻,阳光很毒,但掩不住我内心的兴奋与激动。
我们在校园转了几圈,整洁的校园,古朴的校舍,磨得有些发亮的桌凳,显出几分宁静与沉稳,给了我很美的印象。
后来,在教学楼大门门厅处,碰到了主动放弃参加第一个教师节庆祝活动,留在学校值守安全、应对突发情况的陈景恒老师。
陈景恒老师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性格谦和,治学严谨,清正廉洁,待人真诚,工作极其认真负责。
所有和陈景恒老师共同工作过的人,说到陈老师,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高尚品格感动的。
他是郭扶中学的党支部书记,因为工作出色,组织上把他从篆塘中学校长位置上调到郭扶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
我在篆塘读书的时候,陈景恒老师担任校长,上过我的生物课,对我有点印象。
我向他说明我因为初中毕业没考好,落榜了,很后悔,又不甘屈于命运的安排,希望来郭扶中学补读,通过努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祖祖辈辈农村人的命运。
陈老师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同意了我的请求。他细心地询问了我的中考成绩和家庭情况,叮嘱我努力学习,不负众望。
我因为 85 年毕业成绩还不算很差,按学校当时的规定,我可以只缴纳 8 元的杂费,其余的资料费、住宿费、书本费,学校全免。
我听了,很高兴:一学期所有费用才 8 块钱,连资料费的零头都不够。
很显然,学校是是在做赔本的“买卖” ,是希望这些学生能努力学习,考入高一级学校,跳出农门,用知识改变人生,改变命运,改变家庭,为学校争光,为家庭添彩。
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真是用心良苦!
看着老师们捧着第一个教师节的纪念品,带着满意的笑容,乐呵呵地陆续回到学校,我也高高兴兴的离开郭扶中学往家赶,做正式入学的准备。
正午,阳光如烈火,农田里腾起阵阵暑气,夏蝉在肆意鸣叫。
二十里的路,我脚踩云朵、身轻如燕,赤着双脚,一会儿就到家了。
我向父母说明了去郭扶中学补读,费用很低,学校很好,保证努力学习。
得到了父母允许,我就急急忙忙的赶到原已刚刚报名补读的学校结清了所有费用,办理了退学手续。
9 月 11 号一大早,我就来到郭扶中学,迅速完 成了报到注册手续,正式成为郭扶中学的一名学生。
我被分到了三班。这是一个专为当年复读的学生开办的补习班,全班五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当年毕业考试优秀而又最终没有上岸的,都希望有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
黑压压的一大片,有来自高青高庙学校的,有来自分水石龙学校的,有来自郭扶乡中的,也有郭扶中学本校毕业的。
来自篆塘的学生只有我和任高兵、罗玉碧三个人,另有一个叫赵长银的我原来的老同学,来郭扶中学只读了三天,因为成绩太优秀,被原来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反复做工作,给动员了回去。
当然,一年后,Zao同学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庆市第二财贸学校的财会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东溪供销社,一个正式的有编制的单位。
但命运多舛,该同学没有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秉性,也缺乏过硬的的人事关系,处处受人排挤和打击,经历了两次婚姻的失败,工作了八年之后,拿了 2400 块钱,无奈的选择了辞职,在工地上当重体力的农民工。后来因为身患重病,再不能干重活,仅靠每月几百块低保艰难地维持生活。
同学中,很多成绩都很好,450 多、460 多,甚至有 470 多分的,我算中等。
郭扶中学的这一届学生,另外还有两个应届班:一班和二班,有些复读的学生,也插入应届班和应届生一起学习。
我们补习班的教室,是原来郭扶中学老教学楼最靠东北角的那间。因为郭扶中原来是一所高完中,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调整,撤销了郭扶中学的高中办学,合并到东溪中学,只留下初中。
我们用的教室,就是原来高中学生用的教室,比一般的教室要大一些,桌凳也是按高中生的使用需求配置的。
老教学楼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子,一楼一底,木楼板。
蓝天碧瓦,掩映在蓊葱郁勃的绿树丛中,显得格外古朴美观。
我们当然是住底楼。楼上是老师的办公室和一些老师的寝室。我们补习班的男生宿室就在我们教室的隔壁,隔一道两米宽的过道,特别近,特别方便。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陈孟联老师。陈老师中等个子,三十多岁,重庆主城区人,操着一口浓重的重庆口音,为人和气友善,衣着朴素。
陈老师原来是教高中数学的,知识渊博,课上得非常好。只因为郭扶中学的高中合并走了,而陈老师的爱人刘老师在郭扶小学工作,不愿意离开工作惯的地方,再加之陈老师的两个儿子也在郭扶小学上学,正是紧要关头,所以陈老 师选择了留下来。
新学期伊始,学校安排他担任补习班的班主任兼任数学老师。
我们补习班的数学课,和应届班的上法完全不一样。
陈老师对初中数学的编排体系、知识点的排列、近几年的考点和考题模式,都做了深入的梳理和全面的研究,备课的时候,既考虑到我们现在的学习和考试需求,也考虑到很多同学以后考入高中、中专对学习数学的需求,总是力求兼顾;既考虑到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更强烈的求知欲,也兼顾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的学习能力。
所以,陈老师的数学课,几乎每一个人都听得特别认真,特别仔细。一堂课下来,往往让我们是意犹未尽。
我的初中数学原来学的不大好,很多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不起来,迷迷糊糊的,做题的时候,有些该用的数学知识用不上,用不起,老是在某些节骨眼上被卡顿住,思路打不开,瞻了前,就顾不了后。
在陈老师的数学课上,我就特别认真的听他的讲解、归纳、分析,把前后的数学知识连贯串起来,融汇贯通,并争取能举一反三。
按照老师的要求,死磕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多训练一些题型,多见识一些中、难度的题,努力训练你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做得对的基础上,力求提高做题的速度。
陈老师教我一年,我觉得,每一天,每一堂数学课,都会有一点新的收获,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每次考试,分数也会有所提升。86 年毕业会考,终于以 100 分的满分回报了陈老师的高超的教学和自己辛勤的付出。那年会考,我们班,共有 16 个同学获得满分。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陶世飞老师。陶老师当时也是三十多岁,陶老师个子不算很高,但精神抖擞、才华横溢,浑身透着飒爽的英气,他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也是綦江首届本科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在那个年代,都是特别稀有的优秀教育资源。
陶老师非常博学,在綦江语文教育圈名气很大,对初中语文教学,驾轻就熟,特别是古代文学及其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精研独到。
陶老师的普通话标准流利,洪亮铿锵,也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陶老师的语文课,为我们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那里,不仅有更美的文学与爱情,也有更真更纯的人性与人生;那里,不仅有光明与憧憬,也有黑暗与鞭挞;那里,不仅有旖旎风光的田园村落、茂林修竹,也有如梦似幻的琴棋诗书、金戈铁马;还有无数哲人睿智雄辩的思想荣光、花落花开的满园芬芳、山河破碎的忧思和破晓残月的万道霞光,有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有奇峭高峻的壮美,也有小桥流水的优雅。
是一种享受,听陶老师的语文课!
全班同学,常常陶醉在陶老师陶醉的语文课里。
陶老师指导我们写作,教我们怎样把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幻化到自己的作文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美感,怎样避免作文中的口语化、土俗化,怎样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俚语、成语典故增强文章的书卷气,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感染力。
醍醐灌顶,陶老师的点拨与提醒, “ 一语惊醒梦中人” ,回过头来看自己原来的习作,真是丑得不行。在陶老师的培养和引导下,我们的语文水平,都有了不小的提高。陶老师还告诫我们,勤背,多写,常练笔,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