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小学数学陈慧蓉名师工作室送培送教活动(漳州第二实小龙江分校站)
5月18日,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忽然放晴,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江分校迎来了漳州市小学数学陈慧蓉名师工作室“送培送教”活动。陈慧蓉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陈慧蓉老师及工作室的老师们、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陈珊芬、小教室主任郭李虹、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江分校校长朱宪忠等老师参加了活动。
1.开幕式——言简意赅,个性彰显
开幕式上,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江分校教导主任陈丽宾老师作了主持;陈慧蓉老师言简意赅介绍的工作室正在做的“社会化学习”的实践研究,激起了老师们的兴趣;陈姗芬老师用"三高"描述了她印象中的陈慧蓉老师,让老师们看到了一个优秀的领衔人;朱宪忠老师从天气突然放晴说起,引用孔子的话语,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他快乐的心情,他对参会老师的欢迎,以及他的美好期待。
2.公开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开幕式后,由来自诏安县梅洲小学,陈慧蓉名师工作室的陈秀玉老师和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江分校姚秀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节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课——《圆的认识》。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风格,两位老师演绎出了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精彩。
陈秀玉老师采用的是工作室正在研究的"社会化学习"教学方式。学习单前一天就发给孩子们去提前预习。课堂开始,有近20分钟的小组共学时间,由组长借助学习单,带领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纠错订正。小组共学尾声,小组成员完成组内过关检测,组长批阅后再进行跟进。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他们没有解决的,或者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把问题进行分类后,进入质疑深化环节。本节课围绕两类重点问题圆的特征和画圆,主要选取了"为什么有无数条半经?""怎么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三个问题展开全班交流。考虑到画圆,学生在学习单上已多次实践,而且刚才小组共学的时候,老师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同学已能熟练掌握。又把前两个问题列为研讨重点。
有了前置的预习和充分的交流,孩子们也一次次给老师带来了惊喜。比如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学生就分享了几个证明的方法:画一画,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进行比划说明;折一折,看直径对折后重合来说明;量一量,用数据说话……
说明为什么有无数条半径,有同学居然能用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个点连接圆心,都能画出一条半径来解释。
质疑深化后是当堂检测,组内过关检查的是基础的知识,题目相对简单。当堂检测考察的是学生的灵活应用。有了前面的充分交流,知识的应用,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基本上能够完成。
最后,陈老师用2.0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虚拟人物"陈老师智能助教"对全班同学的共学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这次陈老师采用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智能助教的总体评价,另一种是组内观察表,由组长实时填写,提醒组员用心参与,方便老师课后分析。
这个主要由随迁子女组成的班级,这些老师眼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因为有了学习单做预习和交流支架,有了小伙伴的充分讨论,有了一些评价和激励措施,呈现出了这么多的精彩。让教他们的老师也觉得不可思议。
姚秀华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边扶边放的原则,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小组合作共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圆,用圆规画圆,探究圆的特征。
用圆规画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姚老师先让学生尝试画圆,然后请学生到展台上示范画圆,最后让学生指导老师在黑板上再次明确画圆步骤。能够指导老师画圆,学生的热情被调动,气氛很活跃。有了尝试,有了示范,有了教别人的机会,画圆对孩子来说不再是难事。
在借助学习单探究圆的特征环节,姚老师上得不是很顺手,她发现大部分同学学习单完成情况不佳,后面的全班讨论便少了基础,学生没有画圆环节的热烈与深度参与。本来以为是因为五年级学生上六年级概念性内容难度较大。后面听了陈慧蓉老师的讲座,才知道,原来是学习单上没有给足支架。因为缺少合适的支架,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方向感,有点天马行空,不知所措,更无法聚焦探究。
两节课上,陈慧蓉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都下沉到组内进行观察。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交流情况进行记录。有些小组共学情况较好,在组长的带领下都能有序发言,深入探讨,及时纠错。有些小组共学情况较差,没能充分地展开讨论。
两节课,采用的教学方式各不相同,都有亮点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课堂的结束是反思的开始,也是教师成长的契机。正如陈秀玉老师所说:"真实的就是最好的。暂时粗糙的真研究,比表面精致的假研究有价值。"
3.点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两节课后,来自古雷中心学校,陈慧荣名师工作室的黄瑞得老师做了现场点评。
黄老师觉得两节课都很真实,很精彩。黄老师主要从两节课的不同教学模式,不同对话方式进行点评。陈老师的课生生深入的对话多一些。师生对话也很充分。姚老师的课,学生回答面也非常广,师生对话相对充分,生生对话相对少一些。
黄老师还分享了他观察的小组的组员情况,重点讲了一个特殊孩子的改变。小组共学的时候,其他三个孩子都能进入交流状态,但一个孩子参与度不高,还会问一些其他的话题。比如问跟组的黄老师:"你是老师吗?"他的同学对他的评价是班里的刺头。他的学习单也比较张扬,所画的圆都超出了界限,表面上看,似乎是胡乱图画。不过仔细看,他画的圆也不错。学习单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问题:"圆的面积怎么求?"这个孩子算是比较有个性且聪明的。质疑深化环节,得到了一个上台跟老师互动的机会。得到陈老师表扬,回到座位后,变化很大,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共学。黄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如果稍加指导,把他培养成小组长,他的专注度和领导力一定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会变干扰学习的刺头,为一个为大家服务的优秀的领头羊。
3.讲座——专家引领,探寻本质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两节课后是工作室领衔人陈慧蓉老师带来的《如何引导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习单》。
陈老师先对课上孩子们使用的学习单,逐项进行解读。让大家对学习单有一个更饱满的印象。
接着陈老师从自学教材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结论先行与深化理解相结合;散点内容与图表整合相结合三个方面,详细分享了学习单的设计原则。强调要构建探究性问题,鼓励开放性思考,提供适配性支持,补充探究性提问。
然后陈老师又用图例呈现了学习单完成的三种状态:初始常态,个别特例和优质典范。以及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单的意义。
老师们还沉浸其中,陈老师又抛出了今天的重磅干货——指导老师们如何让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习单。结合实际的案例分享了4个策略:制定规范——让学生完成有步骤;放大样例,让学生提升有"参照";提供支持,让学生求助"有资源";多维鼓励,让学生进阶"有动力"。
陈老师对学习单的深入解读与策略分享,让老师们耳目一新。也触动了老师们的反思:有时我们看到学生很"笨"的表现,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不是学生笨,不会表达。而是老师没有提供合适的支架。
比如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张学习单:
虽然有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索,但完成的情况却不理想。本来以为是学生的原因,经过陈老师的分析,才知道是学习单的设计问题。
关于图形的学习,如果学生已有一些研究的方向和策略,知道可以从图形的组成、关系、特征等方面对图形进行研究,那我们可以设置这种开放的问题。但是,当学生缺乏这些方向和策略时,我们就要给予适当的支架,给予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方向。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要往哪边使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单。
最后陈老师结合魏书生老师在“互联网+家长”的讲座中提到的四大点和社会化学习,让老师们明白:
教育教学从不分家,社会化学习,不仅仅让学生爱学乐学,还强化了孩子社会化属性的积极正面作用,塑造了学生的优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