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感觉,凡是作家,对人性都不太抱有乐观的态度。关于人性的拷问,有时真是痛到灵魂最深处。
没有预料到的一波又一波惊天大反转。这是东野圭吾的特色。但他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对人性的思考。
有人不惜牺牲自己也要贬低别人的人格,毁掉别人的名誉。带着深深的恶意生活,每走一步都要置别人于死地。
这种恶意让人后脊发凉。放到生活中却发现无处不在。是的,任何微小的恶意都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我读完这部作品之后,不禁反思:人不应当带着恶意生活。大到做人,小到做任何事情。
如果具体讨论,作品的主人公为何会出现如此深的恶意,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他经历过校园霸凌事件。
实际上,东野圭吾的很多部作品都关注了该问题。
成人的干预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只是把校园霸凌事件作为背景客观的叙述了出来,没有任何结论。但是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些霸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究竟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作为事件的旁观者(教师和家长)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干预?
东野借小说人物之口,述说了这样一个观点: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拌家家酒而已。
表面上看起来,这段话讲的是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其实陈述的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无力感。
其实很多时候,教师都有这样的无力感。就像加贺警官曾经做教师时处理失败的校园霸凌事件一样。首先,成人的干预是否得当?其次,受欺凌的孩子阴影面积真的难以把控。如果我们无法整体性的了解孩子心灵受伤的程度,就难以了解他的报复性心理的产生。
加贺警官曾经一度成为受欺凌孩童的保护者角色,但是,他的鼓励却无意中推动孩子走上了报复性的犯罪道路。他的本意是想让孩子强大起来,变得更加自信,可是这个孩子却误以为自己强大了就可以对霸凌者进行报复。最终,孩子拿走老师的小刀,刺进了霸凌者的胸膛,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而加贺也因为无法原谅自己,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
如果可以,真希望孩子身边所有的成人都具备侦探的素质,敏锐地发现校园霸凌的蛛丝马迹。
为什么受欺负的孩子不愿告知成人
校园霸凌事件一定会发生,但为什么大部分受欺负的孩子不愿意告知家长或老师?
首先是因为受到了威胁。如果告诉成人,会遭受更惨的下场。这种威胁在孩子看来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其次是对成人的不信任。最早发现霸凌事件的多半是家长。家长表达的愤怒有时会直接反馈在孩子的身上,例如质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还手?这样的蠢问题。家长也有可能带着怒气与教师沟通,这样的沟通肯定是不顺畅的。最后,事情没能得到解决,反而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
最后,对霸凌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最有可能再次对受害者造成新的伤害。
成人可以做的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曾经是当年校园霸凌事件中的被欺凌者,当被他杀害的主人公成为被欺凌者之后,他的角色转变为霸凌者的帮凶。
他不但目睹了并且还参与了校园霸凌的过程,他既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又受不了被欺凌者高尚的人格光辉,于是产生了杀人的想法。
但杀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目标是摧毁对方的形象,贬低对方的人格。哪怕牺牲自己。
为什么作为最惨的屡次被欺凌的对象,受害者却没有形成畸形的报复型人格呢?
唯一能解释的原因是,人的自我疗愈作用是强大的。因此,大部分目睹或经历过校园霸凌事件的人,都不至于为此毁掉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如此巨大的恶意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他的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
来自于成人的某些偏见,也是造成伤害的根源。
作为成人,在面对校园霸凌事件时,首先应该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要放下偏见。尽量客观的,理性的进行分析;最后如果要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干预前应当妥善思考。
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没有什么必然的原因,有时,霸凌者只是认为看对方不顺眼仅此而已。
要从根源上杜绝,似乎不太可能。只能尽量避免伤害的出现以及伤害的加重。
从社会和学校的角度来讲,借助于学校先有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保证存在某种公益机构,独立于教师和家长之外,让孩子安心信任并敢于向其寻求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