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所有与孩子有关话题,最终都会回归另一个关联主题:育己3天的预热课程加上8天课程学习,收获还是很大的,在亲子阅读上Grace可以如此系统的整理出8节亲子阅读的大课,这一点让我超级佩服和赞叹大大果然是大大啊!
在亲子阅读班开班之后,我做了几件事情:
1、打印了汪汪发布到群里的课程学习前的指引指南:我了解了打卡方式,上课时间安排,如何达到全勤要求和一些注意事项。
2、整理14天的课程表,列出每天要完成的学习事项,目的为了可以更好的合理安排自己的精进时间。
3、争取当前几个交作业的人。我发现一个现象:后提交作业的人容易被前面早就提交作业的小伙伴的思路所限制住。我现在特别不在意自己的作业做的有多烂,先完成后完美,我觉得太重要了。
4、一定要点开小伙伴的作业观摩。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我要做的就是找到小伙伴的闪光点,把适合自己学习的部分学下来用到自己身上,并琢磨还可以怎么做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给自己立下flag:按时听课,及时提交作业,再忙也要当天听完音频课程,让自己的脑海里可以留下印象,混个耳熟,以便二听课程的时候可以更有目标性。
6、写一些课程总结,给自己学习的这本课程一个完美的ending pose。
[目标回顾]
我想通过亲子阅读的学习来事项以下目标和自己立下的flag:
1、培养小孩的阅读兴趣。
2、每天限时和小朋友阅读陪伴15分钟,高质量的那种。
3、让小孩在玩中学,在绘本中了解事情的规律变化,对错,感受绘本带来的生活之美。
[现状结果]
1、14天学习打卡数据记录:
2、完成预热作业(3)次,
3、微博打卡(10)次:作业打卡8次,中期微复盘简短文1次,总结文(就是本篇文章啦)1篇
4、大课学习(8)次
5、学习小伙伴的作业:时不时位小伙伴的作业点赞打Call每天(3)次以上
6、老朋友汪汪、复盘营/成长营/阅读营的老朋友们,还有好多亲子班的新朋友们。认识了新的运营官阿瑾并在微博和大家互动玩耍。
[差距原因]
很遗憾的3个点:
1、每天留给学习听课的时间不多
2、未完成8门课的逐字稿记录
3、有一些作业没有深入思考去完成
今天听的一本叫做《认知天性》的书籍应该可以给我很好的答案了。
[下一步行动]
1、把8大课的逐字稿完成
2、汇总Grace大大在微博里推荐的亲子绘本,选择购买进行亲子阅读
3、构建和目前相关的幼儿园入园攻略清单表(衣物篇、情绪篇、采购篇)
4、完善作业8里面的《宝宝培养项目计划书》
关于如何更好的学习:
不管是亲子阅读、时间管理或者是在其他什么主题的学习上,我们的学习步骤都应该是是预习—学习—回顾—实践—回顾,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
要明白学习误区,了解我们的学习过程。上学的时候,大家都有一样的精力,每次上课我们会在书本上画上各种荧光笔,从远处望过去花花绿绿的一大片,看起来书本的主人在很认真的学习,对吗?其实不然,这只是“看起来努力学习”而已。
这些被圈圈画画出来的知识,你真的已经吸收掌握了吗?你会说:我可以反复多看几遍,这样我就可以掌握了呀!
那么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方法是:看完一本书之后,不要马上做课后练习题,过一个礼拜,再翻开书本,重新回顾一遍整本书或者某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再去做测试题,带着问题再去浏览一遍课本,这样你的答题准确率会比你看完书马上去做题目居然还要高得多。
重复阅读基本没有效果,但孩子为什么会继续使用这种学习法呢?那是因为大脑里的元认知占了上风。所谓元认知,就是我们自己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判断。在重复中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所学,这就是元认知欠佳的最好例子。
——以上摘自樊登读书APP《认知天性》
在学习中我也碰到过相同的情况,我学习了知识,做了作业,甚至还做了逐字稿,为什么我吸收到的知识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多呢?也许就是“元认知”的所带来的学习偏差,以为自己学会了,其实并没有呢。
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融汇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而不是浮于表面。
那么如何才能让所学的知识形成闭环思维,终身为自己所用呢?我想做好的办法就是“间隔练习”。所谓“间隔练习”大约是向长期激励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这么一个巩固的过程吧,也就是把已有知识有目的的贯穿到实际生活中去尝试。
我的下一步行动是:
再次复习亲子阅读课程,把课程学习调整为每周学习两节课,并把课程内容尽快运用到和椰奶的阅读互动中,也许没办法马上立竿见影的全部使用到Grace分享的亲子阅读方式,但至少我知道自己营避免踩到“亲子阅读”的大坑,也可以更大胆有效的和椰奶进行良好的亲子互动。
棒棒的14天就这么阅读的度过了,超开心~感恩亲子阅读班让我再度学习了“育儿先育己”,育儿的路上我们还要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