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笃信大片、小鲜肉、IP是赚钱的三大法宝,结果被《战狼2》《二十二》的票房教育如何做人。
可能都会说是个例,不存在可比性,但回顾过往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些被说成目前个例的作品,最后成就了一个类型电影的繁荣。
低成本一样可以搏高票房
在已经结束的2017暑期档中,《战狼2》是毋庸置疑的票房冠军,但若是论起投资回报比,却要给体量小得多的纪录片《二十二》让位了。
单从票房看,两者的累计票房可以说是天差地别。除去税、分账、制作宣发成本等费用之后,截至发稿,《战狼2》的净收益在19.2亿左右,投资回报比为6.9倍;而《二十二》的净收益则在5700万左右,投资回报比为14.25倍,是《战狼2》的2倍有余。
这个数字还不算惊人。2009年,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鬼影实录》仅凭1.1万美金的制作成本,换回了全球1.97亿的票房。除去一千多万美金的发行宣传费后,其投资回报比为17818倍。
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小博大的知名案例。
看完院线电影,我们再来看看网大。蛋挞君持续关注的科幻网大《孤岛终结》是名副其实的低成本电影,全片的拍摄成本只有7万。哪怕现在大多数网大都贴上了“低成本”的标签,在《孤岛终结》面前,也不过是宣传的噱头罢了。
但是《孤岛终结》的播放成绩并不“低”。上线7天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415万,蛋挞数据的预测票房为118万,投资产出比可能比《二十二》更为惊人。
在这样的高额回报前,你还敢diss低成本电影吗?
低成本是磨砺宝剑的磨刀石
国内影视行业总是盲目迷信“唯大片才能盈利”这个观点,天价制作费频有发生。
陈凯歌的《妖猫传》一经启动,便因高昂的9.7亿人民币(150亿日元)制作费在日本媒体那里激起了千层浪。要知道,在日本平均每部电影的制作费也就3.5亿日元(约2000万人民币),可谓天壤之别。
不过业内人士也做出了预估,《妖猫传》至少要卖出30亿人民币才能盈利。
说得通俗一点,大片就是用钱换钱,而低成本电影赚钱靠的则是智慧。
在中国本土的一系列低成本电影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冯导开创的喜剧电影,在陆续涌现了《甲方乙方》《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夏洛特烦恼》等电影后,目前正占据着电影市场的重要地位。
拿《疯狂的石头》来说,当年,宁浩还只是业内小有人气的青年导演,演员们的知名度也不高,所以片酬都低到惊人,黄渤只拿了1万,郭涛作为最大牌的演员也只拿了10万。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宁浩红了、黄渤红了、徐峥开始了自己的喜剧电影之路。影片也通过300万成本撬动了2300万票房,不仅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还开拓了中国电影市场黑色犯罪喜剧的新类型。
从低成本制作中走出来的知名导演,不止宁浩一位,我们熟知的张艺谋、冯小刚、李安,甚至于最近上映的《敦刻尔克》的导演克里斯托夫·诺兰,都是这么磨炼过来的。
总结
其实,不难理解我国对大片的盲目崇拜。我们看多了好莱坞大片,被电影中的各种酷炫特效和精彩画面所折服,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观众很吃这一套,自然习惯于向其学习。
但是美国除了好莱坞,还有纽约和芝加哥,特别是纽约,是美国独立制片(一般都是低成本制作)的基地。那里的独立电影培养了无数电影人才,输送了一大批观众熟知的大导演。其中,便包括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常客伍迪·艾伦。
图为伍迪·艾伦在《咖啡公社》的拍摄现场指导演员
而中国,虽然没有纽约,但是有专门孵化青年导演的各种“电影计划”,更有限制少、题材广、为新人导演提供成长之所的网络大电影。相比院线电影,网大就像人体内的肝脏一般,不断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和新奇想法,昨天我们采访的《无尽日》的制片人也是这么表示的(这里不是试验场,是梦想再次出发的地方)。
假以时日,不断切磋琢磨、积累经验,新人导演们也可以和前辈们一样,站上院线大舞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