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皮囊》了!
这本书在我看来有好有坏吧!总体来说,对我而言,是值得一读的!
皮囊
这一章的主要观点就是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实话,单从我自己的角度,我无法深层次地理解到这句话的含义。我只能浅显地理解为,阿太认为人是被皮囊裹住的灵魂一样的感受,而真正应当操纵我们人生的应当是灵魂而不是皮囊。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被身体,也就是皮囊绊住手脚。生病了 、受伤了、年老了这些都是皮囊的特征,但它们却因此困住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打从心里就认为因为这些皮囊遇到的改变,我们自己就不行了。
这一章节让我看到一个崭新的观点,那就是不惧死亡,相反对死亡怀有一种释然的态度。死不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相反,他将我们的灵魂从皮囊之中解放出来了。我觉得这个观点会让我变得坚强,不会再因为一些小病小痛,就像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子一样渴望父母的庇佑。
母亲的房子
客观地来说,我在第一次读这一章节的时候,并不能理解到“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象征”这一观点,我甚至认为这里的母亲显得很自私,明明父亲重病需要医药费,家里拮据到吃捡来的菜叶,她却执意要建房子。但是当我再次回顾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觉得未必真如我所想的那样。母亲真的自私吗?她因为父亲的一句承诺,我会给你修一个大房子,便死心塌地地跟着父亲。父亲因为丢掉公职,三年都不愿出去工作,是她一个女人到处工作养活这个家。父亲残疾,是她独自做着生意,是她用弱小的身躯去艰难扶持着魁梧的父亲,是她撑起了这个家。你看,她明明就在一直付出,不是吗?因为习惯了她的付出,所以在她想要索取的时候,甚至是用她自己赚的钱的时候,我们却要用自私来抨击她。
我觉得这就好像从小到大,父母都把喜爱的东西让给我们,但有一天他们突然不愿意让、想满足一次自己一样。这是他们的错吗?不是,是我们!是我们当惯了索取者,所以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爱自己这件事从来都没有错!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不能总站在道德制高点去一味地批判,毕竟这世间从没有彻底的对与错!
所以在多读了几次以后,我更愿意将母亲对房子的执念理解为她想要寻求一个她所付出一切的意义,也就是父亲的那句承诺!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作者的文笔真的很细腻,在这一章节中,他描绘出了重症病房中人心底暗藏的种种情绪。虽然从未经历过,但却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压抑。
病人们讨论的话题是我能呼吸多少口气,这种平常人不以为然的身体细节。疾病就是对我们身体的放大,无限放大,大到病人的世界里全是对自己身体的感知。而忽略了外界的存在,我觉得这是痛苦的,也是折磨人的,因为我每天所在意的都是我的生死,而不是我的快乐。
我不愿意再交任何朋友。大概这是每一个重症病房里的人的想法吧,我才认识你不久,我们才建立起了友谊,但你就从我的世界消失了,对于脆弱的我而言,这种事情大概会让我不停地心碎与难过吧。
作为家属的无能为力。寥寥数句,却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无奈。许久之前,我曾和堂姐聊到我为什么应该出去奋斗,而不是找一个清闲的事情做着,(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真的不上进,大概混吃等死是对我最好的描述)但是她当时跟我说的一番话却让我幡然醒悟。她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你就找一个能养活你的工作,没什么钱,万一以后你爸妈生病了,需要巨额的医药费的时候,你怎么办?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我应当努力的原因。现在的医疗很昂贵,但没有能力帮助至亲的那种无助却很廉价。
一个人求生的欲望越强,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人生是得有盼头的!这句话对我来说很贴切,现在的我每天都觉得生活格外无聊,找寻不到活着的意义,但又不敢面对死亡。那究竟是什么让我还努力地活着呢?是父母。每当我觉得颓废、沮丧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的父母,我总念着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那大致就是我求生的欲望。
(我觉得我的心态并不好,无欲无求、混吃等死的心态并不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所应该拥有的。更何况,人活着这一辈子,也不能只为了爹妈,还得有其他盼头,才不枉费来了这世间走一遭。但是不知道为何,自己总是无法跳脱出这个悲伤的想法,我常常在想,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遭受过真正的苦难吧,或许是因为在父母的保护下生活的很好吧。希望轮到我来保护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如我那般感到心安。)
我的神明朋友
多半是在我爸的影响下,我从小便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并且一再强调自己不信任何神灵,但是还是会在每月跟奶奶一起去庙里虔诚地跪拜。后来想了想,说白了,我不是不信,我只是怕信,怕算命的提前告诉我,我这一生的好坏得失。
所以我其实非常能够理解这一章里面母亲对神明的信仰。人类是脆弱的,在我们无法承受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总会渴望从某个地方来找寻安慰,来支撑自己。
我平时总信誓旦旦地说着什么都不信,但奶奶去世的那一年,未曾看到她最后一面的自己,还是会在睡觉前不停祈祷奶奶能听见自己的思念,来到自己的梦里,让自己再多看看这个日思夜念的老人。因为没有机会报答奶奶,所以每次祭拜的时候,总会多带点她生前喜欢的食物,多烧点纸钱,彷佛满足了自己想要多尽孝心的愿望。人因为是人,所以难免落俗。
张美丽
这一章节,不免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提出新的意见而被施以酷刑的案例,改革创新总是残酷的。张美丽没有错,错的只是人们的封建,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害怕与排斥。在这一章节里,我看见了谣言的可怕,人们总是会跟随大流、没有思想地去发表自己的言论,然后用口水淹没许多无辜的人。当然,无可避免,我也是其中一员,看了这一章,只希望以此自省,不成为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其次就是,作者的一句话“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要不她不会自杀的。”令我印象深刻。是的,现实中好多人的不快乐都源于外界对他的看法,这大概就是文中的“终究是个小镇姑娘”吧。生活中,我常常说“只要我没道德,道德就绑架不了我”这句话,不是因为道德在我心里不重要,而是因为当道德被当作一种逼迫人的工具时,我希望我不要因此而受到来自自我内心的迫害。之前看一篇文章讲述,有一个年轻的消防员去救一个想不开而要自杀的高中女生,女生活了下来,而消防员却死了。消防员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听到这个消息,父亲当场心梗去世,母亲在料理完父子的葬礼后,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悲痛悄悄自杀了。评论里有部分人认为这是消防员应该做的,是他们的职业使命,理所应当。显然,我站在另一面,有些人确实是从事着需要牺牲的职业,但那并不代表着,他就理所应当为你牺牲。我们承着别人的好,却还要用道德捆绑别人,无条件地要求别人,这让我觉得恶心。与其这样,不如没有那种道德!所以我真心地希望大家都能摆脱这个“小镇姑娘”,活出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阿小和阿小
这一章描述了两个完全不同人生的阿小,一个是出生渔民家庭却不愿成为渔民的阿小,一个是家庭富裕对即将要前往的城市充满期待的阿小。穷阿小模仿富阿小的生活,却被现实的出身叫醒。富阿小走向城市,却被残酷的社会叫醒。说实话,我并没有怎么看懂这一章。
天才文展
文展是天才吗?或许是吧,毕竟他确实是比同龄人更为成熟。作为一个小镇上的孩子,文展对他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并且他也一项一项地在完成他的规划。但是他也同样自负,想来这就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吧。文展按照自己的规划走进了城市,但城市的到来,也使得周围的人不再像小镇上的孩子们那样,天真、崇拜他,当自我能力无法满足自我认知时,文展的心理落差也就产生了。阅读的过程中,我在想,倘若当时有人能告诉他,你需要谦虚一点、努力一点、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一点;在他面临嘲讽的时候,拉他一把,或许最后的结局就会不同了吧。若不认清自己,便会迷失自己。文展于作者而言其实真的很好,他将作者从自我封闭中拉了出来,又在做着迷茫时,告诉他从眼前事做起。但不得不说,作者却没能像文展救赎他那般救赎文展,而是被年少的意气迷失了双眼。或许这就是人吧!
厚朴
我们所追求的都只是规矩中的自由!我赞成最开始的厚朴对生活、对自由的追求!我觉得那是青春、那也是每个人对人生不同的选择。但对于最后厚朴毫无底线的放纵以及悲惨的结局,我感到惋惜!
我想之所以我会有这样的前后转折,是因为我也只是个平凡人:在年少的时候追求自由;在需要担当的时候,坦然接受并融入现实。大概这就是普通人的想法吧,毕竟我们终究都要到达社会这个现实的世界里生活,我们终究都要接受规则、扛起责任。
厚朴之所以会有那样惨痛的结局,大概是因为他既没有彻底地追求自由、也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完成社会的转换吧。
回家
家是永远的港湾,无论身在何方。作者写出了他的恋家,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对故土心心念念。走在家乡的路上,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无比熟悉的。从初中开始,便在外读书的我,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曾经的我向往祖国的大好河山、城市的魅力繁华,现在的我却只想回家。我真的想回家,就呆在我的至亲身旁,守在我的家里,看着那熟悉的一砖一瓦。或许是因为我对未知的将来的害怕吧!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
每到坐长途车的时候,我也喜欢往向窗外,不过那不是因为我觉得我能短暂地路过别人的生活,而是因为沿途的风景让我觉得我是多么地渺小,周围飞驰而过的画面让我感叹自己见过的东西是多么地少。每到此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生活!说白了,我在随着窗外飞快变幻地画面短暂地思考我飞逝的生活。
这一刻的作者让我感到心疼,他之前生活所有的意义就是为了留住自己的亲人挚友,到头来却都离他而去,自此,生活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前面的神明,期盼不都是如此吗?人活着都得有盼头,没有盼头了,活着也就没意义了。
恭喜自己在对书籍许久的忽略后,重拾了这第一本书。我始终相信,对一本书好坏与否的定义始终取决于他是否让当下的我成长了。谢谢皮囊,他让我成长了,即便在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感受到了许多次的沉闷与难过,但这不正就是现实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