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断舍离」被理解成扔东西,这种理解不算太错,但也肯定不全对。
「断舍离」的理论来自日本,由杂物管理专家山下英子提出,她认为,人们在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后,会发现,80%的东西都是不需要的,通过对家居环境的改善,进一步改善心灵环境,因此,应当「断、舍、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只买需要的,不买想要的。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以当下的自我为中心,不适合现在的自己的,就舍弃。
离:脱离对物质的执念。摆正人与物品的关系,以自己为主角,不被物品奴役。
扔东西算是一种简单的整理术,属于「舍」,实践起来难度最低,最容易上手,不就是扔东西嘛,看看家里的摆设,哪个没用了,扔出去就好。但很有可能是,左手扔,右手买,东西永远扔不完,家里依旧凌乱不堪。
原因很简单,相比「舍」,「断」更难做到。做不到「断」,「舍」没有任何价值。可是,人们总是喜欢做简单的事,重复的事,自我欺骗,自我满足,以为领悟了某种道理,从此人生发生了新的变化,实际上却一直蒙着眼睛原地打转。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艰难过程。消费时代,所有的营销手段都是为了挑逗人们的欲望,贪嗔痴在光怪陆离的广告包装下,伪装成爱、情怀、品质。特价,打折,买赠……花样百出的促销让人心动,少有人能抵挡。因此,我们的衣橱里堆得满满当当,储物间里留着各种以备不时之需的杂物,梳妆台上光口红就好多色号。
可实际上,那么多衣服,真正日常穿的,换来换去也就那么多件。堆积的杂物一直等不到不时之需的发生。涂抹了几次口红,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色号十分有限。
你看,身体永远是最诚实的,能发现什么适合自己,什么不适合,而意识却一直滞后,一方面我们总是高估自己,觉得自己不比模特明星、美妆达人差多少。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审美。
一步到位实现「断」确实不容易,这时候,把「断舍离」理解成扔东西,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比如收拾衣橱,就是一次难得的回顾,你可以有时间好好衡量一下当初我购买和保留这些物品的决策是否正确,哪些衣物我确实在穿,哪些买回来之后只穿了一次甚至标牌都没拆,仅仅是为了内心的安全感。看到这些衣服,即使穿不过来也内心欢愉,这种感觉是好的,不过还是要考虑一下这样的快感能保持多久,保留它又要花费怎样的成本。你的衣橱,你的家到底是一个简单安静的个人空间,还是塞满东西的杂物仓库,内心不安全感的展览室。
多几次这样的思考过程,你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整理收纳完,看着房间干净敞亮,衣橱井井有条,你会感觉到一种美好涌上心头,即使生活依然让人煎熬,但你的心情顿时明媚起来。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在脱离对外物的执念后,你才能更仔细地观照自我,有意识地生活,有意识地思考,重新拿回驾驭生活的主导权,而非成为被生活驾驭的奴隶。这已经达到了「离」的状态。
只是,很多时候,认识自我理清心里的杂乱更为艰难,为了逃避,我们宁愿让房间乱糟糟,或者重复于简单的扔东西,像整天忙着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用无用的忙碌替代真正的选择。
图片作者:Foundry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