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结课,薛老师在得到做了一次直播,把全年的课程做了一次梳理,非常精彩,总结如下:
推动经济学发展的八个主题:
1.人自私的问题:自私到底好不好?现在的观点是自私是好的。但这一观点逐渐为大众所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发生过经济学家激烈的争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写过一本书《蜜蜂的预言---私人的邪恶和公众的利益》,书中认为个人的自私可以帮公众办好事,个人的自私是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所有的规则和规章制度都是在邪恶和罪恶当中衍生出来的,恰恰能促使人们在邪恶的驱动下替别人办好事。这本书在的观点在当时来说是离经叛道的,受到了主流观点的批判,最终被裁定为禁书,并认为它对公众造成骚扰。但此书给了休谟,亚当斯密,海耶斯灵感。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非常重要,但里面的内容体现的大多数思想,都是当时的思想家们共同的看法,亚当斯密文笔好,最终后来的历史选择了他;
2.贸易,分工和人口集聚: 交通工具使得运输贸易变得方便,过去人们只能吃到方圆10里内的食物;而今天的许多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能够吃到全世界的没事。这个过程从200,300年前开始。分工,贸易和人口聚集产生巨大福利,也会对一些人的利益产生重大损害。那么自由贸易好不好?不同经济学家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比如马尔萨斯就主张谷物应该有关税,应该予以保护,这样国家才能富强,才能保证粮食安全。而李嘉图---比较优势定律的提出者---则指出:哪怕没有绝对优势的人,通过分工合作专注做自己有比较优势的工作然后交换,双方都会得到福利的改善。所以李嘉图认为,德国对谷物课以重税不对,自由贸易才是更好的;今天我们看的非常清楚了,自由贸易分工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福利,而人口集聚又给分工带来了非常大的优势和基本条件。
3. 资本,储蓄,迂回生产:储蓄是消费在时间上的平衡,投资是资本在时间维度上的分配
4.对贫困的恐惧:对资源稀缺的恐惧,对贫困的恐惧和对生产过剩过分夸张的恐惧,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普遍认为人口不断增加,徒弟,资本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自然资源就会越来越稀缺,罗马俱乐部1970年发布过报告说这个世界快完蛋了,资源快用完了,但今天我们没有看到这个现实。
5.对平等的向往:为很么会有童工?为什么会产生剥削?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促成了许多经济学家和实践家对于所谓乌托邦的向往和探索。例如欧文小规模的和谐村在欧洲行,大规模在美国就不行。反面的教训和正面的经验一样重要
6.关于失衡:原来好端端的社会,行业怎么会发生大萧条,金融危机?这些激发了经济学家的讨论。公认的在这方面的专家是凯恩斯,他并不是标准意义的经济学家,他喜欢用比喻,用莫名其妙的词语,比如动物精神。为什么他会得到持续关注?因为他直面现实中的重要问题,给出回答问题的方向;
7.制度的作用:促使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是制度:我们经常地看到一些重大的经济指标,然而并没有看到这背后习俗,制度安排的原因?制度是合约安排,财务增长,社会发展的内部密码,对制度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的成果,但许多成果还没有来得及纳入经济学的教科书。比如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对策,产权,交易费用,反垄断政策到底不对不对,大企业产生到底对不对等。
8.对创新的应用和转化:经济学家都想回答的一个问题:财富从哪里来?来自天,来自自然,来自剥削,来自强国,来自军事,来自贸易保护?今天答案非常清楚,来自创新。创新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大量财富。课程中贯穿的财富积累的两个重要来源,第一,战俘营的故事,交易能够无中生有的产生财富,随军牧师走一圈,就带回来水果和其他食物。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团队合作产生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创新,创新使得经济持续增长。我们思考创新背后是如何实现的。人有新的想法,任由想象力,人有发明创造能力,但仅仅有这些都不够,更重要有企业家精神,有创新的商业转化;在MIT访问时听到一个数字非常震撼,1块钱的科研投入要用100块钱的商业转换成本,才能把这个科研成果变为民用的商品。1:100这样的比例中,经济规则,经济制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济学的变化:
1.从天赐到创新:巨大的财富不来自天赋
2.从集体到个体:最早的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到马歇尔,这些人都讨论的是国家问题,宏观的数据。而今天的经济学家,从海耶克开始从制度制度经济学开始,从研究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的越来越多的是个人经济行为,个人的经济效果。它是从集体到个体之间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过去人不重要,阶层重要;买的东西越来越不重要,需求多样化后,个体的才能重要,个体差异重要,不是因为同质而是因为异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个历史学家,因为不够强壮不能留在工厂工作,如果换个年代,这可是特殊的才能,而这种才能的发挥,需要在富裕年代才能发展。每个人的上升通道没有像今天如此丰富,任何独特的才能都能产生收益,过去颗粒度大,今天颗粒度小,每人都有独特的一面;高度分工的社会每人都有工作,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的广度,今天每个人都是英雄,过去只有拿破仑式的英雄。关于女性解放是一个社会成本问题,为什么?科技的进步,让女性得以解放,根据科斯定律,汉德定律,当时约束女孩,管女孩容易,管男人比较难。但现在社会成本提高,女性的天赋的得以释放。默成本不是第一定律,谁用的好归谁。
3.理性和非理性:过去研究简单的课题。而人大多数时候都是非理性的,经济学关心存活问题,现有篮球规则,如果规定穿高跟鞋打篮球,林志玲就会胜出。所以如何安排制度就决定谁能存活,而跟愿望,能力无关。一棵树向阳的地方树叶就长得好看,单不能说这个树叶是有理性。经济学研究价格的变动,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能不能预测未来?如果不能,那学经济学有什么用?寻找经济规律是徒劳无功的吗?如果说能,那经济学家为什么还要教书,为什么他们还没有成为千万,亿万富翁?股市有没有泡沫?这跟理性与非理性的讨论非常相关,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去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专门研究非理性行为,他说人有很多非理性行为。世界上没有人是绝对理性的,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好消息。因为很多人会有非理性错误而当中还存在可理性的空间的话,那这就是商机。从非理性无止境逼近理性的过程,是经济学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角度。
4.从商业到非商业:宗教跟经济学无关,每个需求都有一个更深的需求,吃饭前发朋友圈这个过程来逐步探索:饿—增加营养---环境享受---炫耀---照片的地址,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更根本,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引发了经济学家的思考:物质跟精神的界限在哪里?是不是没有界限?我们享受的所有东西,其实都是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拓展经济学家的思考范围,促使他们去怀疑,去猜测,经济学适用的范围可能不仅仅是商业社会,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不仅仅跟金钱有关的问:婚姻,学历,知识等等,从而产生飞跃,从传统市场经济到非市场经济,从商业到非商业,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拓展到关于歧视,犯罪,家庭,生育,人力资本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民主制度的分析,选举中位数,阿罗不可能定律,陪审等等跟生活息息相关。
总结:从更大的背景和层面来理解和运用经济学,将会对于许多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带来更有现实意义的推动。
个人心得:经济学课听完一遍,对于这门课的脉络有了初步了解,但这远远不够,接下来需要去读,细化每一个概念,把书读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实际中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才是这门课的终极意义所在。让理论回到现实中发展理论,正像薛老师所说,课程的结束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而终身学习之路已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