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完成了“并购的战略”章节的学习,主要内容是讲述企业进行并购的动机和并购能够起到的作用。并购一般是为了追求更快的发展和协同效应,除此之外,还能实现企业业务的多元化,提高研发能力,获取营销渠道等其他目的。当然,在并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坑”需要警惕。以下是关于具体内容的分享:
发展
发展是并购的最基本动机之一,“并购”相较于企业内部自然成长要快速有效的多,特别是企业处于一个成长缓慢的传统行业里,更是如此。并购能够获得目标企业的产品,网络,渠道等资源,能促进发展与布局的作用是如此明显,我就不再赘述了。
协同效应
并购的另一个重要动机——协同效应是指两个企业结合在一起会产生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要比两者独立运作的效果之和更加显著,即我们常说的“1+1>2”。最主要的协同效应可以分为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主要通过横向并购或纵向并购来达到“提高收入的经营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经营协同效应”。并购之后的交叉营销有可能提高整体收入,但由于难以衡量,并不明显。并购的主要作用还是体现在“降低成本的协同效应”上。成本降低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实现了“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和“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现象。不同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主要指企业利用一组投入要素生产出多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比如,金融机构的并购就可以实现使用相同的投入要素(系统,人员)实现更多的金融服务(衍生品,贷款,理财等)。
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公司并购对收购公司或并购各方的资金成本的降低。比如,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不是正相关的,那两者的合并就可能因降低了现金流的波动性,而降低了风险,从而获得更低的财务成本。或者,因为并购产生的规模经济带来财务规模经济,即大规模融资的单位货币融资成本要低于小规模融资。
以上协同效应的获得一般是通过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可以提高市场份额和市场支配力;纵向并购有利于打通上下游供应链提供稳定的服务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市场支配力是指制定并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的能力。市场支配力有三个来源:产品差异、进入壁垒和市场份额。因为横向并购只是明显的增加了市场份额,有时并不会增加市场支配力。因此,促进横向交易的主要原因要从提升市场支配力转移到对效率的考量。
经营多元化
经营多元化的动机在第三次并购浪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并购后取得的实际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企业以经营多元化为主要目的的时候,是希望企业进入比现在产业更有利润的其他领域。但是,这种当下的获利机会,能否在未来延续足够长的时间是存疑的。由于进入壁垒的存在,进行扩张的企业无法进入那些收益持续高于平均水平的行业,而只能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然而在企业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后,很可能被迫与其他受该产业暂时性的高回报和第壁垒吸引而来的企业竞争。产业内竞争者的增加将使回报率降低,最终导致扩张性战略时效。因此综合性企业很多时候才去剥离非行业主导地位的资源,用于投资其他企业,以获取领导地位所产生的收益,或者是用来收购其他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
其他并购动机
提高管理水平
收购公司的管理层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管理目标公司的资源,特别是大公司收购小公司的情况。这种并购基于优秀的管理能够使目标公司的价值得到提升,因此,有时收购公司向目标公司支付高于其现行市场价值的溢价。
提高研发能力
多出现在制药企业或其他以科技技术为基础的行业。
扩大分销网络
多出现于核心企业与其分销商的纵向并购,或国内企业与具备海外网络渠道的公司的并购。
税务动机
有时企业为了把净营运损失产生的潜在税收收益向前结转,和未使用的税收抵免额一起对进行免税并购的企业在交易宣布期间的收益产生正面影响。
并购中的“坑”
自负假说
收购公司管理层的自负或者骄傲常常导致他们对于目标公司的估值过高,而且,他们相信自己的估值要优于市场估价,因此愿意支付高额溢价。这往往意味着管理层可能会出于私人动机而进行收购。
赢者诅咒假说
赢者诅咒是指高估目标公司价值的出价方将有可能赢得收购交易,因为与那些准确估计目标公司价值的竞争对手相比,高估目标公司价值的出价方更愿意支付高的价格,从而完成并购。对于这种失败的出价者,市场有可能会通过另一个交易,来收购“失败的出价者”,对犯错的企业进行惩罚。
通过书中关于经典案例的剖析,很多的并购活动,结果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对于并购企业,有可能会存在负收益。因此在并购发生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收购动机完全了解,避开并购的“坑”,并购完成后,尽量达成协同效应,使得“1+1>2”,企业能够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本周的学习,使我对制定并购战略所要考虑的事项有了初步了解,下周将阅读“敌意收购”部分,学习各种反收购措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