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5日,咱们广西的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5项世界文化遗产、第49项世界遗产,也实现了我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文物研究专家认为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从此,咱们广西也有了世界文化遗产,想想就觉得骄傲自豪啊,2016年的最后一天,小女子和2个小伙伴慕名驱车前往。
这是在景区的一个寨子里偷拍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烧烤,估计是团队出行吧。一路上有许多游客……我们在蜿蜒曲折的山间穿梭前行。有些安静,有些荒凉,有些自由,有些遥远……适合在城市中厌倦了喧闹的人们到此放松心情。
1.惊喜的是在路上小女子有幸见识了糖都崇左赫赫有名的民间制糖
甘蔗经过这一台榨糖机榨出蔗汁后把蔗汁引流到煮糖的大锅里熬煮。
习惯了干净规整的标配厨房,食品生产车间和流水线。这么一幕,有些洁癖的家伙估计有些受不了吧,然而,这便是生活的丰富多彩吧!有人在窗明几净的大厨房里吃着包装精致的红糖片,也有人在田间地头嚼着未曾水洗过的甘蔗;有人在五星级大饭店里里拨弄菜花,也有人在田间地头,在荒野山村粗糙简单地炒着菜花;有人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吃着山珍海味,也有人在碎碗旧锅里吃着一日三餐。
一开始,小女子看着有些心酸,也许是我来自农村更加懂得老百姓的不容易,也许是看过太多星级大饭店土豪餐,画面一对比便觉得这些远离人间繁华的村民有些可怜,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间的丰富多彩似乎与他们无关。
然而,认真地看着阿姨把榨汁后的甘蔗渣赶往炉膛里煮糖的时候,我在她的脸上看到的是喜悦、是收获,便觉得有了不少安慰。
在锅里翻腾跳跃的糖浆其实多火热灿烂!
幸运的是我们路过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大叔煮的最后一锅糖要出锅了,我雀跃地用镜头记录了这一刻。嘿嘿,小女子技术太差,对不起啦。
糖浆一个小时左右冷凝变成了糖片。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甜蜜,空气中满是清香甜蜜的味道,我和小伙伴都说忍不住地努力呼吸。
大叔阿姨很热情,不停叫我们吃糖,糖浆出锅的时候我们毫不客气地吃起来,那甜蜜香浓的味道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口水直溢,哈哈!
就在我们围观糖浆的时候,一个老奶奶牵着水牛出现在视野中,她的水牛刚帮忙把甘蔗拉过来榨蔗汁呢。
夕阳下,老奶奶和老牛看着很美。然而多愁善感的我总觉得有些心酸,不为别的,只因为老奶奶这么老了还这样辛苦工作。但转念间又觉得正是因为习以为常的劳作给了老奶奶充实的生活,甜蜜的收获不是吗?!
2.终于花山岩画尽收眼底
在江面上前行,看船桨划开的水痕,我不由地想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它们流过了多少的年年岁岁?而这2000多年前的岩画,是为了什么人,什么事而作?是怎么画上去的呢?江水阻隔,是怎么爬上去画的呢?用绳子?用梯子?用什么颜料?竟然可以在日晒雨淋,风雨雷电中幸存2000多年!作画用什么工具呢?画了多久才完成的呢?一连串疑问在我脑海里盘旋。也正是因为如此神秘,如此久远,如此罕见才足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啊!
游客们对船家打捞出来的河鱼、河虾充满兴趣。然而,船家们却几乎日日夜夜重复这样的生活节奏,已经习以为常。难怪人们都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待腻了的地方呀!
一种难以言状的历史感铺满心头,有些虚无,有些雄壮,有些敬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也许曾经在此发生过;“鸡鸣桑树甸,狗吠深巷中”的画面此时正上映着。未来,这里又将会演绎什么故事呢?再过2000年,是否又留下一段神秘罕见的传奇供后人探寻追问呢?
前往的路上看到一枝红花,匆匆拍了下来。寒意将近,春意阑珊,花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