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为你读诗”主编的《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一书,让我近距离感受苏轼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
本书集众家所长:“湘人鹏二”优美的文字+“府殊”呼之欲出的绘画+金话筒奖得主“朱卫东”磁性十足地朗诵,为我带来饕餮的视、听觉盛宴。
作者以苏轼在身陷囹圄100多天,经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事件为序,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8个侧面描写苏轼。
今天,我们不妨从他经历大起大落后的华丽转身说起。看他如何在举目无亲,穷困潦倒的荆楚之地,激活体内逆境求生的本能,从而势如破竹,节节攀高。
逆境中,他以汗水为墨,荒地为纸,锄头为笔,过上了如偶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总结出“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的人生哲理。随遇而安,苦中作乐的达观,令东坡居士的美名代代相传。
被贬谪黄州的5年间,他的精神世界一再得到升华,是一生创作力最旺盛,生命质量最高的时期。先后写下了《定风波.沙湖道遇雨》《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千古名篇。
苏轼在黄州重生,黄州当之无愧地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和精神家园。
好友王定国侍妾柔奴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感动了苏轼,他作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赠予这个看似弱不禁风,却有智慧且充满力量的女子。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何尝不是苏轼的内心独白和真实写照呢?
风华正茂时,下笔千言在手,万卷诗书在胸,励志辅佐圣上成为尧舜,期待建功立业的人是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躬耕劳作,与下田院乞儿相处甚欢的人也是他。
苏轼一生,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在凤翔修建东湖、在杭州浚疏西湖、在黄州移风易俗、在儋州劝农、劝学、讲学……
所到之处,无不殚精竭虑,为民分忧。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宋代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和使命。
而他的第一故乡眉山,两宋时期,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800进士”,被誉为“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
眉山空前的文化繁荣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分不开;和眉山300年间的社会稳定分不开;和“三苏”等人榜样的力量分不开。
苏轼22岁进京赶考离开眉山,只在妻子去世后扶棺回乡,之后辗转漂泊,再没踏入故乡一步。当他在黄州郊外无意间发现一株家乡遍开的海棠花时,百感交集,倍感珍惜。
故乡是我们的出生地,也可以是此心安处的精神家园。
中秋夜,当思乡心切的你轻声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恍惚间发现,他的理念融入骨髓,支撑起你的精神家园。
他乡或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