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点缀童年,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段美妙的童话故事陪伴着童年,童话世界里,你最喜欢那段故事?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女与野兽》。
这是一部最被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之一,迪士尼影业1991年将其以动画片形式搬上大银幕,荣获当年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动画片拿到这一提名,经典程度不言而喻。
1
近期正好上映了真人版的《美女与野兽》,真人版会否失去童话的意境?带着这份好奇心,我走进了影院。
该电影由迪士尼影业投入巨资打造,将绮丽恢弘的童话世界精细还原,世界顶尖的CG技术更将只存于想象的文质魔幻细节真实呈现。
女主出场在那一刻,眼睛瞬间被亮瞎的感觉。曾经《哈利·波特》中的女孩“赫敏”,如今影片中的女主贝儿。女主出场即大展歌喉,将小镇女孩气质、灵动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你完全忘记了她曾经是“赫敏”。而丹·史蒂文斯全片几乎都以“野兽”形象示人,但在最后还原真人那一刻,也是醉倒了众迷妹。
2
本片故事基本延用原著呈现,讲述了少女贝儿的奇幻旅程——为了解救触怒野兽的父亲,勇敢善良的她只身一人来到古堡,代替父亲被囚禁其中。贝儿克服了恐惧,和城堡里的魔法家具们成为了朋友,也渐渐发现野兽其实是受了诅咒的王子,他恐怖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善良温柔的内心。
但最值得点赞的时,本次故事加入了对王子与贝儿童年的背景描述。而这一背景的加入,让我对这个童话有了新的解读。在我眼里,这个童话故事,更像是一个心路成长的励志故事。
王子出生在王室家庭,在其年龄还很小时,他的母亲便离开了他。他的童年里只有高傲的、冷漠的父亲,和唯唯诺诺的仆人,缺乏母爱的滋养,让王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对“爱与被爱”的理解。心理学上讲,他的没有完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分化过程
自我分化也称为自我分辨、自我辨别,是由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鲍恩提出的,是鲍恩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依照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可以从内心分化层面与人际关系分化层面来界定自我分化。在内心 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而王子没有良好的完成自我分化,以至于在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体验到亲密感和爱。最终成长为一个粗鲁的王子,他从来不懂得善待他人,也不懂爱为何物。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就像是心里住着一个魔,虽然他外表光鲜,但掩盖不了其内心的黑暗。故事开头,王子浓装艳抹登场,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真是对其没有“良好自我分化”的隐喻。
巫婆将王子变成一只野兽,实质是将其内心的魔,外象化,显现化。使王子去直面自己内心的黑暗面。解除诅咒的方法:爱上一个女孩,同时女孩也爱上他。其实就是王子个人完成自我分化与成长的标地。解除诅咒的过程是王子寻找自己的过程,破除心魔,学会去爱和感受爱的过程。
当王子为了贝儿力战群狼而身负重伤,无法站立之时,贝尔的鼓励,让王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关爱的滋味;当贝儿为王子的伤口上药时,让王子冰冷的心,封闭的心渐渐打开。体会到贝儿关心的王子,开始学会去爱他人,他主动给爱读书的贝儿展示自己的图书馆,并带其穿越时空:回到贝儿与其母分离的场景。帮贝儿解开了一直埋藏在心底的疑问:“母亲是如何离开的?”。原来当年贝儿的母亲身染瘟疫,为了不将疾病传染给家人,她毅然要求丈夫带女儿远走他乡。
然而这次穿越时空的经历不仅仅解开了贝儿心里的疑惑,更帮王子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这也许就是助人者自助的道理吧。在王子的心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时母亲的离开,这也是导致其性格怪异的主要原因,在其心理一直无法去接受这个事实,更无法理解母亲的离开。在亲历贝儿与母亲分离的场景过程中,无异于给自己做了一场家庭排列的自我疗愈。使自己坦然接受母亲已离世这一事实。
当王子与贝儿双双起舞,感情渐入佳境,眼见诅咒就要被解除时。贝儿却从魔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正遭遇险境。些时的王子竟然大方的给予贝儿自由,让其去解救父亲。其同伴(被诅咒成家具的同伴们)非常不理解王子的做法。然而王子何尝不想贝儿留在身边呢?
只是此时的王子已“大不如从前”,他不再是只考虑自己,自私自傲的王子。经过与贝儿的接触后,他已经开始懂得爱,懂得理解与体谅,助人之心和爱心已经在其心里生根发芽。所以在此刻他放弃了,变回自己的机会,成全了贝儿的自由。所以这是王子成长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他学会了如何去爱他人,同时具备了牺牲精神。
带着解除诅咒再无希望的失落,王子独坐在城楼上,万念俱灰,面对加斯顿的攻击他几乎没有反抗。命悬一线之时,他看到心爱的贝儿出现了。幸福曙光让其重燃战斗意志,最终将加斯顿制服,当加斯顿口里念着:“野兽,饶命。”时,王子铿锵有力的回复“I am not a Beast” 。而这一句正面回复,隐喻王子已经正式解除心魔和内心的黑暗,真正的建立起“自我”的这样一个形象,也就是完成了自我的分化。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
3
从这样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巫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巫婆,至少是一个心怀善意的巫婆,她所下的诅咒是帮助王子去找回自我,学会爱与被爱,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个体。而贝儿这个角色隐喻的是王子的“幸福”。
只有懂得爱与被爱的人,才配拥有幸福,才能感知到幸福。被诅咒前的王子,虽然外表出众,物质优越,但他却无法面对自我,以浓妆艳抹示人,背后却藏着一颗孤独的心灵。他从未走进别人的心里,也从未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心里。欢呼贺彩、金碧辉煌的宫廷乐舞中,却掩藏不住自己的内心的悲凉。一颗没有没有爱的心,再丰盛的物质也无法让其感受到喜悦和幸福。直到他遇到贝儿,一切开始发生变化,在走进贝儿的同时,遇见最好的自己。
《美女与野兽》以丑陋的“野兽”形象来诠释每个人可能存在的内心阴影--不愿付出爱。心中有爱,方能被爱。打开心门,让爱出去,让爱进来,幸福就会上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向内才能打开的门,这个门只有你自己才能打开。除非你愿意,别人没任何办法。幸福就是如此,除非你愿意:愿意去爱他人。或许幸福的路上,每个人都有一段诅咒。而解除诅咒正是完善自我,让幸福来敲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