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看中国教师报褚清源主编发了教师培训的讯息,叫大地明师培训,立刻觉得这个名字起得好。在行政主管部门的名师培养体系中,能获得名师称号的,往往凤毛麟角,条件和标准都不低。很多老师籍籍无名却做人做事明明白白。
先成明师,才能成社会或上级认可名师。所谓明,是要明白教育和成长规律,要明确育之本和目标,要明了自身优势和不足。所谓名,是名气,是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是媒体宣传广度。
学校公众号上的教师系列宣传,我提出黄河明师系列,有一位同事问我,是不是写错了?我即可做了回应,阐释名师与明师的两种理念: 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进步,皆可努力做明师,名师则数量比例太少。我希望提出的“成全每一个生命”办学追求可以从小事开启。
去外地参观,很多学校的宣传彩页上,名师的荣誉称号和证书琳琅满目。毫无疑问,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他们发挥“鲶鱼效应”,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师德和师能方面均得到普遍认同。
对于全体教师而言,拥有名师之名气往往可遇不可求,受上报比例限制和教育资源多寡影响。学校需要名师,更需要明师。
作为校长,宜将做“明”校长作为一生的追求,至于是否能成为名校长,那仅仅是副产品。这让我想起两位校长,一位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做了三十多年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深耕于此,让人敬佩。另一位是陶行知校长,他足迹遍天下,教育思想影响众。
吴甡校长在讲座中提到,校长要明职业、明概念、明常识、明管理、明未来......希望校长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思考如何成长?
美国学者罗斯玛丽.斯图尔特用“需求,限制和选择”三个关键词来描述学校管理和管理工作的本质。
针对各类需求,限制的边界和领域间的选择,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关照,自己是不是明明白白的校长。
一,我的成长需求是什么?针对各类需求,我能做什么?
二,各种限制是什么?如何应对?
三,面临哪些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