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场合,我“失声”了。
当我闭上嘴,话语在脑海奔突,在心口冲撞,欲要表达却困于罅隙;
当我张开嘴,口不对心言不由衷,或者,干脆再沉默;
在面对有权威的人时,心里有些自己的看法,却表达出认可;
在面对伤害自己的人时,心里想吵架,声音却说没关系,甚至是谢谢你。
这已经困扰了我很多年,在这些声音不忠于自己的时刻,有时失望,有时厌弃,有时也为自己的声音没有维护自己而对自己生气。
于是,花时间劝说自己,不能诚实的、自如的表达不是我的错,谨言,是种美德。
借《道德经》自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借《论语》自勉:敏于事而慎于言;
借《李尔王》自勉:怀璧慎显,博识慎言;
然而,这样的自勉只是自我安慰――言语表达和谨慎并不矛盾,但是我又走偏,谨慎过头,以至很长一段时间在夜话不发一言――“失去声音”的我,就像抹平棱角的石头一样,不能再刺穿成长的禁锢――常常是不自觉的“失声”,内心感受和外在表达有一个断层。
翻看夜话记录本,尤其明显。看着分享环节上的记录,可以清晰回想起,我为说话而说话的时刻,隐藏真实情绪的时刻,虚伪表达无条理的话的时刻,当然,偶尔也有发乎情动人心的时刻。无须讳言,真实情况既是如此——我对自己的这种状态不太满意。
现在的我决定让声音成为一个更加忠于自我的通道,改变的契机在本学期第二次的夜话。
那时,我参加了整个学习过程,但是到分享环节,我逃了。这是第一次,因为胆怯而不参加分享。最难过的不是“心里知道该怎么说而没有说”(主观不说),而是“张开嘴似乎也无从说起”(客观说不出)。实在是心情复杂,内心争斗不止。我已决然要做出改变。在那天,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练习有条理地表达心里的想法。
而第三周夜话很快就到了。
分享环节,一是没战胜自己的怯场的心理,二是重感冒身体难受,所以想溜。这时候,就在我收拾书包想溜的时候,超然同学向我借充电器,因为这个原因就留下来参加分享。我分享的是针对“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句话,周公旦和姜子牙在他们分封鲁国和齐国时的一段对话。谢老师点评时还表扬了我,这让我那晚特别有元气,感冒都舒服了很多,谢谢谢老师啊。而我分享完之后,好像找回了一种感觉,一种被包容的感觉――你知道吗?那种很多双亮晶晶的眼睛盯着你的时候,是纯粹的,是温和的,是充满鼓励的,是带着笑意的,人的眼睛里竟有如此明亮璀璨的光,这真让我惊叹!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从两个好友那儿体会到被支持、被爱的美妙,主观上的那种对人的防备心和疏离感渐渐减少,所以发言的时候心里是轻松而不顾虑太多的。
当我用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问心无愧的声音之后,我整个人就像是重获新生般,无与伦比的美丽(自我感觉)。当我用文字表达心中真实所想之时,也是如此喜悦,就像喜爱春天般喜爱自己的文字。声音啊,就是我们内在表现的载体啊,是我们的生命故事如何被讲述,以什么形式被别的人听见。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文字,任何一种明确的表达,都是我们的声音。
下面我还想摘抄两段我特别喜欢的话:
一段是一篇文章里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言语化’。它的意思是,把曾经是内心一团迷雾的东西,无论是感受、认知、经历、还是反思变成“能够被说出来”的话语。这是一个重要的、也是极具治疗功能的过程。经历了‘言语化’之后,那些东西留在我们体内的影响,才从一团黑色迷雾中显露出形状,我们才有机会去重新看待它们,或者挖掘它们对自身的意义,通过改变讲述它们的方式,反过来也改变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一段是傅雷家书里的:“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这两段话给我的启发是:去尝试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论外界会给你怎样的反馈,我们都在表达的这一刻确定自身的存在和觉察。
我试图表达我参加这两次夜话的真实体验,是想给和我一样受困于表达的同学一点建议,一,让声音成为思想的语言,成为一个更加忠于自我的通道;二,心态平和些,夜话同学真的很有包容性;三,表达需要练习,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四,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有智慧的人在与别人交谈中,能够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我们也有信心,努力修养做到如此。
声音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