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谈谈“施受虐”的话题,话题有点沉重,但是还是想谈,我觉得对我和大家都是有帮助的。
谁是施虐者
霍尼在她的书里这样描述了施虐者的特点:
1、施虐者有奴役他人的心理需求,对象通常是他的伴侣。他们通过占有和贬低自己的伴侣,将她孤立起来。他会说:相信我,除了我没有人受得了你。通过恐吓进一步控制伴侣。
2、施虐者是自私的,伴侣只是他们利用的对象。他们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住受虐者,而后永不知足地向受虐者提出各种各样的高要求。如果受虐者没有达到他的要求,他就会设法让对方感到愧疚和羞愧。
3、施虐者还有一种想要挫败他人的倾向,挫败他人是施虐者的一种无意识冲动。他不惜用各种手段来挫败和毁灭受虐者的快乐。
4、施虐者还有一种想要贬损和羞辱他人的倾向。揭别人的伤疤,是他的一大乐趣,发现别人的缺陷和弱点简直是他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盯着别人的短处看,挑别人的毛病。
施虐者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才做出这些残酷的举动呢?
答案是:只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的人,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施虐倾向。他们的生活早已枯竭,就反过来憎恨和报复生活。他们憎恨生活中一切积极、正能量的东西,别人的幸福和快乐,让他忍无可忍。
“我痛苦你们也别想好过”是他的内心语言。当他看到别人和他一样失败和堕落,他就会感觉舒坦多了,因为这样一来,他会觉得受苦的人终于不再只有他一个人了。
施虐者和被人的有效互动基本只体现为虐待关系,在他实施虐待时,会从中得到一种力量感和强大感,这更加巩固了他无意识的全能感。
精神分析中施虐者的反应
霍尼在书中写到,当有施虐倾向的患者接受精神分析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施虐倾向经历一个深刻的认知过程。
初次意识到这些倾向时,他会十分抗拒,即便他对这些倾向进行批判,但他不会真的认为自己有毛病。
之后,他会在一段时间里反感自己,并做好放弃这种虐待别人的生活方式方式的准备。
这时,他会有即将失去某个无比重要的事物的感觉,而后他会第一次有意识地体验到虐待别人的兴奋。
精神分析会剥夺患者一种能力,即利用别人来填补自己情感空洞的能力。他便会意识到自己的绝望,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
到一定的时候他还会意识到,他自己从虐待行为中体验到的力量感和强大感只是“赝品”,这些都无法让他获得真实的力量和自尊。
施虐者的施虐行为将会给他带来负面的影响,他的自卑感会越来越深,还会引发他的焦虑。他必须时刻保持进攻姿态,好让受虐者即使想报复他也无机可乘。
施虐者经常会做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有时候他们会特别敏感,将别人的一些行为视为对他的利用轻蔑或支配。而有时候,面对别人的真正虐待,他却可以耐心忍受。
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看起来就像非常享受这种感觉一样,换句话说,他们表现得像一个受虐狂一样,患者压抑自我,不会去维护和肯定自己,他在各种场合下都心甘情愿的接受别人的伤害。
施虐者的行为会勾引别人对他施虐,因为他将自己定位为无辜的受害者,并且有资格谴责施虐行为。
斩断施受虐的循环
施受虐是一段痛苦而纠结的关系,有些人长年在这种关系之中出不来,甚至有时候,你分不清谁才是真正的施虐者和受虐者。好像这种互相伤害是他们彼此的需要。
有些女人长期遭受家暴,有人劝她离开丈夫,她却找很多离不开的理由,如果你帮她,她还可能反过来攻击你。
受害者主动追求自我身份,她们寄生于施受虐关系。女人一直在通过情感隔离、被动攻击等隐蔽的方式激怒施暴者,也就是说,这个女人即使再婚,遭受家暴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施虐和受虐的心理本质相同,也会互相转化。比如:在老公和其他人面前是受害者的女人,单独面对孩子时,很可能变成歇斯底里的施虐者,把孩子折磨到崩溃,看到孩子彻底无助的样子甚至会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些都是由于心理创伤造成的。施受虐者通常都是有过心理创伤的。他们通常和养育者缔结了不健康的养育关系。
童年遭受过虐待的人很容易认同养育者对待他们的方式,他们对养育者和社会有着很深的敌意和攻击性。便不自觉的用这种虐待的方式对待别人。这样也会勾引别人对他们愤怒。
曾经受伤害,如今伤害人,你为什么总是过不好?
这就是你为什么总是过的不快乐的原因。
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你并不知道如何去建立一段健康的关系。所以你会不自觉地对别人不好,来勾引别人继续虐待你,然后你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在童年时你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但是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你要明白,可能很多时候,可能是你的行为让别人无法对你好。
不要责备自己。责备没有用,只能加深你的伤害。
你现在要察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模式。你需要从自身发出一个善意的信号,你才能收获到善意。
希望将来温暖、善意和爱可以捂热你那颗冰冷的心,希望你能缔结一段健康的关系。
这个世界有痛苦、有心酸、有伤害。但是我们要在经历这些之后,依然相信美好。
作者:星空,自我探索和学习中,热爱心理学。
本文由星空莲儿发布,2018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