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过后,气温持续降低,地上厚厚的积雪久未融化。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很少能看到鸟儿了,尤其是成群结队叽叽喳喳的麻雀,它们去哪儿啦?是蛰伏了吗?还是迁徙走了?
在我印象里,像麻雀这样鸟儿属于留鸟,或房檐下,或石缝里,或草丛中,它们总是守着自己的鸟巢,即便是寒冷的冬季也从不肯离去。那么,像如今这样的冰天雪地,地面上无论如何是不好找到食物的,鸟巢里面有那么多的食物储备吗?显然不可能。那是迁徙啦?麻雀、喜鹊、乌鸦之类不是留鸟吗?如果迁徙走了,那不成候鸟了吗?对于这样的话题一时产生兴趣,科普之后涨姿势。
通常情况下,麻雀不是候鸟,它们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迁徙。麻雀是一种常见的留鸟,它们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栖息和繁殖,一般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然而,麻雀的分布和行为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食物供应、气候变化、栖息地的变化等。
在某些情况下,当麻雀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例如食物短缺、栖息地丧失或受到威胁时,它们可能会在局部范围内进行短距离的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条件。需要注意的是,麻雀的迁徙行为相对较少,而且通常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与候鸟相比,麻雀更倾向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殖。
原来什么都不是绝对的,麻雀之类的留鸟因为一时的食物短缺,为了生存,它们会集体飞往适合生存的地域越冬。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鸟儿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活着才是王道。
而相对于长距离随季节迁徙的鸟类,比如燕子,大雁等候鸟,麻雀的短距离迁徙行为依然只能称之为留鸟,而非候鸟。
清晨在厨房里做饭时,一只形似鸽子的大鸟飞临窗外驻足,探头探脑在寻找食物,可怜的鸟儿被一场大雪阻断了食物来源,这是来向人类求援的。
打开窗户给窗台上撒了一把黄小米,把形似鸽子的大鸟惊飞了,母亲说还会回来的,那鸟叫姑姑库。
姑姑库?那不是春天里的一种布谷鸟吗?有叫“布谷,布谷”的,也有叫“姑姑......库,姑姑......库”的,有些地方称其为姑姑苦,有的地方则演绎成民间故事,称之为苦苦裤,但无论如何只闻其声,不见其鸟,至今我没见过它们长什么样子。
对于母亲的说法心存疑虑,窗外的大鸟更像是家鸽,却比家鸽体型略小,通体灰色。为了看更清楚一些,我用手机偷偷拍下了它们。
图片放大后,分明看到它们的脖颈部有黑色斑点,像家鸽,却肯定不同于家鸽。
百度识别图片后才搞清楚,哪有什么姑姑库啊,那就是野鸽子。
野鸽子学名叫珠颈斑鸠,体长30到35公分,头部、颈部和胸部为灰色,背部褐色,腹部为白色,头部和颈部有黑色斑点,嘴巴黑色,爪子我红色。
珠颈斑鸠通常在树林、灌木丛、草地和农田等地活动,以植物的种子、嫩芽、果实和昆虫等为食。它们通常在树上或地面上筑巢,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为18-20天。
冬天吃不到虫子,也没用果子,唯一可以刨食的草籽也被冰
雪覆盖,难怪飞来向人类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