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深圳市消委会挑选了15款知名品牌薯片,委托专业机构检测。
结果发现,有7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微克每千克),其中还有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微克每千克。
丙烯酰胺,这个词不太好记,它也不是个好东西。
这是一种致癌物,有毒,吸入其蒸气或经皮吸收,能引起中毒,产生神经中枢障碍及肝损伤,对皮肤有腐蚀,对眼睛也有刺激性。
所以深圳消委会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众人警惕。
“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高达3.4亿。
很多媒体也立刻跟进报道。
肥宅们拿着薯片的手开始颤抖,而涉事品牌抖得更厉害。
有品牌很快回应了,主要有两点:
第一,丙烯酰胺是在超过120℃条件下处理就可能会形成的物质,在薯片中普遍存在。
第二,目前国家标准中对于丙烯酰胺含量没有要求,所以根本不存在“超标”之说。
对这个回应,网友们不太买账:
国家没有标准,企业应该有良心呀,不能明知有害还不控制含量。
你正常卖吧,我不买就是了。
甚至有网友表示“XX品牌一生黑”。
一生黑,我觉得没必要。
因为零食这东西,大品牌虽然也经常出问题,但肯定还是比小厂杂牌要可靠。
后者只是没被检测到,否则结果很可能更吓人。
所以如果非要“一生黑”的话,应该是“零食一生黑”,而不是某个品牌。
零食这个话题,我老早就想写了。
这个漫天都是的东西,这个孩子们的快乐之源,它的危害,其实被大大低估了。
来看几个真实的新闻。
新闻一
家住合肥市的君君,从小不爱吃正餐,总吃各种零食,五颜六色的零食让他爱不释手。
君君妈老来得子,对孩子非常宠爱,言听计从。
在她的认知里,国外的零食和国内大牌的零食都是安全健康的。
所以孩子才刚长了两颗牙齿的时候,她就常托人从国外买蛋糕、面包、糖果、薯片等零食给孩子吃。
结果,君君有段时间总跟妈妈说肚子疼,有时大便还呈黑色。
到医院一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个刚满六岁的孩子竟然患了胃癌。
医生说,这和零食脱不了干系,孩子总吃零食,引起了胃部病变,导致严重后果。
还有医生表示:
“现在胃病的发病率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十几岁以下的小孩子不在少数,最小的胃癌患者才5岁。
大部分患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爱吃正餐,总拿零食当饭,尤其垃圾食品吃得多。”
——你因为宠爱而给孩子吃的零食,很可能正在残害他的身体。
新闻二
今年6月,哈尔滨13岁的男孩童童突然头晕肚疼,呕吐不止。
妈妈以为是着凉了,便找医生给他打针。
没想到治疗两天后,童童不但没好转,还更严重了,晚上直接昏了过去。
父母赶紧送他去了医院。
结果一检查,发现童童的血糖是正常值的三倍,高到让血糖仪器“爆表”。
而这,都是过量吃零食喝饮料惹的祸。
原来,童童在家上网课期间,哥哥见童童表现好,便买了很多零食奖励他。
那天童童喝了2升饮料,吃了一堆辣味零食,结果引发了身体的恶性反应,在医院治疗多日,才转危为安。
新闻三
江苏泰州小王的儿子平常不爱吃正餐,最爱把糖、辣条、汽水放在嘴边。
最近,他老是哭喊屁股痛。
小王发现,儿子内裤出现血渍,大便时还会有血流出。
紧急送医才知道,原来是零食导致孩子便秘,引发直肠粘膜掉出肛门外,也就是脱肛。
新闻四
湖北十岁的男孩龙龙,喜欢拿饮料当水喝。
三个月前,他开始频繁咳嗽,父母以为是支气管炎,带他去医院治疗后,却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
父母只好又带他去更大的医院,结果检查发现:
龙龙的咽喉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鹅卵石形状的突起,也就是淋巴滤泡增生。
这诱发了慢性咽炎,从而让龙龙咳嗽不止。
原因,是饮料中含有大量防腐剂、食品添加剂,经过喉咙时,会对喉咙的细胞造成严重损害,让孩子稚嫩的身体无法承受。
新闻五
河南一名10岁男孩,春节前突发“肝衰竭”,住进医院。
医生们把引起肝损伤的原因查了个遍,都没查出原因。
然而出院后不久,男孩又复发了,肝功能指标中的转氨酶超出正常值近30倍,胆红素也迅速升高。
医生们再次探讨,发现唯一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特别喜欢吃辣条,一天能吃3包。
辣条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如果肝脏代谢不了,就会沉积在肝脏上,造成肝脏细胞坏死。
这种“零食引发的惨剧”,新闻里常常看到。
而除了这些,孩子因为吃零食而导致肥胖、性早熟、牙损伤等新闻,更是数不胜数。
零食这东西,看起来那么美好。
各种各样的口味,漂漂亮亮的包装,特别诱人的宣传……
但我们做家长的必须要知道:它很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以美好的样子进入孩子幼小的身体,却化身“毒物”,蚕食孩子的健康。
可为什么这么多坏处,零食还是大行其道呢?
第一,因为太好吃、太好喝了,孩子无法抗拒。
第二,很多大人扛不住孩子闹,也没意识到零食的危害,就稀里糊涂纵容孩子吃了。
第三,商家的力量太大了。那些说“零食有害”的科普声音,轻易就被说“零食好吃”的广告淹没了。
这里就要说一件很根本的事情了。
我们常常以为,“到处都是的东西”“符合国家标准的东西”“正规厂商生产的东西”,那肯定就是没问题的。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
的确,我们国家对食品安全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很多标准比国际标准还高。
但要知道,官方的标准,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水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对人体非常有害,现在这是常识了。
但是,其实直到2013年,农业部与国家卫生计生委才联合发布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范了农产品用药行为。
在此之前,其实都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很多农民都是乱用,我们也是乱吃。
这不是我们的国家标准定得不好,而是“标准”永远追不上无良商家的“创造力”。
全世界的“标准”都是被现实推动的,发现了问题,才会修订标准。
而在“问题已经存在,但还没引起重视”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符合标准却对人体有害”的食物,大行其道。
比如开头说的丙烯酰胺。
都知道是不好的东西,但到底有多不好,要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这都需要非常专业的研究,所以一时半会,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出来。
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对市面上的食物那么放心了,也不会觉得“既然国家都检测合格,那就肯定没问题”了。
国家只能给你把一部分关,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要为你和孩子负责,要有意识地去选择健康的食物。
不能偷懒,不能自欺欺人,不能拿孩子的健康去冒险。
现在零食里,大多有很多添加剂,通常我们认为那些都是安全的。
但真的安全吗?也很难说。
随着科学发展,案例增多,也许就会发现,有些防腐剂、增稠剂、食用胶、香精色素……是危害健康的。
再举个例子。
香烟存在大概上千年了,但之前始终被认为是一种“时尚、无害”的爱好。
直到几十年前,人们才认识到,原来吸烟是有害健康的。
科学家跟烟草公司做了非常艰巨的斗争,才把“吸烟有害健康”写上烟盒。
而那时,人们对二手烟毫不在意。
又过了几十年,人们才知道,原来二手烟也有危害,才开始提倡公共场合禁烟。
现在最新的研究发现,其实还有“三手烟”,就是吸烟后落在墙壁、家具上的烟草残留物,危害也不小,尤其对儿童。
所以你看,一个东西有没有害处,有多大害处,是要经过漫长的探索才会发现的。
我们现在以为“安全无害”的东西,真不一定安全。
尤其防腐剂、食品添加剂这种新事物,真的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而真正可以确定无害的东西是什么?
是我们吃了千万年的食物:五谷杂粮,鱼肉蛋奶,蔬菜水果。
这才是经受住了考验的、真正安全的东西。
所以,如果有可能,尽量给孩子选择这些,而不是拿风险未知的五花八门的零食哄他开心。
那么问题来了:
在目前的状况下,完全不让孩子吃零食,根本做不到。
怎么办?
那就只能退一步:尽量选择相对健康的零食,坚决抵制不健康的。
我前面说的所有零食,都是指商店里卖的那种即食的零嘴和饮料。
和你概念里的一样。
但零食的正式概念其实是:三餐以外,吃的所有东西都是零食。
水果啊,牛奶啊,都是。
那现在咱们换用正规概念,来说怎么给孩子选零食。
大体上,可以参照中国疾控中心这个指南:
以下六类零食,强烈不建议给孩子吃:
1.
膨化食品
基本没营养,还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高盐,有的还有很多的味精,对孩子身体十分不利。
2.
果脯、蜜饯、罐头
尽管原材料是水果,但在加工过程中,水果本身的营养元素已损失殆尽,加糖加添加剂也是一顿猛操作,跟新鲜水果完全没法比。
3.
饮料
含有大量的糖、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等,这些物质进入孩子身体后,会造成多种伤害——胃病、肥胖、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儿童长期喝饮料还可能腐蚀牙齿,影响智力。
4.
果丹皮、山楂片
市面上大多数果丹皮、山楂片,往往都含有很多糖和添加剂。吃这些就等于在吃大量的糖和淀粉,使孩子的血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影响健康。
5.
果冻、软糖
这类东西大都以食用胶为基本原料制成。看着好看,吃着好吃,但毫无营养,还难以消化。肠胃功能弱的孩子吃多了,就容易出问题。
6.
甜腻糕点
看起来人畜无害,其实添加的糖、脂肪、反式脂肪大多超标,导致肥胖,脂肪在体内堆积,还会使儿童体内激素紊乱,诱发性早熟。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守护孩子的健康。
零食越是对孩子诱惑无限,我们越要帮他们把好健康关。
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知道“那些东西很好吃,我要吃”。
如果我们大人再不懂辨别零食的好坏,不能帮助孩子抵抗欲望,那谁来对孩子的健康负责?
所以,从今天起,别再纵容孩子无限制吃零食、喝饮料了。
坚定起来,向有害零食说不。
孩子的健康,大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