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的科幻影片,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
影片讲的是12艘外星飞船突然降临地球,语言学家Louise接下政府交代的任务,去进行外星人七脚怪语言的翻译工作,并尝试与之进行交流的故事。
七脚怪的圆形文字是摆脱了发音和线性时间的束缚,并且没有前后因果逻辑的。当Louise渐渐学会了七脚怪的语言后,她发现自己的意识也跳出了线性的时间维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突然可以同时存在,她变得能够看到未来。
Louise得知,七脚怪来地球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文字当成礼物送给人类。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她利用自己打开时间的超能力,化解了各国对七脚怪的敌意,维护了全球和平。
影片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解读,但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语言和意识的关系。
按照我们的第一直觉,可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一直都是我们的意识决定了语言。人之所以说出了那样的话,是因为他之前有过种种相关的想法。
但在这部影片中,“语言决定意识”才是最大主题。女主通过学习七脚怪摆脱时间逻辑的语言,甚至可以预测未来。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尽管没有这部科幻电影说得那样夸张,语言对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还是远大于意识之于语言的。
意识决定语言,在行为主体上,仅限于一个人;在时间段上,仅限于思考到把话说出口的这段时间。
而人身为社会性动物,一旦开始交流,就避免不了语言对意识的影响。
最简单的例子,我对你说一句“你真丑”,你心里一定会悲伤或者愤怒。
但现实复杂就复杂在,由于每个人自身的成长经历不同,同样的一句话产生的影响,也会大不相同。
还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提到“英雄”,来自欧美的孩子可能会优先想到超人、美国队长、蜘蛛侠这类的形象,一人拯救一座城。而中国的孩子,尤其在经历过这次疫情过后,他们就会最先想到赶去支援武汉的一批批医护人员、曾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英勇战士们,哪怕这些人他们叫不上名字。
原因很简单,欧美社会环境倡导个人主义,而中国社会环境倡导团体主义。
接着想,仅仅一个词,在不同的人眼里就能产生如此差异,那扩展到一句话、一段对话,两个人之间的理解偏差会有多大呢?
“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这句话是对的。但不仅仅是因为你不能完全复制另一个人的经历,还因为你理解他的渠道,不过语言而已。
而对于人类语言来说,倾听,便必然包含着误解。
所以说,当你的朋友总是不能接到自己抛出的梗,当你感觉恋人总是不能“善解人意”时,原谅他们吧。
毕竟,在这个每人都只争相发声、疲于倾听的年代,甘愿付出时间和耐心去“误解”你,已经是一种奢侈了。
到这里,这部影片还引发了我的另一番思考。
别人的语言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成长的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一切客观的实在也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那我们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一个人,在这世界上是否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呢?
我们是否只是一台映照客观实在的机器,只是因为客观实在的多样性,人才有了多样性呢?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
影片中,Louise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
她将和队伍里的物理学家Lan坠入爱河,并诞下他们的女儿Hannah,而Hannah会得不治之症去世。她将告诉Lan女儿会死去的未来,而Lan则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离妻子而去。她将一个人承受和女儿有着短暂幸福却痛苦的未来。
既然这样,那此时此刻看穿一切的她,会是满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我只看到在那一片温暖的夕阳下,Louise还是走过去紧紧抱住了Lan,感叹着:
“被你抱着的感觉还是如此温暖阿。”
也许,这,就是一种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