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在语文书《长城砖》中印象颇深的一句话: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我从小就信这个说法,觉得中国特别的伟大,相信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
然而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他是否在太空中看到长城。杨利伟肯定地回答:“看到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2015年,被称为“我国遥感事业的先驱之一”,已经72岁的戴昌达教授,通过科学论证得出“宇航员视力再好也不可能从太空看到长城。“
亲自飞上太空的杨利伟和专业的戴昌达教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科学研究击破了这个流言,然而现实中,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流言呢?你到底选择相信哪些?
例如:有部经典的纪录片《寿司之神》讲述的是日本一位国宝级大厨小野二郎,他出生于1925年,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寿司大厨。你要是到他的寿司店吃一次,一个人至少要花三万日元,大概相当于1800多元人民币。而且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定位子才吃得上,那味道想必是登峰造极。
可是一位厨师行业的大厨说:小野二郎的敬业精神肯定值得敬佩,但是要说寿司有多好,就未必了。因为一个人的嗅觉细胞到了90多岁的时候,已经死掉一半以上了。味觉感受能力也下降的厉害,怎么可能还会做出最好的食物呢。在厨师这个行业里,最巅峰的状态应该在40到50岁之间,因为经验够,能力也没退化。而90多岁的人,凭的就是名气了。
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亲自尝尝这家寿司店,那到底小野二郎仍然是“寿司之神”呢?还只是一个衰老的老人呢?
例如:根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的标准,中国已经有了77个长寿乡,其中1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广西的13个长寿乡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的5个长寿乡里有4个贫困县。
我们知道香港是长寿之都,平均寿命也只有83.9岁,超过了了日本。但是香港是因为生活水平高,医疗保健条件好,所以才是长寿之都,这符合我们的常识。
如果穷乡僻壤,也能长寿,不是说不可能,但是在大概率上,不符合现代化以来,人类寿命增长的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
这些事我们现代人的认知困境,每天打开朋友圈或者看新闻,各种信息铺面而来,不仅杂乱而且还相互抵触,都说自己是权威,然而分明有人在说谎,只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鉴别?
柏拉图说: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这为我们应对纷飞的流言提供了基本的标准:
1、一定是被验证过的。
当我们无法鉴别该听哪一种论述时,就要看说出这种观点的人有没有实践过,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有效办法。接着看提供的证据数量,低于30个样本量是没有参考价值的。
最后看是否具备权威性,这种权威体现在发表观点的个人是否具有信用背书,例如他已经是某个领域的权威等。
2、正确的。
衡量正确与否,不能只看大众认同。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是经典的研究群体心理的著作,里面早已阐明群体的非理性的状态。例如2014年因为日本核泄漏而导致的中国发生了“抢盐风波”的闹剧,即使有很多人都去超市参与了这场事件,然而不能证明这件事情是对的。
衡量正确与否,也不能完全依靠自我感受,因为极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我们很容易把我们的感受当成所有人的感受。例如一个女孩被两个男人欺骗后,就得出结论:男人没有一个人好东西。这种观点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
如何判断是否正确?大量论据加上大量实践加上科学分析。
3、被人们相信的。
只有相信的才会成为知识,所以一些伪科学也会用大量的论据让人们相信。
然而没有什么终极的相信。相信什么,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状态,随时做好准备,等待新证据和新结论的到来。例如2016年之前,包括大部分的物理学权威都不相信“引力波”,虽然在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不盲从,不盲信,用知识的三个标准击破纷飞的流言,让大脑得以洁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