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恶劣影响,自不必由我再赘述,很多家长也对此忧心忡忡。
我想说的是,从家长自身来说,其实我们应该从固有的思维里跳出来,从更高远、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这一现象。
胡适先生说:“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不能做到这三步,不能算做现代人。”
其实,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辅导,真的要提前去预见到很多很多,然后去正面地引领孩子,唤醒孩子成长的动力;避免孩子受到负面的影响,在逆境和挫折中仍然能够乐观、坚强地笑对人生。
怎么避免孩子成为校园霸凌的被伤害对象呢?
我想起我儿子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那年,儿子四岁。有一次,我和他出去玩。喝完瓶装的矿泉水之后,儿子说要留着空瓶子,下次出门带水用。我还挺欣慰,儿子很知道节约和再利用。
快到家的时候,我们去公共卫生间。进男厕之前,儿子把空瓶子放在了盥洗盆边的台子上。
等我们出来的时候,瓶子被一个八九岁的小朋友拿走了。那位小朋友在练习毛笔字,原来的瓶子里装着半瓶洗过毛笔的水。此刻,他正拿着两只瓶子向他的爷爷展示呢。
儿子看到这里,脸上划过一丝失落。我蹲下来问他:“你还想要吗?”
儿子点点头,肯定地说:“嗯。”然后一脸期待地望着我。他以为我会去替他要回来,或者是希望这样。
我看着他说:“你喜欢,就想办法去要回来。我能帮你,不能替你。”
儿子向前走了一步,思考了一下,又看了看那爷孙俩,退了回来,说:“我不想要了。”
我对他说:“你刚刚还在说想要——而且我也看得出你还想要——现在你突然说不想要,这是在撒谎。既然你想要,就想办法去要回来。没有什么好怕的,我相信你很勇敢。我会跟你一起,就站在你后面。”
儿子听完,鼓起勇气走到他们面前,我则在旁边靠近他们。儿子用不太大的声音对他们说:“这个是我的。”那位小朋友不说话,看着他的爷爷。
爷爷则笑着对我儿子说:“都已经不好了,你别要了吧!”儿子回头看了我一眼,我看着他的眼睛微笑了一下,没说话。儿子扭回头,继续对他们说:“我还要装水用。”
爷爷有点尴尬地对他的孙子说:“给他吧。”那位小朋友犹豫了一下,把瓶子递给了儿子。我对他们两人分别说了声“谢谢”。
儿子拿着瓶子转过身,松了一口气,才往前走。走了十几步,大颗的泪珠已经滚落下来。我当然知道,刚才的事情对他而言是多大的压力。
我说:“你先哭一会,哭完我再跟你说。”
大概哭了一分钟,儿子才平复下来。
我蹲下来对他说:“儿子,你很棒!”
儿子听到我这样说,有些吃惊。
我继续说:“我不在乎一个瓶子,我在乎的是我儿子还喜欢这个瓶子,还想要这个瓶子装水喝。既然你喜欢,想拿回来,那为什么不呢?所以,你不需要随随便便迁就别人就说不想要了;也不能完全推给我去替你要回瓶子。而且,要回瓶子有很多方法,只要开动脑筋去想。你刚才表现的很棒。我也一直在旁边,有需要的话,我会帮你的。但是,我儿子很棒,自己可以想办法。而且,你不说的话,别人还以为是你扔掉不要的呢。你看别人也很好打交道啊,你讲了两句话他们就给你了。如果,你能再客气一点就会更好了,你刚刚是不是在说话之前没有叫‘爷爷’、‘哥哥’啊?如果你叫了,他们会更高兴的。”
儿子这才如释重负地开始讨论怎样去说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就这样,我们一边讨论,一边回家。而剩下的那段回家的路,儿子走得昂首阔步。
当然,我们的确发现那段时间儿子对别人的反应特别敏感,而且非常容易毫无原则地对别人妥协和退让。当时正好发生了这件事,我也就耐心地就做起了实验。
但是看到儿子当时为难的样子,也多少有些不忍心。每次回想起来,我仍然会有点揪心:当时,怎么就敢给他那么大的压力?
当然,亲子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究竟是该坚持原则、坚持自我,还是要灵活变通、学会妥协,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孩子容易妥协和退缩,应该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因为那往往代表孩子自己不够自信,自我意识太弱,独立性差,甚至有可能比较自卑。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害怕与人交往,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和内心世界,就用退缩逃避的消极方式来保护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
一个不自信、容易退让的孩子,也必然会缺乏足够的勇气去学习和探索,不利于自身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等他进入校园,也就特别容易成为校园霸凌欺负的对象。所以,如果孩子平时经常出现胆小、退缩,就一定要想办法去干预和引导孩子。
又是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去做伤害别人,成为校园凌霸中伤害别人的一方呢?这方面的心理成因很多,我还是讲故事吧。
儿子幼儿园的后院在放学后会开放一段时间,那里有很多游乐设施。有时间的话,我就会陪儿子在后院玩一会。
昨那天下午,也是如此。
满院子都是在嬉戏打闹的孩子,所以很热闹。儿子一到后院就和几个小朋友玩起了“冰糕化水”的游戏。
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可以观察孩子们,而且我跟儿子班上的好几个小朋友都很熟络。
这时,有个小朋友喊我儿子陪他玩,结果儿子还在游戏的角色中,就继续跑开了。那个小朋友就大声喊着我儿子的名字,说:“你回来。你回来。”然后,他就哭了。
他的爷爷走上前安慰了几句,他却哭得更大声了,接着甩开他爷爷,走到我儿子面前,大声喊道:“我让你跟我玩。”
儿子说:“咱们滑滑梯吧!”
那个小朋友却死死抓住儿子的胳膊,用更大的声音说:“我不!我让你跟我玩。你跑什么?”
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了。看得出他想走开,可是右臂被那个小朋友的双手紧紧抓着。
突然,那个小朋友用手掌打了我儿子两下。当然,可能是因为他情绪过于激动,并没有使出多大的力量。
我赶紧走过去,轻声对儿子说:“我们回家吧?”
那个小朋友的爷爷也走上前,一边叫他停手,一边尴尬地对着我笑笑。
这时,他放开我儿子,开始向外走。
看得出儿子也有点委屈,我对他说:“是他想跟你玩,而且方法不对,跟你没有关系。爸爸理解你。你想跟他玩就跟他玩,不想跟他玩就不用理他。去洗洗脸上的汗,我们回家吧,好吗?”
儿子点点头,牵着我的手一起向外走。那个小朋友的愤怒在消退,但是脸上还挂着泪,沮丧地跟着爷爷向外走。我们和他们之间,相距不超过两米。
我重新说道:“我刚才看到了——是他想跟你玩,还用打人的方法,这是不对的,而且跟你没有关系。爸爸理解你。你想跟他玩就跟他玩,不想跟他玩就不用理他。”
坦白说,我是故意重复这些话的,是为了让他的爷爷听到,更是为了让他听到。
他的爷爷讪讪地笑着,自始至终没说话。我能理解他只是一位“履行自己老年义务”而来接送孙子的爷爷,能把孙子叫回来恐怕已属不易。
我儿子很快就忘了刚才的不愉快。恰好是他的班主任陈老师在幼儿园门口执勤,儿子很开心地跟陈老师告别。只不过因为儿子刚洗完脸,满脸是水,没有跟陈老师goodbyekiss而已。
我知道这个故事一旦说出来就有点敏感,但我当时的确心中暗想:孩子,别人没跟你玩就让你情绪崩溃,这么小的一点要求得不到满足就让你歇斯底里,你是有多寂寞、多脆弱?
更值得玩味的是,我对那个小朋友很熟悉——他之前经常在别的小朋友写字、画画的时候去给人家乱涂或者撕本子,跟很多小朋友有过肢体冲突。我在他们班里逗留的时候,亲眼看到过很多次,也有小朋友亲口告诉我。
我突然想起4年前安徽合肥17岁中学生陶汝坤因求爱不成,将汽油泼向16岁少女周岩,并点火将其烧成重伤的恶性事件。危言耸听一次吧。这两件事,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因为这爱(友谊)来的太霸道。有时候,内心脆弱的人反而更会给人以伤害。
那么,当孩子遇到别人的欺辱时怎么办?恐怕是每个家长最困惑的问题。其实,孩子的任何经历都是有价值的。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记得当时儿子两岁多,我们去小商品批发市场买东西。因为给儿子买了他期盼已久的摇摆车,小家伙特别高兴。
我们在别的摊位买其他东西时,儿子就在我们身后两米的地方玩他的摇摆车。这时候,附近两个五六岁的孩子围了上去。一开始只是看了看,接着就动手开始去把玩摇摆车。
当然,那两个孩子也只是贪玩,没有什么恶意,最多是有点不礼貌吧,自始至终没有理会我的儿子。
但是,儿子显然很少经历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在忙,两个比自己高出很多的“熊孩子”不但擅自来玩自己的玩具,还完全无视自己。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但是只是静静地观察,没有过去干涉。
两个孩子在上手摸摇摆车的时候,儿子的一只手始终牢牢抓住摇摆车的车把,而且一直抬着头,直视着他们。
当他们试图把摇摆车拉得更远时,儿子也加把劲努力坚持着。而其中一个孩子把手放在我儿子的肩膀上拉扯时,儿子也更努力地保持着平衡。
当然,我看得出儿子已经很紧张了,中间看了我一眼,眼神中透露出紧张和寻求帮助的意味。我冲他笑了笑,走近他半步,仍然看着。
两个孩子在说着自己也有这样的摇摆车,还描述着一些玩法,但是都是两个人在对话,始终没有跟我儿子说话。两人一边探索着那辆摇摆车,一边不断试图把我儿子拉开。但是儿子始终暗暗较劲,不肯松手。
最后,两个孩子悻悻而去。儿子松了一口气,才开始露出笑容。我报以一个更长久的微笑,依旧没多说什么。
当时的场景,活像《动物世界》中两头豹子在觊觎另一头豹子刚刚收获的猎物,暗暗较劲,引而不发,但是场面紧张。
我当时,也有别的选择。
比如,走上前去,把儿子带回自己身边(惹不起,躲得起);再比如,走过去把那两个孩子轰走(当然,也许不需要用轰的手段)。
但是这样,既剥夺了孩子自己处理的机会,还有可能加重孩子对这种情形的恐惧和敌意。或许,我走过去为他们三个人牵线,让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是个更好的选择。可惜,我当时没想到这个方法。
孩子总会自己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当然,我能理解一些家长的纠结,那就是有的孩子往往经常性地欺负别的孩子。
儿子上幼儿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总会有一个名字经常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具体的事情嘛——上课时乱跑,写字时乱动其他小朋友的文具,画画时在其他小朋友的本子上乱画,排队时推到别的小朋友。
更让人揪心的是,儿子被他打哭过好几次。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儿子上大班。
我在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的时候,也近距离观察过那个小朋友。我发现,他几乎没有遵守规矩的概念。
有一次,我在他们班多陪儿子玩了一会,有的小朋友的课堂作业还没做完,就在本子上写数字。他不但自己不写,还不断地去拽一下这个小朋友的本子,抢另一个小朋友的铅笔。
即使是在幼儿园的公开课上,老师正在讲课呢,他忽然大喊大叫或者跑到黑板前把老师摆好的教具弄乱。
班上好几个小朋友经常受他欺负。有的家长去找老师交涉,但是由于他的超级无理取闹,老师也没什么办法。家长已经把孩子惯成这样,幼儿园、学校又能如何呢?
何况,毕竟是小孩子,也无非就是撕破作业本,胳膊碰破点皮。被他欺负的孩子哭着去找老师告状,老师也只能哄哄被欺负的小朋友,至于批评——他早就“免疫”了。
儿子也不止一次被他弄伤、弄哭过,很多作业本、画画本上都有他留下的不该有的痕迹。
怎么办?我们一直都很矛盾。
我知道,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定说:“打人是不对的。”那么,如果有人打人呢?如果有人不止一次地打人呢?我打人不对,可是有的人不断打人,也没被怎么样啊?
家长在遇到自己的孩子陷入“受欺负——告诉老师——老师批评——继续受欺负”这样的循环,又该怎么办?
针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情形之下,其实是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小的时候,父亲耳提面命地教导出门要规矩、老实、不能欺负人。上小学时的一天,我们四五个小伙伴在村子边上玩耍。走着走着,我们就来到了我家的菜地附近。地里的菠菜刚露出一点点新芽,非常娇嫩。
一个小伙伴不走田边的小路,要从我家的菠菜地里横穿过去。当时,地皮有点干、有点硬,一脚踩上去,菠菜芽就断了很多。
我跟他说,别从地里走,会把菠菜踩死的。他倒好,一听我这么说,开始拖着两条腿,用鞋底对着菠菜芽,开始了碾压。
我上去拉住他,他就一把把我推倒在地,还挑衅地继续去破坏菠菜。我感觉受到了很大的欺负,但是却不敢还手。
正好父亲在离得不远的地方干活,我一路飞奔跑过去,哭着向他寻求支援。父亲听我说完,平静地说了一句:“谁打得过,就算谁厉害;谁打不过,愿意受欺负就受。”
我听完这话,立马就不哭了,转身又跑了回去。
那哥们看我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去,还没等我走近,他就有点害怕了。
我站在他面前,恶狠狠地看着他的时候,他直接就慌神了,眼神明显有点游离。
我一个扫腿就把他放倒了,而且没用我再动手,他就开始大哭起来。
其实,不管是他推到我,还是我把他放倒。身体上都没有多疼,关键是内心的委屈或者恐惧。而且,人都有欺软怕硬的本能。
自己的孩子遇到熊孩子,怎么办呢?“打人不对”的说教不管用,一味的忍让、躲避不但容易助长熊孩子的气焰,还会让受欺负的孩子感到不公平以及对规则的怀疑,甚至养成逆来顺受的懦弱性格。
所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几次跟儿子强调,自己当然不能欺负别人,但是如果有人老是欺负你,你可以还手,不能受欺负;尤其是当别人正在欺负你,而老师不在或者来不及阻止的时候。
而且,我还教了儿子几招既能一招制敌,让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又不容易造成严重危害的招数。说白了就是拌腿、摁倒之类的动作,儿子还感觉很有意思,跟我互相联系了很多次。
当然了,我对儿子可以用铅笔扎人的想法还是立即予以否定的,并且赶紧跟他讲,那样做很危险,只要给予适当的武力震慑即可。
所以,后来还有教给他一招组合招式:瞪眼狮吼功——眼睛恶狠狠地瞪着对方,嘴里大喊“住手!”
曾有朋友建议我在老师和他的家长不知道的情况下去吓唬那位小朋友。我并没有听从。毕竟,他也并没做太过分、太危险的事情,只不过是自身的教育出了些问题。
而且,由家长直接去吓唬他,很可能会产生其他更不好的问题,甚至产生纠纷。我始终觉得,还是尽可能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
教育,就是让孩子以后可以独自面对和处理自己的事情。这个过程,有实验、有试探,自然也可能有失误。
很多时候,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很多事情,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要我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和处理身边的事情,就足够了。
��q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