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毕业后,我选择在离家460公里的地方工作。刚开始的三个月,从小就是个妈宝的我有诸多的不适和愧疚。
让我不适的不是要去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而是适应之后发现的那些缺憾:城市虽然繁华,但总归是陌生的;工作虽然不累,但总觉得下班后少了点什么;准公婆虽然友善,但总有点距离感,有些事情难以敞开心扉。
让我愧疚的不是当初的选择,而是涉世未深的自己把现实想的太简单,把自己想的太强大。我才知道无声的陪伴和电波中的嘘寒问暖之间,温度差的不是一点点;我才知道每次见面的机会总是那么难得,时间却是那么短暂;我才知道日益衰老的他们,是何等的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回去?谈何容易。但既然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吧。我思忖着、摸索着、计划着。
如今,工作两年,结婚半年的我,已经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与父母保持亲近的好方法。经济独立、报喜不报忧等常识自不必说,在此想和你分享的是三个原则和三个细节,希望对你有用。
(二)
三个原则是根本,请牢记于心。
001主动联络
别等着他们给你打电话、开视频,他们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开车、开会、看文件,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在休息。相比之下,他们的空闲时间会多一些,那就由你来发起会话好了。
每天抽出一二十分钟,给父母打个电话,聊聊家常。如果确实太忙,没有时间,可以隔天打一次。别让间隔时间太长,容易产生距离。再者,现代社会的通讯工具如此多样化且方便又便宜,你再忙肯定也有编条短信,发个语音的时间。只要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
002将心比心
身在异地他乡,你的生活节奏肯定和父母的不太一致,如果他们不说,你很难知道他们的生活需求。比如是不是该买新衣服了,是不是该给网络续费了,是不是该去外地走走亲戚了。没关系,这很正常。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将心比心,当你准备给自己添置几件新行头的时候,别忘了给他们也买两件,移步到中老年服装区只是几分钟的事;当你想起来给自己的手机充话费的时候,也顺便给他们充一点,别让欠费停机成为你们的阻碍;当你想念他们的时候,就大胆说出来,说不定他们也在想你。
003记住,你永远是他们的孩子
小时候,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是这样的:依赖、撒娇和提要求,既能敞开心扉的交流,也能如伙伴般共同游戏。可是,很多人成年后远离了家乡,仿佛就变了一个样。回到家里和父母相处的模式变成了“老师与学生”,觉得父母的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嫌弃他们唠叨和爱管闲事、讨厌父母总把自己当小孩看待。但其实,在父母心里,不管你多大年纪,做着多了不起的工作,赚了多少的钱,你依然是他们的孩子。
回到家后,或者与父母打电话的时候,请卸下你的面具和防卫,尽情享受你的特权——当一个小孩。不需要把工作的不易和生活的琐碎一股脑地全都告诉他们,你只需要像个孩子般,与他们分享你生活的点滴和工作中的趣事,让他们了解你、给你依靠。稍稍用点心,改变一下相处的具体方式,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
(三)
以下三点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非常好用的方法。
001不定期制造小惊喜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尝试新鲜事物时的感觉,是不是很惊喜很开心。生活需要惊喜,恋人之间如此,家人之间亦然。我们的父母多半上了年纪,他们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只喜欢在自己固有的认知范围和人际圈子里生活。他们不像新一代的年轻人,爱探索、爱折腾。那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吧!时不时地给他们制造一些小惊喜,让他们平淡的生活多彩起来。比如:给妈妈买一对新款式的耳环,给爸爸换一个小黄人的搞笑手机壳,买一盒臭臭的榴莲饼寄回家……
不要按部就班,要脑洞大开,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让父母和你一起过有趣的人生。
002写家庭日记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的日记分成固定的几个板块,其中一个是“家庭与人际”,作为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备忘录。有两方面的作用:记录和挖掘。
通过每天的电话交流,我从中挖掘出很多有用的信息,比如说妈妈最近有些肺热咳嗽,爸爸在用微信阅读看《红楼梦》,二楼的灯泡坏了等等。写日记的时候我会用简单的句子记录下来,可以在后面的交流中作为话题。同时,记录下来的内容都是我今后深挖的点,探究故事背后的故事,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比如找出导致妈妈咳嗽的元凶是吃了油炸春卷,爸爸不再看连载小说是因为微信钱包没钱了,等等。
003制造共同的小目标
我喜欢跟父母分享我的目标,也会反问他们有什么目标,哪怕是去郊区的湖里划船、自己做一次虎皮鸡脚这样的小事都算。每次回家前,我都会事先想好几个小目标,回家后拉着父母一起实践。而且现实通常是,见面的时间还没到,我们就开始谋划要怎么实现目标。就像期待放假的孩子一样,在复习的时候就聊起了假期要做的游戏。这个过程中,让我们加深了交流,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也储存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距离是一个问题,但是要学会解决问题。如果不能承欢膝下,那就为你的父母多花些心思,尽可能弱化距离感,增加亲近感。这是一种孝道,一种新的尽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