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不讲武德!”越来越多年轻人发觉,生活正在被算法控制。
从事互联网运营的卢锋,想要搜索某个科技产品的特性及用户使用体验,但打开知乎,还没来得及输入关键词,便被首页的推荐内容所吸引,不停地点开一条又一条。
半个小时过去,他恍然间已经忘了最初为什么打开知乎。
这就是不少年轻人感受到的算法推荐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易沉迷。
个性化推荐几乎成为每一款互联网产品标配,大数据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了人们的“手机生活”。
不可否认:算法推荐在追求商业利益之外,本质上是为用户服务的,很多人的感受是——在一些APP频繁输入兴趣关键词,算法就能够逐渐了解甚至摸透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而持续推荐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正如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所言,在传播过程中,公众会偏向于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但久而久之,便会将自身置于“茧房”之中;在这样的“信息茧房”中,全部都是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致瘾,让人停不下来。
长此以往,可能会使人盲目自信甚至走向极端。
美国互联网观察家伊莱·帕里泽将此形容为“过滤气泡”,算法推荐会过滤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让用户身处在“网络泡泡”的环境中。
一直深处于自己乐意看到的内容池当中,视野可能会变得狭窄,所见所闻被APP所控制。
不过,这届年轻人心里清楚:在当今社会,完全脱离算法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对抗算法”。
有人用“不登录、不点赞、不关注、不评论”的方式尽量减少在网上留下痕迹;有人用多个手机和手机号,尽量分隔可能成瘾的网络环境;有人针对不同的场景训练不同的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