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已完成精读的第十三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迄今其系列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心灵书籍。此书是我精读过的系列书籍中感觉非常精彩的一本书,本篇读书有感文字较长有4万多字, 由于简书篇幅限制因此拆分为三个部分, 此篇为第一部分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慢慢阅读,相信读完以后可以让你顿悟当前所遇到的某些问题。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位都市白领女性为依托,借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事件,将目光由外向内转移,探索内在的世界。在一步步走进自我的过程中,主人公若菱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被一种潜在的模式操控着,她不曾真正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愉悦自己。作者又借由老人智者的身份引导若菱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切入,进一步了解主宰人生的模式是怎样形成又是如何操控身体的,并给出解除这些模式实际有效的方法,帮助若菱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若菱最终在老人的指引下修炼内在世界,改变外在世界,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此书于2007年在台湾地区出版,一上市就掀起阅读狂潮,同年大陆引进简体版,很快位列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本心灵成长小说,至今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册。以下内容为书中精华部分以及由此得到的感悟。
“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总是被一种潜在的模式所困?”“我该如何找回失落的自己?”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以上的困惑,这本书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但倘若你想读了这本书就能即刻变得通透洒脱不为俗世所困,那我建议你现在就放下它,因为这本书虽然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但好的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更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就可以破除一个行之有年的消极模式随即建构一个积极模式。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关键在于阅读之后的消化和践行,希望于你这将会是一场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
建议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不要着急一口气读完,最好能够读完几章后,停一停,好好咀嚼,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或约两三好友一起阅读,分享心得。切忌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样可能会错失一些帮助你改变人生的良策。
根据作者的提示,书中的破解之道有:
身体——联结
情绪——臣服
思想——检视
身份认同——觉察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开始一场身心灵的修行。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这段话非常适合这本书的开篇。从今天起,我们也要开始一场关于自我的思考了,它或许会和你以前的观念有所冲突,也可能会唤醒沉睡在你心中的思考,它有可能会带来暴击也或许让你感受平平,但无论是什么,你准备好迎战了吗?
从出生、入学到成家立业,你是别人的儿女、学生、员工、老板、丈夫、妻子、爸爸、妈妈……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被冠名学霸;你的原生家庭破碎,父母离婚,是一个常年住校或独居,总是被外人投来怜悯目光的不幸孩子;你野心勃勃,创立品牌,成为创业先锋;你事事精通,家庭事业两不误,被打上新女性的标签;你年轻活力,品位独特,是被粉丝追捧的时尚达人……
你会用一切鲜活的形容词定义自己,可是你是否想过除去这些或光鲜或暗淡的标签,你又是谁?
你难道就只是这些物化身份的集合吗?
你每天正能量满满,不停地给自己打气说:“努力,努力,再努力!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可是你是否想过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你拥有了财富、爱情和地位,为什么依然觉得并不快乐?
我们每天活着如同演戏,那我们扮演的这些角色与真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看到这一系列的问题,你或许迷惑、惊讶、不屑甚至愤怒,也或许你是生活的智者,早已思考过这些问题并能给出不错的答案,但无论你是哪一种,希望你能沉下心来完成今天的阅读内容,看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思考一下: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请试着撕去所有社会化的标签描述一下自己,想想你会把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人。
你觉得自己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吗?设想一下:如果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他的一切行为和手势都是伪装后的呈现,你无法把一个人的外在活动看作自我意愿的表达。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谁?抑或我不是谁?
通常只有赶路或者逃命的人才会在冬夜的盘山公路上如此这般地疾驰,若菱更像是后者,但,却是一个并不在乎性命的后者。即使此刻有车从对面驶来,闪现在她脑海里的第一念也是死了正好。这种“自我毁灭”式的思想和行为,已然积累数年。
“累!”是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若菱的背景色,特别是这个刚和老公大吵一架后的雨夜,虽然不过是又一场熟悉的争吵与哀怨的重复,但是想要逃离的心潜在地推拉着她夺门而出。随便去哪,只要离开这囚心的乱岗!
车一路沿山急速前行,突然就在半坡熄了火。汽油告罄,没带手机。飘雨的野外郊区,一个孤独的女人陷入茫茫的黑暗之中。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若菱将以往经验中的坏事情迅速在脑海中收集起来,为这突发的偶然事件做佐证,以此来渲染此刻的糟糕境遇。
不远处一线微弱的灯光从一间小屋散射出来,若菱小心翼翼地走近敲门,一个苍老的声音邀请她进去。没有上锁的门让她犹疑了片刻,最终还是走了进去。温暖的小屋和一位身着白袍的老人,若菱像被催眠似的随着老人的召唤走进房间。她戒备地站着,诉说着自己车子没油和想要借电话的请求。老人不予理会只是反复地问她:你是谁?若菱说出自己的名字、职业都被老人一一否定,老人对这被物化的标签式定义完全不感兴趣,只是宁静慈祥地望着她,若菱被这突然的神秘和安详震慑,开始不由自主地问:“我是谁?”往事如剧情重放般历历在目,破碎冷漠的原生家庭,因自己久婚不孕而矛盾不断的新建家庭,工作不顺朋友无几……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毫无保留地一一倾诉。面对这些,老人认为若菱只是找到了一个“不幸者”这样一个自我看待的身份认同,但这仍不是真正的自己。若菱又陈列出自己的一切优秀品质和外在条件,并忍不住提及自己优秀的老公,这种换了一个角度的身份认同依然没有得到老人的肯定。她又试着用一种哲学、宗教式地回答:“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试图拉拢老人。
“那也不全对。”老人开始了一连串的发问,“你是你的身体吗?你从小到大身体是否一直在改变?而你所谓的心又是什么呢?你能看见你的思想、感受到你的情绪和情感吗?”若菱一一回答了老人的问题,接着老人引导她进行感官体验,进而检查其答案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若菱只需要闭着眼睛什么都不要想。显然,通过实验若菱能看到自己的思想、感受到自己的感觉,她更深一步地觉得这些思想情绪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老人则说她这是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情感当成一回事的逻辑错误。若菱不想再与老人进行这场奇怪的谈话,她试图把话题拉回现实借个电话打完就走,老人则依旧不放弃地追问并给出以上皆非的回答。
若菱又提及灵魂,老人则说这虽是一种比较贴切的说法,但长久以来被宗教和哲学贴太多标签的“灵魂”已经不能再准确地表达真我了。若菱有点不耐烦了,她急切地想要知道真正的答案,老人则并不着急,他似乎更想要用日后的悠悠岁月慢慢告诉若菱。老人继续引导她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就如同我们手指着代表真我的月亮,但试图用语言描述月亮的一切尝试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换种说法就像是向一个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描述它的美味也是一种徒劳。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想告诉你如何去认清楚一些事实,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
静默无言,老人从柜子里拉出一部老式电话,结束了这场对话。
我到底要什么?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争吵加冷战是若菱和老公志明的日常相处模式,这一次隔夜就雨过天晴的若菱让志明觉得很奇怪,但他并没有想知道原因的欲望。你不说我不问,两个人都心猿意马,时间久了两颗心的距离只能是越来越远。
若菱与志明,大学同学,郎才女貌,一路从求学、结婚、出国深造到回国工作,改念MBA的若菱进入外企,拥有电机博士学位的志明重回母校如今已是正教授,一切用平稳而顺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唯有一件事——结婚十多年若菱一直未孕,对于志明家这种传统的家庭来说是有点难以接受的。加上婚后的生活平淡又琐碎,失去沟通兴趣的两口之家渐渐被静滞与沉闷包围,两人渐行渐远,因为小事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在一段双方都失去耐心和动力的婚姻里,沉默和争吵成为日常。
那个雨夜之后,若菱一直在思考这件没有人教育过她的事:我们到底是谁?以及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世人都想要的东西?
若菱在公司的干部会议上想得出神。对于企图心很强,无所不用其极的老板王力来说,钱和权力一定是他想要的;对于因为肝病修养了一年才回来的李逵,那么健康绝对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爱和快乐也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而眼前这个见缝就想调戏自己的色鬼销售经理黄玉魁,他想要的是什么?性?那这为达到几秒高潮的性是否能被归入“快乐”这个范畴?对性刺激的追求又有更深一层的动机吗?这一切若菱还不得而知,但是大家都在追求快乐这件事是真的,虽然真正快乐的人少之又少。
带着答案,若菱再次拜访老人。她觉得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她也不例外,对于财富带来的安全感和权力带来的快感以及健康带来的快乐她都无法抗拒。而这一切老人只用五个字来概括:爱、喜悦、和平。至于快乐与喜悦的差别则是情感是否为自然生发。快乐是由外物引发的,一旦这个外物消失,那么所谓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而喜悦则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是一旦拥有便不能被外界夺走的。爱呢,则指的是真正的爱,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某些程度上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表现出真爱的特质,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限制,很多父母用爱的名义私占孩子,忽视它的个体生命,让其为自己而活,但即便如此也要相信他们有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若菱想到视自己为无物的父母,虽有宽慰但终有弥补不了的永恒遗憾。
可是又该如何得到爱、喜悦与和平呢?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那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落空?每个强颜欢笑的背后又隐藏了多少辛酸?
这所有的不快乐,所有的失落与心酸绝对不是无缘由的,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不小心失落了真实的自己,继而也失去了快乐的意义。
未知的自己
周五的傍晚,人流涌动。若菱俯瞰整个城市,每一处光亮都是一个故事。家人相聚、运动泡吧、会情人、睡大觉……放松娱乐之后,周一又重新投入战场。也有人在周末还在忙碌,为事业,为家人,为感情。每一个忙碌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在这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变得越来越好呢?
看着没有结婚的同事陈玉梅,若菱忍不住发出了没结婚真好的感叹。面对结婚以后的你家,我家,我们家。除了冷,就是冷漠。早寡性格古怪的婆婆和云英未嫁的小姑,更使得若菱把每周回婆婆家吃饭视为畏途。能拖就拖、能避就避、吃完就走的处理方式也让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
去婆婆家的路上,若菱一边和志明例行公事般地进行着简单的对话,一边思考老人的问题:我们到底是谁?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老人还提醒她要时刻记住,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我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我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老人给过一个提示说从我们儿时有记忆以来便有一个意识一直存在着,它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它不会随着身体而生,也不会跟着死亡消失。它观察品评一切,但世间百态不能改变它。若菱能隐约感受到老人说的这种内在的东西,但是关于真我的爱、喜悦以及和平,她却无法感受到。
不知不觉到了婆婆家门口,在思想的电光石火之间若菱突然兴奋起来,演戏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同时扮演好许多角色,即使不是心甘情愿,为了演好这些角色我们也要适时地戴上面具,这难道不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吗?
想到这,若菱变得开阔起来,既然如此,那今晚就好好演一场吧!
若菱像往常一样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开车上山,回想昨天晚上在婆婆家的事情,她既困惑又好奇。
昨晚经过一路的思考,若菱决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喜迎小姑,真诚地帮助婆婆,并由衷地赞美了婆婆的厨艺。她发现随着自己态度的转变,平时刻薄严厉的婆婆也变得分外亲切,并在她和丈夫离开时疼爱地交代他们不要太辛苦。这一切都让若菱感到既陌生又温暖,甚至在分别时第一次产生了不舍的感觉,这种突然的改变让若菱陷入巨大的疑惑之中:为什么我的转变会带动她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若菱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老人这里得到答复。这个偶然闯入的小屋,这位慈祥的老人,日渐成为她心灵的安放处。
若菱这次像换了一个人一样青春焕发地向老人讲述自己的发现:“我们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遮蔽了真我的显现,以及我们角色的扮演方式、表演行动都会影响到别人与我们的互动!”老人赞赏着引导若菱继续说下去。“为什么如此这般的努力依然得不到自己渴望的幸福?真我与爱、喜悦、和平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远离真我的原因是什么?只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样子吗?”
老人很欣慰若菱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思考到问题的本质,他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组同心圆,在最中间的圆圈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
老人说:以这个图作为人的心理机制,由内向外地发展,便是身体、情感、思想以及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等等。真我是被包围在最内层的很难被触碰的存在,可是人类不会因为难以触碰就失去自我感知能力,而我们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寻求满足的过程。
若菱觉得这图既抽象又难懂,她忍不住从最核心的问题发问:“为什么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这和瓜熟蒂落的原理一样,古语智言说的不过是同一件事情: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能展现出自我特质的,是那些能够丢弃自己不实身份认同并不会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若菱努力在头脑中搜寻,除了特蕾莎修女和甘地这样的伟人她再想不到生活中有哪些人真正活出了爱、喜悦、和平。
老人表示会给若菱开出一个书单,并给他介绍几个活出了真我特质的人。若菱觉得这一切太有趣了,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智性的老人,突然觉得他就是真我的化身。
老人又一次提到冰淇淋,对于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不了解冰淇淋的滋味,是不可能会有想吃冰淇淋的欲望的。爱、喜悦、和平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就像我们看到小baby会自然生发出无限的喜悦与怜爱一样。他们如同天使一般,虽然会有哭闹,但是这哭闹无损他们本质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事后就能很快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的境界。会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感到心烦并打压,是因为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若菱疑惑依旧。
这个世界是什么组成的?——能量争夺战
这个世界的实相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这次离开时老人留给若菱的功课,同时他们还谈及物质组成的最小分子。通常我们会认为空间是空的,物质是实有的,但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在所有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真空占据的空间远远超过粒子本身,这些粒子不断地消失和出现并以振动频率的方式产生能量。日本学者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给出过类似的例证,他通过让水听音乐、看图片等方式给它不同的意念,然后将水冷冻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发现水的结晶因接受信息和意念的好坏而发生巨大变化。这似乎证明世间的一切都有特定频率的能量,那么这能量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若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整个城市,感受这来自都市的紧绷与压抑。她联想到很多,突然觉得“美国周一和周五出产的车子不能买”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几天工作的人身上所携带的坏情绪会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影响到车子的性能,这和不同观察者做出的实验结果不一样,不同的人养的花和猫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人与世间万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能量互动。
“开会啰!”若菱在玉梅的提醒下回过神。走进会议室,她观察着周遭,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氛围。果然紧接着便是一场销售部和营销部关于新产品广告宣传和新闻稿没有提及竞争对手和客户问题的争论。面无表情但负能量满满的销售经理,意气风发的出来打圆场的老总陈文立,一张口就把人逗笑的若菱老板营销经理王力,三个人在唇枪舌剑之间上演了一场变相的“能量消长战”,就像三个发射源释放着携带自身属性的能量,好的坏的此消彼长,裹挟着狭小空间里的每一个人。若菱在这场会议里真切地感受到了能量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她一面欣喜自己终于领悟到能量的互动,一面庆幸自己没有被“流弹”所伤。
假如有个恶魔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法言说的事情都会在你身上重现,而且均以同样的顺序降临。”你听到这样的话是否会咬牙切齿地诅咒这个口出狂言的恶魔?可是冷静下来你再回头看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已然陷入了这样一种毫无新意的重复之中,即便你换工作,开始一段新的感情,你还是会陷入以往的生活模式里,你在人际关系里扮演着与以往相同的角色,你周围聚集的还是那样一群人,你隐隐觉察到似乎有什么看不见的力量操控着自己的生活,可是你无法知道这潜在的存在到底是什么。不要着急,接着往下阅读,你会得到一个理想的答案。
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则
这场“能量消长战”激起若菱强烈的求知欲,她开始泡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找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例证。
美国的一所中学将两个教书水平相当的老师分别安排在两个班里,一个去教声称是“放牛班”的“资优班”,一个去教声称是“资优班”的“放牛班”,结果一个学期后“放牛班”学生的成绩竟高于“资优班”。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的论断。
还有一个日本小学生做的米饭实验。三碗米饭,每天让学生分别对着它们说带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语言,一个月后,每天接收着爱意语言的米饭变成了黄色并发出酒香味;那碗被无视的米饭变黑、发臭并长出霉菌;而每天被骂的那碗因为有人理睬所以情况没有被无视的那碗糟。谁也没有想到话语和意念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
这和“吸引力法则”一样,共同的频率相吸,也就是“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若菱带着笑意来到小屋和老人交流自己的探索。细想来我们每一个思想都带有一定的能量,虽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胡思乱想。但是若菱还是想不通能量研究和老人画的同心圆有什么关系。
老人给出一个提示:“这最内层的圆就是生命能量的来源。”
“而外层的这些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隔绝了爱、喜悦与和平! ” 若菱灵光一现般脱口而出。
老人没有给出直接的应答,寂静默许。
接着老人又提及若菱周一的会议,那场关于能量的争夺是因为几个经理没有与自己的生命源头联结,需要通过向外求取的方式获得。这种对立不仅是能量的争夺也是ego(小我)与ego(小我)的战争,这种战争存在于一切关系之中。在这个充满杀戮的现代社会,很多强势的表现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夺取别人的能量罢了。但是跳出战场走出自囚的洞穴,我们会发现只要掌握了重新联结自己生命能量源头的密码,根本不需要去争夺能量!
那么该如何去接触自己生命能量的源头呢?老人提到生活中那些让人莫名感到亲切、舒服且对之产生好感的人,还有那些莫名让人生厌的人,这些潜在影响个人情绪的力量就是能量的源头,它们会不自觉地引导个体向那些和自己频率相近的人靠拢,而与那些和自己频率相悖的人保持一定距离,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能量震动频率,只需要看看周围被自己吸引过来的人就可以了。
若菱意犹未尽,老人却不再看她,只表示以后讨论“心想事成的秘密”时会再继续延伸这个问题。若菱只好就此打住,带着复杂的情绪离开小屋。
没有得到破解圆圈秘诀的若菱带着更多的家庭作业遗憾地离开了小屋。这次老人让她查找意识和潜意识的资料,希望她能对两者的区别和作用进行说明,并推荐她去参加一个电影欣赏导读会。
若菱来到图书馆又开始了关于意识与潜意识的探索之旅,没想到竟然偶遇了大学同学李建新。通过闲聊若菱得知常年待在国外的李建新被国内大学邀请回来担任客座教授,恰好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李建新给若菱提了一些有用的建议,并推荐她阅读卡尔·荣格的著作,若菱听从李建新的建议,收集到很多自己急需的资料。通过阅读资料,若菱开始一步步走进潜意识的世界。她发现其中的一些理论简直就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特别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冰山理论——我们的整个意识像座冰山,在水面上的表意识只占1%,有些理论说是5%或者10%,即便如此,我们可感知和控制的部分依然是惊人地少!
还有一个关于明尼苏达双生子的追踪研究也让若菱印象深刻。一对被迫分开生活在不同家庭的双生子,分开三十多年后研究员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两人的生活竟然有70%以上的雷同。难道我们的一生都被潜意识操控着?
看电影的时间要到了,若菱还没有想明白便匆匆忙忙往朝阳公园播放电影的工作室赶。这是一位台湾女性开的私人工作室,平时不对外开放,只是偶尔邀请朋友来聚。室内的味道和装饰很独特,有一种舒服的禅味。若菱四处观摩,在书架上看到一本《万法简史》,书的作者是老人推荐的肯恩·威尔伯,她随意翻看几页发现,虽然每个字都认识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若菱鼓起勇气向女主人询问老人推荐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女主人表示看过并向她推荐了较近的购买地点。
播放电影的时间到了,电影的名字是《我们到底知道多少?》,是以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探讨世界种种现象的烧脑片,2004年推出时票房很高。若菱有点怯,但依然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跟着女主人的讲解进入影片之中。
影片的第一段大体上讲:大脑每秒要处理四千亿位(bit)的信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有两千位。所以我们才会有选择性地看东西并以此来体验世界的人事物。个体的选择则和从小受到的教育、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有关。
“难道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吗?”若菱心想,但并没有发问。
同时这段影片也涉及若菱思考过的“物质的实相”和“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的问题,她一看就懂了,这让她有点得意,觉得自己是一个得高人指点的大侠。
女主人继续讲解“因为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作了自己的世界。”对于这个说法,若菱感到不解。如果是这样,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为什么还会有丑恶的存在?电影还提到科学家证明同一物品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点,这让若菱感到更好笑。
第二段影片讲的是:经常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长期且固定的关系,如果长期处于生气、挫败、痛苦之中,这些负面情绪就会变成个体的固定情绪模式。更糟糕的是,一旦形成这种模式,如果很久不生气细胞就会有生理需求刺激你去发脾气。
面对一波又一波袭来的庞大信息,若菱有点坐不住了。她趁着播放第三段影片的时间悄悄溜回了家。
志明因学校有庆祝派对还没有回来,若菱一个人煮了点东西吃,想想遇到老人的这段时间,虽然自己脾气好了很多但是和志明却越走越远,她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省,更不愿意在自己没有弄明白之前跟唯物主义者的志明提起和老人谈论的事。想着想着便在沙发上睡着了,微醉的志明回来时已经十二点多,这种情况下一向都会不高兴的若菱今天却觉得脸色红润的志明煞是好看,想要和他亲热亲热。若菱一番暗示,志明却给了一句“我累了”,若菱一愣,“这难道不是我平日里的借口吗?”若菱不甘心,两人上床以后她开始抚摸志明的敏感地带,志明却只是“嗯”了一声便翻身睡去。若菱气极了,“小我”萎缩到不行,睁眼到大半夜才睡去。
若菱身心俱疲地来到小屋,昨晚没有睡好,今天公司开会又把人折腾得不行,一切都是为了这周的产品发布会和记者会,两个老总还为了发言顺序较起劲来,最后协商决定销售经理在产品发布会上发言,营销经理在记者发布会上发言。若菱不懂,怎么官做得越大,小我的需求也愈大了。
进门以后,若菱休息了片刻便开门见山地问老人:“潜意识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老人在墙上画了一辆马车,上面坐着一个车夫和一位乘客。老人用这幅图代表人生,马车的材质代表每个人的命,有人命好,有人命不佳。而马车所走的路就是每个人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路,所谓命好不怕运来磨,豪华的马车走险坡也不觉得摇晃。在最前方的这匹马就是我们的表意识,表面上看它们好似有选择行进道路的权利,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而车夫便是导航系统,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但真正发号施令的是坐在后面的乘客,他才是个体的真我。那么要怎样才能突破重重障碍找寻真我并与真我沟通?老人提到应先把潜意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这样才能无限靠近真我。这就需要先去潜意识里面探寻那个被写好的自动化程序(auto-programming),把它带到意识层面来,让意识之光把那些没有用的人生模式破解出来。
若菱听得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吃力。她想:“如果真有东西能把生活中负面的成分都清除掉,只留下美好的部分,那为什么一开始不把人生设计好点,吃苦的意义又何在?是谁操控着一切?”若菱的思绪开始有些紊乱,她决定先从一个基本的问题着手:“这个自动化程序即人生模式是谁定好的?”
老人认真思索了一番,表示人生来的性格倾向和后天的环境都会帮助我们在童年定好一些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创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信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父亲抛弃了老婆和三个儿子。长大以后老大成为一个负责人的父亲,因为他的潜意识的信念是:我不可以像我的父亲那样伤害家人;老二则终身未娶,因为他的潜意识信念是:我不信任婚姻,因为我可能会走父亲的老路;老三成为抛妻弃子的负心汉,因为他潜意识的信念是:我要和我的父亲一样。
于是我们便可以得出:
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之所以用乘号而不是加号是因为变数很多,特别复杂。
若菱还是似懂非懂,她想知道如何去探知自己潜意识里面的自动化程序的运作形式,如果找到了又该如何去除那些不好的部分?
老人看着不断进行深入思考的若菱很是满意,他提到潜意识里的东西会利用很多方式与我们沟通,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及时察觉并做出反应。老人说这便是若菱这周的家庭作业,去察觉潜意识与自己的沟通,至于如何应付各种潜藏的人生模式会在以后慢慢 地告诉若菱。
最后他们又聊到上周其他的功课,若菱表示书还没有看,而看过的电影却没有看懂。老人微笑着说:“可以等我们以后谈到其中的内容时再去看一遍,慢慢来。”
若菱也在心中暗下决心,只要坚定信心,一定能读懂自己!
“潜意识用什么方式和我们沟通?”产品发布会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缠绕着若菱。
若菱有典型的焦虑恐惧症,往常她不仅会在发布会当天心脏加速、手脚冒冷汗,而且在前一天也会紧张得睡不好觉。但是这次若菱谨记老人的教导:“你不是你的工作、表现、成功、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从来不是真正的你,也丝毫不能动摇真正的你,要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没想到“以上皆非”的小我否定法真的帮她顺利地完成了工作,而且两个会议都办得相当成功。她突然觉得自己不那么用力反而效果更好,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让她体会到了乐在其中的感受。
正当若菱沉浸在自我满足的欢愉中时手机突然响了,低头一看是李建新。刚才还在想要不要问他关于潜意识的事情,这会儿他就打来电话了,这难道就是荣格说的synchronicity(同步性、同时性)吗?她在心中犯嘀咕。
闲聊之后李建新便发出约若菱出来聊天吃饭的邀请,多年的婚姻生活使得若菱已经养成不和男人单独见面的习惯,于是她便提出会带志明一同出席,李建新表示欢迎。不知为什么若菱莫名地脸红起来,她觉得自己很好笑,不知道是不是潜意识在捣鬼。
第二天傍晚,因志明没空,若菱一个人赴约。若菱为志明的缺席暗喜,她想如果老公在自己就不好意思和李建新谈论太多了。
他们在一家高档的西餐厅见面,聊着意识和潜意识的话题,若菱和他分享了马车模型,李建新听得眼前一亮,言语之间难掩崇拜之情,更直露地表达若菱是他的女神和难遇的知音,若菱听了这话不自觉地脸红起来。
片刻沉默以后,若菱想起老人留的家庭作业自己还一直没想通,忍不住向李建新询问道:“你觉得潜意识是用什么方式和我们沟通的呢?”
“梦!”李建新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样说来潜意识是有预警作用的了。”
“梦不仅有警示和指引的作用,它还能帮助你宣泄情绪展现出那部分被自己压制的人格特质。”李建新紧接着说。
“那除了梦呢?”
李建新诧异若菱的反应速度,但依旧滔滔不绝地说着:“有很多看起来无足轻重的生活小事都潜藏着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你要去考某个行业的从业资格证,结果考试前事事不顺,其实这就是你潜意识里并不想走这条路的显现。”
“还有那些一再出现的生活模式……”
“对极了!就像如果你的人际关系总是出现相同的模式,不管你走到哪总能碰到同样的人与事产生同样的互动,这其实就是潜意识在支配着你的行为。”
“这就是寻找我们潜藏的人生自动化导航系统模式的好方法啊。嗯,还有……”
“还有就是你不经意间说的话、做的事虽然表面上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但很可能它们才是你真正的想法。”李建新不等若菱说完就接起话来。
若菱觉得李建新说得太好了,便默默地记在心里但并不流露出崇拜的神情。她又想起上次看的电影中提到的一些元素便随口说了出来:“还有一些上瘾症……”
“对对对!”李建新激动地拍起大腿,“就是瘾头!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却戒不掉,这正是被潜意识操控的最好例证。”
虽然若菱觉得他并没有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但是依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这顿饭让两个人都收获颇丰,若菱也得到了很多启发,忍不住在心中窃喜,李建新也分外激动,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难得的知音,偷偷盘算着下一次见面。
若菱把这段时间对潜意识的认知详细地汇报给老人,老人十分满意,开玩笑地问是不是有帮手,若菱红着脸笑了。
老人提醒若菱要多留意潜意识与自己沟通时的迹象,慢慢感知它的存在,之后便宣布要正式开始进入圈圈解套的学习阶段了。若菱开心地跳了起来,心想终于可以解开这个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啦。
老人看着稚气未脱的若菱笑了笑,指着地上的圈圈讲了起来。
如果从头开始探寻,真我之外的那层是身体,那么身体怎么构成个体与真我之间屏障的呢?老人试图带领若菱回到出生的时刻,唤醒她对身体初始阶段的记忆。老人让若菱闭上眼睛,幻想自己是一个在妈妈子宫里的胎儿,周围一片漆黑,但那是一个柔软又温暖的空间,自己如同一叶扁舟在水中摇曳,有扑通扑通的声波,有汩汩的流水声,若菱感觉到一切都是如此舒适。突然,一股莫名的压迫感从四周挤来,这是若菱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她开始恐慌不安,可是这挤压感并没有因为她的不安停下来,反而越来越频繁。
“啊——”若菱听到一声尖叫,紧随而来的是咒骂,咒骂着疼痛和后悔,还有撕心裂肺的叫喊。若菱吓得全身颤抖,不知所措。又过了不久,她感觉到有人在抓自己的腿试图把她拉出去,可是她的头好大,被卡在了一个隧道里。她听到了更多人的争论声,像是在合计如何把自己弄出去,又等了好久,若菱感觉自己终于通过了隧道,进入了一个光芒四射的空间。可是好冷,没有暖和的水,只有粗糙的物体在摩擦着自己的身体。这陌生的环境让她恐慌到窒息,突然一个巴掌打在了她的屁股上,她开始拼命地哭,哭着睁开眼,眼前的一切都是模糊又陌生的,她惊慌又害怕,于是哭得更加撕心裂肺了,哭着哭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若菱从睡梦中醒来,觉得脸上凉凉的,用手一摸全是眼泪。若菱对这一切感到疑惑,忍不住地问:“我们的出生过程真的这么痛苦吗?”老人点点头,并问她有没有听说过细胞记忆,就好像接受器官移植后,病人会承接捐赠者的想法、脾气、性格等。同理,我们出生时经受的创伤记忆也会被我们的细胞保留。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一生出来就有母亲温暖的怀抱呢?所以那些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饿了不给喂奶,哭了不给安抚的现代教育是多么的残忍啊!
想想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慢慢地长成一个细胞,进而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体,虽然每天都在变化,但是却一直在一个安全又熟悉的环境里。然而突然有一天,我们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和创伤,紧接着就与生命之源分离,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于是我们开始学习,也渐渐发现自己的身体与世界是分离的。我们开始发展小我,为了延续脆弱的生命而抓取这世上我们能抓取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天生就有很多莫名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和剥离感渐渐地变成一种存在性焦虑,最终变成我们生活的背景音乐,无限循环。
若菱想到自己便是这样,平日里最害怕独处,一个人时总想弄出点动静来。若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该如何去除这层身体上的障碍了!
老人则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孩子,这是去不掉的,如同黑暗常在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在这里的‘觉知之光’就是重新和我们的身体联结。我们一般人对自己身体只有5%的了解和控制,剩下的95%则是在潜意识的状态下用自动导航系统控制的。只要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就可以帮我们扩大那5%的版图,从而找到更多的自己。而找回与身体联结的唯一方法便是和自己的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讯息。”
在朋友的推荐下,若菱来到东四环的一个瑜伽工作室,因为上次临别时老人特别交代她要选择一些能让人专心凝志重新与身体联结的运动,还提醒她在运动过程中多关注做运动时的心态状况而不是仅停留在运动本身。所以无论是跑步、游泳、太极拳或者瑜伽,只要能够专心地关照自己的身体,运动就能成为一种冥想。而这些运动中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
从小好动的若菱不敢想象长期静坐是什么滋味,但很无奈,她喜欢的那些竞技性运动老人都定义为是小我对抗小我的运动,不能很好地实现与自己的沟通,最终她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瑜伽。
这间朋友推荐的瑜伽工作室环境很舒适,灯光温柔、装饰精致、播放的音乐也很有灵性,若菱的整个身体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迎面走来的瑜伽老师更是美丽动人,如清风拂面般沁人心脾。
老师的温柔让若菱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迫不及待地问:“我想知道瑜伽为什么能帮我们和自己的身体实现联结呢?”
老师很惊讶若菱有这么深的领悟,没说太多便邀请她一起体验,让她自己去感受这其中的关联。
“伸直腿,挺直背部,从腹部向上吸气,慢慢——吐气时整个身体先前弯曲,胯部不要离开地面,尝试用指尖去抓脚尖。”
若菱试了又试,因身体太过僵硬手指只能碰到脚踝。总觉得后脚筋,尤其是膝盖后上方阻碍着自己向前。
老师安抚若菱不要着急,进一步地引导她打开自己的身体。“集中注意力,把你的觉知带到身体最紧绷的那个部位,深呼吸、慢下来、每次呼气时带着意念和那个部位沟通,抚慰它,让它放松。”
若菱认真地领会老师的教导,专心和双脚脚筋“沟通”,没过多久两只手真的抓住了脚板。若菱觉得神奇。没想到真的是只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它就会同样回应你。
老师继续教学:“瑜伽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方法,它比一切的姿势动作都重要。”
“呼吸?我们每个人不都会呼吸吗?”若菱很是不解。
“对啊,可是能不能做好就不一样了。在瑜伽里有一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呼吸的次数是固定的,所以呼吸越漫长的人,活得越久。”
这让若菱惊呆了。她想,每次自己生气和紧张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呼吸速度,现在她才知道这不仅在消耗能量更是在消耗生命!一心想着要多活几年的若菱忍不住询问老师该如何放慢呼吸的速度。
老师表示有很多方法,但最实用的是腹式呼吸。老师一边说一遍教若菱。吸气时腹部突起,呼气时腹部回缩。若菱试了好几次都不成功,老师便让她躺下试试,没想到一躺下就做到了,感觉自己就像个小baby一样。
“回家看看你家小baby是怎么呼吸的就知道啦,腹式呼吸算是人类最正确健康的呼吸方式了。”老师说道。 若菱心里咯噔一下却欲言又止,自己哪有baby可看呢!
老师又拿办公室里那些胸式、肩式呼吸的老板开玩笑:“那种又短又浅的呼吸方式就是浪费生命啊。”而腹式呼吸可以放慢我们的呼吸速度,因为在我们吸气的时候,腹部会突起,这时横膈膜就可以下降,按摩腹腔内的器官,并且留出更多的空间给肺部扩展,这样空气就可以大量地进去肺叶中。而呼气时,腹部紧缩,横膈膜被挤压向上按摩心脏,并且压缩肺部,把肺部的脏空气都挤出身体了。
若菱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呼吸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
老师鼓励若菱好好学,这样坐车、开会、与人交谈时都可以练习,慢慢地胸腔就会越来越开阔,像是感冒等各种呼吸道的疾病也会减少。练习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关注腹部的起伏,慢慢地带动,时间长了就不需要太费心力了。
若菱听得入迷,想到以后开会再也不用无聊地闲坐就感到高兴,离开工作室时她已经成为正式的会员。
通过以上的阅读,你是否也跟随着老人进行了一场关于身体最初感知的体验?是否实现了与身体的对话并倾听到它传递给你的信息,实现了与身体的联结?当你与身体达成交流,生活过得越来越健康,是不是开始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己最亲近的人?那么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能使对方更好地接受你的意见并积极加入呢?随着你慢慢地改变,最亲密的人也可能随着你的改变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于是你是不是又开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所在的社交圈?你由原来的发言活跃分子变成沉默的观察者,你看着人群中不断上演的小我对抗秀,是不是开始由原来的兴奋、高兴转而觉得异常压抑、烦闷,负面情绪如破洞的丝袜迅速蔓延,把自己牢牢困住?这糟糕情绪的突然降临开始在身体里发酵,开始焦躁不安,甚至愤怒。你尝试过用逃避压制的方式处理,但从来没有真的把自己从中解救出来。
你是不是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总会有这样被情绪所控的遭遇?
如果以上的疑问你遇到了两到三个,接下来的阅读内容会让你读后非常畅快,如果你能在阅读后按照老人给的建议实施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美好的事情正在不知不觉地发生。
激励大师的体验分享——饮食与健康
除了让若菱研习瑜伽,老人又介绍了几个得意门生给她,建议她有空去拜访。若菱一离开瑜伽工作室便拨打了老人给的第一个电话号码,接电话的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男人,若菱一提到老人,他好像什么都懂了的样子,没等若菱说完就邀请她来见面。
晚上8点,若菱准时走进市中心办公大楼的一家企业人才咨询公司,迎接她的是一位三十多岁英俊洒脱,眼神炯亮的男青年。男人很绅士地主动问候并自我介绍说是李英杰,没错就是那个青年激励演说家,知名培训师。若菱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活力,自信满满的男人不自觉地弯腰颔首自惭形秽起来。李英杰带着若菱来到他的办公室,两人面对面地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提起老人,李英杰满是感激,并表示老人的事就是他的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听到李英杰这么说若菱突然不知该从何说起了,只好把最近和老人谈的关于如何突破身体层面障碍的问题拿出来问他。
说到身体障碍李英杰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他讲起当年自己的突然沉寂。当时的他正处在事业上升期,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就像上了发条一般不停地运转,慢慢地自我开始和身体脱节,直到发展至胃出血的地步。当时事业也受到巨大挫折,双重打击之下不得不退出职场进行调整。后来就遇见了老人,一个慈悲有爱,完完全全接受你,毫无保留地爱你的老人。他教会李英杰与自己的身体联结,感受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觉察并审视自己的思想,从而打破小我构建的所有虚假认同,这一切让李英杰感到宛若重生,虽然他现在的工作和生病以前没有什么差别,但整个人变得通透洒脱,生活品质和教学质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若菱记得李英杰几年前的突然隐匿,当时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言,原来是身体的原因。看着如今东山再起的他,真是即感慨又钦佩。
李英杰表示,虽然现在的工作依然很忙碌,但是不再执着于外物,每天保持平常心反而能乐在其中,如此以后,事业反而蒸蒸日上,好运不断。
若菱忍不住问:“这就是心想事成吗?”
“心想事成那是更深层的问题,以后老人会告诉你的,我想,他让你来主要是想让你听听我的故事,增强自信心,现在故事听完了,我再给你分享一下他教会我的最受用的饮食方法。”讲到这个话题,李英杰更加兴奋了,他滔滔不绝地说:“我们虽然一直想着要如何突破身体的障碍,但是反过来想,身体本身就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倾听身体的讯息,与它产生联结是根本。要想达到目的地,首先需要把这条必经之路修正,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感知它,疼爱它,不能到了伤痕累累时才突生垂怜之情,那时候讲心灵的修炼都是枉然了。”
“就像开车,不但要有正确的驾驶方法,还要及时定期地进行维护?”
“是的,老人告诉我们,‘怎么吃’比‘吃什么’重要。”李英杰说,“我生病时,老人给我提了几个关键的建议,我照着做,效果极好。”说着他从办公桌上拿了一张纸递给若菱。
李英杰低头看表,若菱也觉察到已经占用他太多时间了,便起身告别并一再表示感谢。李英杰表示歉意,但因还有客户电话要回也不便再挽留,只是叮嘱若菱要把握机会,认真向老人学习。
若菱连连答应,再次表示感谢后离开了大楼,坐在回去的车上认真地研读李英杰给她的养生指南。
少食多餐
怎么吃:
黄金食物比例:40%谷物,40%水果蔬菜;20%蛋白质。
吃饭时间:早餐多吃,晚饭早吃少吃。两餐之间的时间差不能超过4小时,所以中间应吃一些点心补充能量。
食物分量:轻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能超过个人一只手掌能抓满分量的五倍,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烹饪方法:生蔬营养价值高,但不是所有人在每个季节都合适;少吃生肉;水煮和蒸食是最好的烹饪方法。
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帮助消化,不宜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如果要喝冷饮,建议退冰半个小时后再喝,常温白开水是很好的替代品。
这个星期若菱开始严格遵守新学的饮食方法,通常早餐只喝一杯牛奶或酸奶的她,开始食用丰盛的早餐,上午才过了十点就开始补充能量,同事对于若菱突然的改变感到诧异,怀疑她是不是怀孕了。
对于这些窃窃私语若菱开始不去在意,她只看和听那些自己想看想听的东西,其他的信息一概过滤掉,至于别人以什么标准过滤信息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若菱泰然地沉浸在自我的内在世界,感受身体发出的讯息。
......(未完待续)
以上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第一部分的精华内容,希望通过全文阅读,能够让你学会承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处理情绪,臣服事件,走出观念,还原本我,要相信开始即未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围绕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负面情绪如同驱散不走的黑暗,唯一可以做的是带光进去消融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