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总是被一种潜在的模式所困?”“我该如何找回失落的自己?”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以上的困惑,这本书或许能帮你找到答案,但倘若你想读了这本书就能即刻变得通透洒脱不为俗世所困,那我建议你现在就放下它,因为本书虽然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建议,但好的生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更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就可以破除一个行之有年的消极模式随即建构一个积极模式。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关键在于阅读之后的消化和践行,希望于你这将会是一场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位都市白领女性为依托,借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事件,将目光由外向内转移,探索内在的世界。在一步步走进自我的过程中,主人公若菱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被一种潜在的模式操控着,她不曾真正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愉悦自己。作者又借由老人智者的身份引导若菱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切入,进一步了解主宰人生的模式是怎样形成又是如何操控身体的,并给出解除这些模式实际有效的方法,帮助若菱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若菱最终在老人的指引下修炼内在世界,改变外在世界,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书作者张德芬,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曾任台湾电视公司记者多年、主播多年。2002年辞去IBM的高薪工作,致力心灵潜修与写作,迄今其系列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600万册,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心灵作家。
本书于2007年在台湾地区出版,一上市就掀起阅读狂潮,同年大陆引进简体版,很快位列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被誉为华语世界第一本心灵成长小说,至今销量已经突破300万册。
建议在阅读本书时不要着急一口气读完,最好能够读完几章后,停一停,好好咀嚼,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或约两三好友一起阅读,分享心得。切忌把它当成一般小说来看,那样可能会错失一些帮助你改变人生的良策。
根据作者的提示,书中的破解之道有:
身体——联结
情绪——臣服
思想——检视
身份认同——觉察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开始一场身心灵的修行。
“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这段话非常适合这本书的开篇。从今天起,我们也要开始一场关于自我的思考了,它或许会和你以前的观念有所冲突,也可能会唤醒沉睡在你心中的思考,它有可能会带来暴击也或许让你感受平平,但无论是什么,你准备好迎战了吗?
从出生、入学到成家立业,你是别人的儿女、学生、员工、老板、丈夫、妻子、爸爸、妈妈……你努力刻苦,成绩优异,被冠名学霸;你的原生家庭破碎,父母离婚,是一个常年住校或独居,总是被外人投来怜悯目光的不幸孩子;你野心勃勃,创立品牌,成为创业先锋;你事事精通,家庭事业两不误,被打上新女性的标签;你年轻活力,品位独特,是被粉丝追捧的时尚达人……
你会用一切鲜活的形容词定义自己,可是你是否想过除去这些或光鲜或暗淡的标签,你又是谁?
你难道就只是这些物化身份的集合吗?
你每天正能量满满,不停地给自己打气说:“努力,努力,再努力!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可是你是否想过你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你拥有了财富、爱情和地位,为什么依然觉得并不快乐?
我们每天活着如同演戏,那我们扮演的这些角色与真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看到这一系列的问题,你或许迷惑、惊讶、不屑甚至愤怒,也或许你是生活的智者,早已思考过这些问题并能给出不错的答案,但无论你是哪一种,希望你能沉下心来完成今天的阅读内容,看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思考一下: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请试着撕去所有社会化的标签描述一下自己,想想你会把自己描绘成什么样的人。
你觉得自己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吗?设想一下:如果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他的一切行为和手势都是伪装后的呈现,你无法把一个人的外在活动看作自我意愿的表达。对此你怎么看?
通常只有赶路或者逃命的人才会在冬夜的盘山公路上如此这般地疾驰,若菱更像是后者,但,却是一个并不在乎性命的后者。即使此刻有车从对面驶来,闪现在她脑海里的第一念也是死了正好。这种“自我毁灭”式的思想和行为,已然积累数年。
“累!”是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若菱的背景色,特别是这个刚和老公大吵一架后的雨夜,虽然不过是又一场熟悉的争吵与哀怨的重复,但是想要逃离的心潜在地推拉着她夺门而出。随便去哪,只要离开这囚心的乱岗!
车一路沿山急速前行,突然就在半坡熄了火。汽油告罄,没带手机。飘雨的野外郊区,一个孤独的女人陷入茫茫的黑暗之中。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若菱将以往经验中的坏事情迅速在脑海中收集起来,为这突发的偶然事件做佐证,以此来渲染此刻的糟糕境遇。
不远处一线微弱的灯光从一间小屋散射出来,若菱小心翼翼地走近敲门,一个苍老的声音邀请她进去。没有上锁的门让她犹疑了片刻,最终还是走了进去。温暖的小屋和一位身着白袍的老人,若菱像被催眠似的随着老人的召唤走进房间。她戒备地站着,诉说着自己车子没油和想要借电话的请求。老人不予理会只是反复地问她:你是谁?若菱说出自己的名字、职业都被老人一一否定,老人对这被物化的标签式定义完全不感兴趣,只是宁静慈祥地望着她,若菱被这突然的神秘和安详震慑,开始不由自主地问:“我是谁?”往事如剧情重放般历历在目,破碎冷漠的原生家庭,因自己久婚不孕而矛盾不断的新建家庭,工作不顺朋友无几……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毫无保留地一一倾诉。面对这些,老人认为若菱只是找到了一个“不幸者”这样一个自我看待的身份认同,但这仍不是真正的自己。若菱又陈列出自己的一切优秀品质和外在条件,并忍不住提及自己优秀的老公,这种换了一个角度的身份认同依然没有得到老人的肯定。她又试着用一种哲学、宗教式地回答:“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试图拉拢老人。
“那也不全对。”老人开始了一连串的发问,“你是你的身体吗?你从小到大身体是否一直在改变?而你所谓的心又是什么呢?你能看见你的思想、感受到你的情绪和情感吗?”若菱一一回答了老人的问题,接着老人引导她进行感官体验,进而检查其答案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若菱只需要闭着眼睛什么都不要想。显然,通过实验若菱能看到自己的思想、感受到自己的感觉,她更深一步地觉得这些思想情绪都是自己的一部分。老人则说她这是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情感当成一回事的逻辑错误。若菱不想再与老人进行这场奇怪的谈话,她试图把话题拉回现实借个电话打完就走,老人则依旧不放弃地追问并给出以上皆非的回答。
若菱又提及灵魂,老人则说这虽是一种比较贴切的说法,但长久以来被宗教和哲学贴太多标签的“灵魂”已经不能再准确地表达真我了。若菱有点不耐烦了,她急切地想要知道真正的答案,老人则并不着急,他似乎更想要用日后的悠悠岁月慢慢告诉若菱。老人继续引导她用言语来表达言语不能表达的东西,就如同我们手指着代表真我的月亮,但试图用语言描述月亮的一切尝试只不过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换种说法就像是向一个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描述它的美味也是一种徒劳。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想告诉你如何去认清楚一些事实,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
静默无言,老人从柜子里拉出一部老式电话,结束了这场对话。
争吵加冷战是若菱和老公志明的日常相处模式,这一次隔夜就雨过天晴的若菱让志明觉得很奇怪,但他并没有想知道原因的欲望。你不说我不问,两个人都心猿意马,时间久了两颗心的距离只能是越来越远。
若菱与志明,大学同学,郎才女貌,一路从求学、结婚、出国深造到回国工作,改念MBA的若菱进入外企,拥有电机博士学位的志明重回母校如今已是正教授,一切用平稳而顺遂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唯有一件事——结婚十多年若菱一直未孕,对于志明家这种传统的家庭来说是有点难以接受的。加上婚后的生活平淡又琐碎,失去沟通兴趣的两口之家渐渐被静滞与沉闷包围,两人渐行渐远,因为小事争吵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在一段双方都失去耐心和动力的婚姻里,沉默和争吵成为日常。
那个雨夜之后,若菱一直在思考这件没有人教育过她的事:我们到底是谁?以及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世人都想要的东西?
若菱在公司的干部会议上想得出神。对于企图心很强,无所不用其极的老板王力来说,钱和权力一定是他想要的;对于因为肝病修养了一年才回来的李逵,那么健康绝对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爱和快乐也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而眼前这个见缝就想调戏自己的色鬼销售经理黄玉魁,他想要的是什么?性?那这为达到几秒高潮的性是否能被归入“快乐”这个范畴?对性刺激的追求又有更深一层的动机吗?这一切若菱还不得而知,但是大家都在追求快乐这件事是真的,虽然真正快乐的人少之又少。
带着答案,若菱再次拜访老人。她觉得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她也不例外,对于财富带来的安全感和权力带来的快感以及健康带来的快乐她都无法抗拒。而这一切老人只用五个字来概括:爱、喜悦、和平。至于快乐与喜悦的差别则是情感是否为自然生发。快乐是由外物引发的,一旦这个外物消失,那么所谓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而喜悦则是由内向外的绽放,是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是一旦拥有便不能被外界夺走的。爱呢,则指的是真正的爱,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某些程度上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表现出真爱的特质,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限制,很多父母用爱的名义私占孩子,忽视它的个体生命,让其为自己而活,但即便如此也要相信他们有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若菱想到视自己为无物的父母,虽有宽慰但终有弥补不了的永恒遗憾。
可是又该如何得到爱、喜悦与和平呢?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那为什么几乎人人都落空?每个强颜欢笑的背后又隐藏了多少辛酸?
这所有的不快乐,所有的失落与心酸绝对不是无缘由的,有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不小心失落了真实的自己,继而也失去了快乐的意义。
周五的傍晚,人流涌动。若菱俯瞰整个城市,每一处光亮都是一个故事。家人相聚、运动泡吧、会情人、睡大觉……放松娱乐之后,周一又重新投入战场。也有人在周末还在忙碌,为事业,为家人,为感情。每一个忙碌似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在这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变得越来越好呢?
看着没有结婚的同事陈玉梅,若菱忍不住发出了没结婚真好的感叹。面对结婚以后的你家,我家,我们家。除了冷,就是冷漠。早寡性格古怪的婆婆和云英未嫁的小姑,更使得若菱把每周回婆婆家吃饭视为畏途。能拖就拖、能避就避、吃完就走的处理方式也让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
去婆婆家的路上,若菱一边和志明例行公事般地进行着简单的对话,一边思考老人的问题:我们到底是谁?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老人还提醒她要时刻记住,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我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我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老人给过一个提示说从我们儿时有记忆以来便有一个意识一直存在着,它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感觉,它不会随着身体而生,也不会跟着死亡消失。它观察品评一切,但世间百态不能改变它。若菱能隐约感受到老人说的这种内在的东西,但是关于真我的爱、喜悦以及和平,她却无法感受到。
不知不觉到了婆婆家门口,在思想的电光石火之间若菱突然兴奋起来,演戏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同时扮演好许多角色,即使不是心甘情愿,为了演好这些角色我们也要适时地戴上面具,这难道不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吗?
想到这,若菱变得开阔起来,既然如此,那今晚就好好演一场吧!
若菱像往常一样怀着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开车上山,回想昨天晚上在婆婆家的事情,她既困惑又好奇。
昨晚经过一路的思考,若菱决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喜迎小姑,真诚地帮助婆婆,并由衷地赞美了婆婆的厨艺。她发现随着自己态度的转变,平时刻薄严厉的婆婆也变得分外亲切,并在她和丈夫离开时疼爱地交代他们不要太辛苦。这一切都让若菱感到既陌生又温暖,甚至在分别时第一次产生了不舍的感觉,这种突然的改变让若菱陷入巨大的疑惑之中:为什么我的转变会带动她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若菱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老人这里得到答复。这个偶然闯入的小屋,这位慈祥的老人,日渐成为她心灵的安放处。
若菱这次像换了一个人一样青春焕发地向老人讲述自己的发现:“我们在世间所扮演的角色遮蔽了真我的显现,以及我们角色的扮演方式、表演行动都会影响到别人与我们的互动!”老人赞赏着引导若菱继续说下去。“为什么如此这般的努力依然得不到自己渴望的幸福?真我与爱、喜悦、和平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远离真我的原因是什么?只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挡我们原来的样子吗?”
老人很欣慰若菱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思考到问题的本质,他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组同心圆,在最中间的圆圈里写上:真我/爱、喜悦、和平。
老人说:以这个图作为人的心理机制,由内向外地发展,便是身体、情感、思想以及角色扮演和身份认同等等。真我是被包围在最内层的很难被触碰的存在,可是人类不会因为难以触碰就失去自我感知能力,而我们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不过是一种寻求满足的过程。
若菱觉得这图既抽象又难懂,她忍不住从最核心的问题发问:“为什么真我就是爱、喜悦、和平?”
“这和瓜熟蒂落的原理一样,古语智言说的不过是同一件事情:我们的本质就是爱、喜悦、和平。能展现出自我特质的,是那些能够丢弃自己不实身份认同并不会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若菱努力在头脑中搜寻,除了特蕾莎修女和甘地这样的伟人她再想不到生活中有哪些人真正活出了爱、喜悦、和平。
老人表示会给若菱开出一个书单,并给他介绍几个活出了真我特质的人。若菱觉得这一切太有趣了,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智性的老人,突然觉得他就是真我的化身。
老人又一次提到冰淇淋,对于没有吃过冰淇淋的人,不了解冰淇淋的滋味,是不可能会有想吃冰淇淋的欲望的。爱、喜悦、和平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如此热切地追寻它们,正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就像我们看到小baby会自然生发出无限的喜悦与怜爱一样。他们如同天使一般,虽然会有哭闹,但是这哭闹无损他们本质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事后就能很快回到内在和平的喜悦的境界。会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感到心烦并打压,是因为大人自己没有办法承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若菱疑惑依旧。
这个世界的实相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这次离开时老人留给若菱的功课,同时他们还谈及物质组成的最小分子。通常我们会认为空间是空的,物质是实有的,但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在所有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真空占据的空间远远超过粒子本身,这些粒子不断地消失和出现并以振动频率的方式产生能量。日本学者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给出过类似的例证,他通过让水听音乐、看图片等方式给它不同的意念,然后将水冷冻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发现水的结晶因接受信息和意念的好坏而发生巨大变化。这似乎证明世间的一切都有特定频率的能量,那么这能量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若菱站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整个城市,感受这来自都市的紧绷与压抑。她联想到很多,突然觉得“美国周一和周五出产的车子不能买”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几天工作的人身上所携带的坏情绪会通过能量传递的方式影响到车子的性能,这和不同观察者做出的实验结果不一样,不同的人养的花和猫会有不同的表现一样,人与世间万物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能量互动。
“开会啰!”若菱在玉梅的提醒下回过神。走进会议室,她观察着周遭,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氛围。果然紧接着便是一场销售部和营销部关于新产品广告宣传和新闻稿没有提及竞争对手和客户问题的争论。面无表情但负能量满满的销售经理,意气风发的出来打圆场的老总陈文立,一张口就把人逗笑的若菱老板营销经理王力,三个人在唇枪舌剑之间上演了一场变相的“能量消长战”,就像三个发射源释放着携带自身属性的能量,好的坏的此消彼长,裹挟着狭小空间里的每一个人。若菱在这场会议里真切地感受到了能量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她一面欣喜自己终于领悟到能量的互动,一面庆幸自己没有被“流弹”所伤。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区分真我和虚假的身份认同,了解到: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浪费了太多时间去追求那些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去扮演那些因身份所需不得不去扮演的角色,而忽略了爱、喜悦、和平才是构成真我的必备要素。
关键词:
我是谁,我不是谁,身份认同,角色面具,真我=爱,喜悦,和平
要点:
自我的身份认同不是真正的你。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
每个人都走在追求快乐的路上,但很少有人真正快乐。
快乐容易失去的原因:你的快乐是由外物激发而不是由内向外的自然生发,所以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绪或者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就会随之消失。
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真我,世间百态都不能将它改变。
真我不容易被发现是因为被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所遮挡。
真我是爱、喜悦、和平。
人与万物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能量互动。
思考与讨论:
现在你知道自己是谁了吗?为什么自己要在不同的场所转换不同的身份进行表演呢?真正的快乐为什么那么难以获得?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建立对真我的基本认识,为以后更进一步的走向真我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