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有一类地方只会出现在纪录片里————与我们最近的距离,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篇便是莫高窟。很久以前读的,对于莫高窟的印象是在一片黄沙漫天的漠地里隐约显现的石窟,不,是一块大些的山石。恍惚间,已经站在九层楼下。听着讲解器里的女声,眼光不停的打转,不知道该在哪里停歇,石窟里的塑像和壁画充斥着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从十六国始窟,到后来的唐之繁盛,西夏之精美,明清之艳丽,每一个洞窟都有着自己的身份与故事。在黑暗中举起手电,一点点地照亮每一条线纹,倒还真是有种考古探索的感觉。正是因为余秋雨的文章,深深地对王圆箓道士无知的后果感到哀恨,而后又为后来的各个领域方面人士的齐心保护觉得兴奋。
仔细想来,这其实正是时间流逝所必然的变化,人对物质的认知,靠的是足够的推敲。王圆箓毕竟是道士,他愿意为了自己的根本,遵循了
闲静修寂志,结跏坐林间。
————《坐禅三昧经》
而独自修行与此荒凉之地,虔诚地清理流沙,才因此发现了第十七窟的经书。也许他不懂得这些文物的价值,也许他只是希望能将这些经文广传于世,但他绝对是以诚信悟道修行的。所以,不必为王道士的作为而憎恨,站在王圆箓塔下,仅仅感激他就好。
保护文物的工作,始于王道士,守望相知,薪火相传,绝无终止。
(ps:在真,的来到这里之前,我也曾怪罪过他的无知。不知道是不是西北的风沙太大,吹进了这些与众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