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明月几人知,半生流浪半生痴。纵然吟得惊人句,下笔皆成落寞诗。----题记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太阳一年一度去南回归线度假,北方冬天的阳光总是升得慢,降得快,一日清闲一夜愁。为了生活,人们在周而复始冷暖交替里日出而忙,日落而息。最近的天气着实冷了,打小怕冷的我里三层外三层还总止不住的哆嗦,感冒也腻歪着一直形影不离。想来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估摸着灵感也冬眠着呢。不过现在写东西的时间似乎都被自己打发得七零八落的,没有所以然,安逸地过于随性了。神经绷紧来不及规划其它,于是乎就没来由的随机发呆想事情,天马行空亦或睹物感怀。吃饭,走路,乘车,做梦,有些人和事看似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细细想来却饶有道理。不可否认,我是一个感性的人,有时会因为一件毫不关己的小事设身处地的纠结很久;有时会因一个路人甲而脑补臆断个人的评判;有时会因为故地重游而触景生情。情绪的不自觉波动,有时可能只是一首歌,一个拐角,一个眼神,然后泛起涟漪,一圈圈放大...感性也理性,已经很少用一概而论的方式去评判人或事,脑袋里全是辨证唯物主义里事物客观矛盾对立又统一联系。为人处事除了本能和原始的反应,还会设身处地,以旁给观者的视野和角度再去审度,常常又有一番感悟,甚至豁然开朗。因为明白了其中的不易和曲折,长此以往,自己也会成长很多,同理和同情也有所见长。不会那么冲动,不会人云亦云,更少了些盲目。把对生活最初的锋芒,在成长中慢慢熬成一碗温柔的浓汤,请君品尝。
生活逻辑少不了理性,然而太过理性却不经意间失去了享受事物本身乐在其中的情趣,纯粹也不再纯粹。就像去餐馆吃面时习惯喝一碗汤,放点葱花和香菜感觉更有食欲,加些点缀似乎也就成了理所当然。其实,无非只是想喝汤而已,点缀什么的无则免之,有则更好,可如果因为点缀的问题而纠结,甚至影响到饮食的心情就感觉有点牵强没必要了呢。以前一些想法只说给自己听,幸得知己二三,现在会被倾听还会给予回应。庆幸,三观一致,品行可以。那些以为只会自己神经质的方面居然也会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探讨一些常人不会深究甚至一笑而过的问题,了解一些同龄人不会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的领域,乐此不疲的执着着,宽慰着,隐隐的发愁和担忧着。踌躇满志又心有希冀。有的没的说一说,好的坏的想一想,胡诌着文学,八卦着生活,调侃着人生,如此想来,有话聊还能聊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不言而喻的约定,若可,奉陪到底,我乐意。
都说应该扎根生活,成长就是要从中汲取营养。为数不多的经历引导着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生活是第二所大学,真的没错。没有所谓的轻而易举,那些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的其实都是不为人知的不曾言说。选择和决定从来都不容易,即便是由父母支持,有时自己心里还是没底,单枪匹马还无法预料结局,有忐忑有犹豫有揪心,无论错与对,最终都得由自己承担。无助迷茫的时候很渴望有人给予认可和理解,哪怕是简单的点点头,似乎也多了一分勇气和自信。怀念而且羡慕曾经果敢的自己,青涩稚气却那么坚定,那么有底气,反观现在优柔寡断感觉都看不清自己。一直觉得无论对人对事尽心尽力是自己的本分,至少自己无愧于心。可是最怕自己的全力以赴在别处只是轻描淡写甚至不屑一顾。失落和难过且不说,开始质疑自己的付出值不值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关无力,向鲁迅先生的一针见血致敬。把简单的事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要求不高想法也不多,可是总感觉像是狠狠一锤砸在棉花上,无处着力且毫无反应。小时候我们词不达意,长大了我们言不由衷。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虽不能力挽狂澜,溅起水花都有着不易的辛酸。古人借酒浇愁是怕清醒时会言不由衷,身不由己。而现在的人选择杜康作陪,或许更多的是想麻痹自己,粉饰太平。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三毛曾说给自己听:我要你静心学习那份等待时机成熟的情绪,也要你一定保有这份等待之外的努力和坚持。机遇可遇不可求,郁闷的是,机遇似乎并不怎么待见我,尤其近两年像我得罪了它,压根就不想与我碰面。不知道是对我的磨炼还是对我的折磨,求而不得的滋味确实苦涩。过得城关后,回首初看灯火瘦,天际晚霞秀。如果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也就罢了,连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日渐变得枯燥无味,日子那么漫长又能去哪里寻找乐趣呢?所谓心事,不过是不如己意,然后我执,执著于自己描画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烦恼。人人都是自顾不暇的泥菩萨,别指望谁能帮你渡过现实这条河。
知识,是瞭望世界的天窗;文字,是一条鱼,徜徉在心底那一片清澈的海洋。如若,摘一朵清闲,提二三两清浅,寻一隅角落,暗自放歌。尽人事,听天命,虽不知所云,所执所想依旧如故。未来依稀,走过迷茫,愿以后的以后,你我明媚发光,温暖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