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个朝代国家机器难以运转的时候,就需要变法,把这个机器拆掉,修修补补,甚至重组一番。历史上有很多次变法,著名的有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万历张居正变法等等。
成功的变法能使国家由贫变富,由弱变强,延续一个国家的国运;失败的变法往往适得其反,会使政局动荡,内忧外患,加速一个国家的灭亡。
今天要说的是北宋王安石变法,宋朝建国以来,逐渐形成一副积贫积弱的局面,又有外敌环伺。神宗继位,面对眼下的烂摊子,大胆启用王安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史称“熙宁变法”。
大家基本都知道,我只简单说一下内容。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王安石构想,按他这套变法下来,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军队有军队,要武器有武器,总之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对内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对外打击辽国,收复失地。但结果事与愿违,他的变法,极大的损害的百姓,朝堂和国家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我对王安石本人还是非常景仰的,他道德高尚,谦谦君子,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要敬而远之,因为他是出了名的“拗相公”。
说白了,就是他的性格,倔强,不听劝,一意孤行,宋神宗年少气盛,刚开始全力支持王安石,王安石要什么给什么,幻想能一夜之间国家强盛,打到黄河对岸去。但到后来,王安石做的太过火,宋神宗也动摇了,几次罢官又几次启用,总还坚持着。
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
变法是失败了,可是变法留下的恶根并没有随之散去,反而愈演愈烈。
变法必定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而这部分人都是先前制度下的受益者,自然不会同意王安石变法,于是,朝堂之上必然会形成新旧两派的争斗,逐渐变成党争,一旦变成党争,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党争的目的只有一个——党同伐异,不管有才与否,是我党人,保之庇之,非我党人,排之压之。在这样的环境下,朝廷大换血。
当时改革派占上风,保守派被打压,保守派中人才济济,有司马光、文彥博、欧阳修、韩琦、苏轼等,竟全部被贬。这绝对不是一个正常朝廷所出现的事,这么多人才,先后离开政治中心,对于国家是莫大的损失。
能人都走了,用谁?王安石也顾不得许多,为了变法,他不要道德高尚的,不要有文化的,只要听话的人,于是,吕惠卿、曾布、蔡京、李定等纷纷上位,这些人在当时就有被视为小人的,小人有个特点,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在王安石面前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贪恋钱财。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用人不当。
神宗死后,太后听政,请回了司马光,全面废除变法,保守派重新抬头,又开始大量排挤改革派,改革派中也不乏能人,但也必须打击掉,从王安石变法,开了党争的先例,从此,北宋朝廷就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中,最终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