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经济,就是激发用户在赢得媒体中自发分享你的产品,从而免费赢得新用户,获得流量。
传播渠道分为付费媒体、自媒体和赢得媒体(微博、社群、朋友圈)。
用户分享的内在动力,有两种:朋友获利和自己获利。朋友获利又是用户分享的真正的动力。把朋友支付的钱中拿提成是意见很尴尬的事,我赚了你提成这件事,告诉朋友也不好,不告诉也不好。很多朋友宁愿不分享,也不愿意背上“赚朋友钱”的名声。
概念:奖励用户
口碑经济能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免费流量,但一定要“强化朋友获益,隐藏自己获益”
1。把提成变红包,且一人一半。你朋友首次下单,系统送出100元红包,你两人一人一半。这样你两都会觉得这是意外所得,不是从朋友口袋掏出来的,滴滴、饿了么都在用这样方法。
2。把提成变积分,用于兑换礼品。积分和现金,虽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积分可以让用户感觉拿的不是钱,消除自己获益的愧疚感。比如一些会员组织,推荐新会员加入,就可以得到一笔积分,获得六倍积分,就能兑换第二年年费。
3。把提成变抽奖,可以赢得大礼。把提成变成抽奖,消除赚朋友钱的愧疚感,万一能中奖,你会觉得这个奖品是我靠自己的运气赚来的,而不是从朋友口袋的掏出来的。
联系:心理账户
为什么给了用户好处,用户反而不愿意分享了?
表面原因是,没有“强化朋友获益,隐藏自己获益”,其实背后还有心理账户的作用。对待朋友,大家都希望往“帮助朋友/实现共赢”这个账户里充值,如果仅仅只是自己获益,就没有动机去做。此时,通过积分、红包等意外获得账户来做抵消,双方实现共赢,就更有动机往这个账户里充值。
应用方法:
1.打磨产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快速迭代。
例:例子太多,微信、知乎、得到、小米、苹果、锤子…都是产品主义的信徒。
2.在产品功能之外,增加可刺激传播的元素。
a.馒头商学院发送带二维码的课程邀请卡,满足5人扫码即可免费获得听课资格。
b.微信读书记录笔记自动生成带二维码的精美图片,刺激用户发朋友圈。
c.支付宝的各种历史账单、剁手账单等等,激发了用户的对比心理,刺激分享。
3.增加适量的意外奖励。
a.正:奖励一定要适量且意外。三节课给免费当助教的学长学姐寄中秋礼品,还打上了logo,当学长学姐忍不住发朋友圈嘚瑟时,其实帮三节课省了一大笔品牌营销费用。
b.反:没有意外性,很难引发传播。目前烂大街的消费满多少积分换购XX、消费10杯奶茶免费领1杯…程序化、到了条件就能拿到的奖励,没有增加内容价值,难以获得传播。
应用:
我是一个培训机构,想让学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到朋友圈,怎么办?邀请一位美女,来给学员颁发毕业证书,并邀请专业摄影师拍照六年,当即分享到群里。你替用户隐藏了自己的“嘚瑟”的获益。
我一个服装品牌,想客户把购买体验分享到朋友圈,怎办?你可以学习美国著名品牌toms,买一送一,但送的那双,寄给非洲的孩子。给客户呢?寄感谢信就好了。很多客户,会忍不住把这封信分享到朋友圈。这个品牌已经捐赠了超过6千双新鞋子。你替用户隐藏了自己“展现善良”的获益。
五个促使用户转发分享的“社交币”,分别是
1.提供谈资:《双十一,看商家如何先涨价再降价》,朋友圈比较多见的便是这种能快速提供好友讨论的内容!
2.帮助他人:《每天两杯水,你喝对了吗?》,关注养生健康的爸妈辈最爱转发这类“帮助别人”的内容!
3.塑造形象:晒跑步健身(我阳光积极)、晒读书学习(我热爱学习)、晒加班(我努力上进)等等都是在传达并在朋友圈塑造个人的某种正面形象。
4.表达想法:员工会分享《研究发现:过度加班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老板会转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5.社会比较:支付宝的十年账单、跑步APP上的总公里数和里程碑、游戏的积分排行榜等等,另外营销活动能唤起用户的某种情绪,也会更容易促使用户进行转发分享,如童年的怀旧情绪、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兄弟朋友的热血义气等等。
还有那些应用?
混沌大学,邀请好友入学,延长3个月有效期并获得500研值,研值可兑换线下课程。
一餐厅制作一新店开业试吃邀请函,激活会员卡,自动活动10元奖励金,邀请好友,好友得10元,自己同时也可得5元(总奖励随机)。奖励金抵现金使用。
之前朋友店做试吃活动,为了刺激参与试吃的顾客分享朋友圈,特制作了纸质邀请函(下图),结果顾客发朋友圈的人还是满多,且多是好评分享。(具体可带好友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