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源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及信息产生,我们大学学到的知识,或许到毕业时已经落后被淘汰,所以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来,想存活的更好,过上理想的生活,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终其一生都保持学习的态度。
人必须保持学习的第二个原因来自自然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就像炉子不生火会熄灭一样,人不吃饭,身体会垮掉,人不学习,他的精神及能力状态也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变成灰。
综上所述,无论源于外在的挑战,还是源于自身能量的需要,我们都应该终身学习。
我们学习的途径和知识类型有哪些?
一种是实践型的,即这类知识是书籍里没有的,或是书籍里有但不容易找到的,它必须依靠个人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实践中获得,一直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获得大量实用而丰富的新知识,这种知识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以商人为例,一些商人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他一直在实践中解决各种难题、在思考,所以他也有很多知识,具备了很多能力,这时他也不必计较看了多少本书。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没有那么多机会去直接面对生活,解决其中的困难,或是在经历解决了一系列生活难题后,我们抵到了一个舒适平稳区,我们似乎再学不到新的知识了。这时仍旧需要从书本上学习。
另外,实践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也是技能的学习,如开车,效果是即时的,可以速成,40天一批,批量生产。
而书本知识的学习,见效是延后的,你不可能今天读了一本书,或者读了一个月书,就期待结果会怎么样。书本知识的学习需要大规模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量变才会引起质变,才会产生“涌现”效应。
可能这也就解释了学子们求学生涯漫长的原因,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大学四年,经过这么多年踏踏实实的学习积累,我们的知识才会呈现“涌现”效应,当我们走上社会后,我们才会觉得自己具备了一些能力,做事才能取得进展。
所以,在看到真正的结果之前,请一定要放稳心态,耐心在“量”上下功夫。
毕竟,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那么一定是因为你的“量”的积累还不够。
就像硅谷王川在网上发的一段文字,他说:
1.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
2.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3.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
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