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本名字叫《少有人走的路》 的书,看到了作者在全球旅游后,40岁时,又加入了国际组织,去做一名紧急救援的志愿者。
首先,很佩服作者的勇气,她说她并不觉得自己年龄大,假如人可以活到80岁,那么40岁就是上午10点的太阳,正是人生机勃勃的时候。她去了巴基斯坦,那是正值武装叛乱,政府军与非政府军打的不可开交。她的职责是去采访,记录,拍照。子弹是不长眼睛的,所以她的工作危险性并不低。最严重的一次,是她正在拍非政府军,结果被发现了,差点丢失了小命。
其次,喜欢她的质朴与善良。在非洲,她去了贫穷的村庄,去援助那些忍受挨饿的人们,发救助物资。但当碰到两个贫穷程度一样的村庄时,也会让人很为难去做选择。她对人和气,和村民说话,聊天,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也从来没有颐气指使。
再次,读这本书时,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名字叫《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上学时学的这首诗,当时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选择犹豫症。两条路,我也会选择那条荒草萋萋的路,因为荒,无人打理,所以生长不受束缚,很自由。“自由”的路上,虽然荆棘遍布,没有提前设置好的路,更没有宽敞的大道,但是自己探索的路,一路上会给自己更多的乐趣。这是当时学生时期的想法。
现在,我还会这么选择吗,我没有答案,应该说是不敢选择。一直向往自由,好不容易结束了学业,毕业又一头扎进了故乡,在这个舒适的温柔乡,有种不想离开,贪恋工作的稳定。另一方面,又不想要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希望生活有波澜起伏,也不枉此生。
人越大越孤单,越大越矛盾。选择越多,心里的顾虑就越多,越不知道如何下手,渐渐的过成了迈不开步伐的生活。
大家都想过有品质,有情调的生活,可如何去实行,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而我也在与不同的人的接触中,慢慢寻找着自己,摸索自己想要的生活。毕竟只有先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未选择的路》的剩余部分: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